【新闻网讯 记者姜含芳】44日,沐浴着久违的和煦阳光,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团员们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组织“宣传节约用水,支持西南抗旱”活动。

自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高温少雨导致旱情迅速蔓延,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的旱情持续加重,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响应抗旱号召,博士合唱团一方面从合唱团内部开始,树立节水观念,养成节水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宣传,使得市民们了解到当前西南旱情的严重以及节水的目的和意义,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打一场抗旱救灾的胜仗。

活动开始,团员们充分发挥了特长,通过合唱表达祝愿祖国取得抗旱战争胜利的愿望,美妙的歌声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关注。接着团员们发宣传单,耐心又热情的向感兴趣的游客们讲解着宣传单的内容,倡议同胞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支援抗旱。
 
 随后团员们结伴徜徉在风景优美的森林公园里,交流着各自对于节水的认识、关于这次旱情起因的见解。对于这次旱情的共同关注和对于受旱的同胞们的关切心情也将团员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一种别样的温暖洋溢在这个一直以来凝聚力很强的集体里,团员们也更加坚信将这种存在于博合里的凝聚力推而广之,正是我们国家能团结一致,赢得抗旱大战胜利的源动力。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振臂疾呼不忘节日。但是对于清明节,中国人恐怕是不需要被提醒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最重要的传统之一,也日渐融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小长假使得北京首日扫墓人数就达到了60万,只要看看期间八宝山的停车场就明白数据绝非夸张。热热闹闹的清明节,面对越来越堂皇的墓地建设,越来越高昂的殡葬费用,人们归结为三个字“死不起”。从亲人的离去,遗体运送,冷藏,火化,到墓地选择、骨灰安置等等这些环节加起来的手续已经令生者应接不暇,更让人头疼的是殡葬费用简直是漫天要价,还不能“就地还钱”,在亲人的离去悲痛中应付这些折磨足以让生者心力交瘁。古代尸体直接掩埋的土葬出于占用较大土地面积、墓地管理不便等原因而改为火葬。根据<殡葬管理条例>(1997年7月21日国务院令第225号发布)第四条的规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可是如今繁杂的规程和那越建越大的墓地已经违反了火葬的初衷。骨灰盒的材质、样式,墓碑的大小、花色,香炉、供桌、随葬品……墓地的占用费,每年的管理费,难怪有人说一平方米的墓地甚至堪比同面积的房价!
 
     子孙尽孝,本是为了让逝者入土为安,可是爱慕虚荣却使生者不惜花费巨资置办丧事。风水先生先赚上一笔勘地费,商家竞相广告其陵园地处某某自然风景区,属上风上水之地,周边为古代历史文化遗迹叠翠,交通便利。家属们是你来大理石,我搞汉白玉。有钱人不在乎那几个钱,他们平时锦衣玉食,处处显耀于人,在丧葬上大手大脚贴金铺玉也是身份的标志与象征。这可苦了平民老百姓,一方面要按规程办事,另一方面也要“形式”一下,总不能让自家祖宗显得“寒酸”,这不光辱没了门楣,也丢了自己的脸面。每年的扫墓也是相互攀比的时机,此时不扫更待何时?君不见轿车载来财神户,墓前尽摆供神物,祈求祖宗保佑自己万事遂意,招财进宝。古人吟诗作赋,禁火吃冷食,有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现代人很高效,有车代步,扫墓的途中交通拥堵,“集体主义”再次体现它的强悍。很遗憾清明节似乎已经被简化成一种符号,流于形式。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丧葬方式在历史演化中也有多种多样。比如藏民的丧葬方式就有五种,塔葬、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丧葬形式根据环保的需要发展出了海葬,树葬等。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其科学依据和管理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但是我们隐约看到了观念的转变和对“低碳”追求的可喜变化。“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追宗颂祖是生者心灵的寄托和安慰,春天孕育一年的开始,我们需要以一定的方式感恩先人,清明节假期也为人们纪念先人和感受春天提供了方便。但是祭奠逝者并不局限于清明节,平日里也可以,或早或晚,多一份闲适、安宁,倒比“祭扫时辰”更自在。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但愿民风朴素,各人安详,少分纷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在亲朋逝去捶胸顿足悲恸欲绝抱憾不已倒不如在他们尚在人间时多给与关怀和爱护,善待活着的亲人才有情感交流和现时意义。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一年之计理当规划好,这春华才可能有秋实。
 
    “逝者长已矣!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感怀逝者生前的音容教诲,生者更当奋勇前行,寻求生的价值。
 
 

【新闻网讯 记者周荷益】

【新闻网讯 图/崔丽峰】

基本信息:
·作   者: 蒋勋 
·出  版 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页  数: 272
· I S B N :9787563391271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
《孤独六讲》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但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作者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六讲》精彩文摘: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翻开报纸,在所有事件的背后,隐约感觉到有一个孤独的声音。不明白为何会在这些热闹滚滚的新闻背后,感觉到孤独的心事,我无法解释,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我开始尝试以另一种角度解读新闻,不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而是去找寻那一个隐约的声音。
 
于是我听到了各种年龄、各种角色、各个阶层处于孤独的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当社会上流传着一片暴露个人隐私的光碟时,我感觉到被观看者内心的孤独感,在那样的时刻,她会跟谁对话?她有可能跟谁对话?她现在在哪里?她心里的孤独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心里旋绕了许久。
 
我相信,这里面有属于法律的判断、有属于道德的判断,而属于法律的归法律,属于道德的归道德;有一个部分,却是身在文学、美学领域的人所关注的,即重新检视、聆听这些角色的心事。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的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
 
作者简介: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有艺术论述《美的沉思》《徐悲鸿》《齐白石》《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等,散文《岛屿独白》《欢喜赞叹》《大度山》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等,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写给Ly’sM》《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等。  
 
老徐推荐:
下午,坐在泳池旁晒太阳,找出一本早就想好了要在这种环境里看的书,一口气3个小时,看完了,《孤独六讲》,作者蒋勋,一本很好看的书,建议踊跃传看。正在看完好书的空洞中,朋友及时续上了另外一本,《持灯的使者》,翻了两眼,发现自己还沉浸在之前那本孤独的回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