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心理学名家讲座的第四讲在研究生院礼堂举行,主讲嘉宾是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的李子勋老师,他讲的题目为“谁离得开谁?——探索婚恋心理,提升家庭功能”。

    首先,李老师提出中国婚姻与西方婚姻的三个区别:一是中国人谈对象讲究双方年纪相仿,如果男的比女的大5岁会觉得双方年龄差距大,而西方人则更关注两人之间是否有爱情,年龄上的差距不会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二是中国人受“家天下”的文化影响比较深,缺少独立的生活,年轻人基本上是刚离开父母的家又步入了婚姻的家庭,而西方人一般在18岁成人之后就离开家,平均经过10多年的独立生活才会结婚组建新的家庭;三是中国人受传统思想影响,特别是80年代之前的人谈恋爱,婚前没有充分的恋爱过程来彼此进行接触和了解,而西方人大部分都有充分的恋爱经历,使得他们对于异性的了解更为充分。因此在中国大部分不幸福的婚姻并不是因为谁对谁错,而是由于双方的不能够相互理解男女之间不同,或者是婚前了解不够而导致的没有发现性格不合适便匆匆结合。

    李老师接着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婚姻中的两方其实对于对方的了解并不多。在生活中每个人眼中看到的现实都是不一样的,而对于一个人的了解不过是自己内心对其期望形象的投注。婚姻在心理层面是一个人的,结了婚的女人其实永远不知道每天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丈夫究竟是谁,他只是自己从小到大对于另一半的期望的投注对象,自己眼中的丈夫与朋友眼中的丈夫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往往以为最了解的人其实只了解了他的一小部分而已。李老师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假设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总量为400G,但是真正接收了的却只有20 K。”

    李老师还提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男生热衷带喜欢的女生去风景优美的旅游区游玩(如丽江),此时的女生就需要特别注意,在丽江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身边的男人十分可爱,他就是你一辈子想找的男人,但是让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周围美丽的风景,并不是身边的男人,此时不要匆忙的答应他的追求。而如果你和这个男人在肮脏的街道或者垃圾场旁边散步,却仍然感觉到他特别可爱的话,那么你感觉到的美好就是这个男人所带给你的,他应该就是值得你爱的那个人。正如古人所说的,花前月下的恋爱是很具有欺骗性的。

    最后李老师提出在婚姻中女性应该给与男性更多的关爱。由于受母性文化的影响,大多数男人在爱情中寻找的是如同母亲般温暖的怀抱,男人更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像母亲一样包容自己,爱护自己的妻子。表面上看起来男人主导着社会,是强势群体,但是从生命的角度来说,男人其实是弱势群体。在生物学中,雄性细胞比雌性细胞晚出现了几十亿年,并且男性的Y染色体是残缺的,李老师笑称男人为“残缺人士”。男人总是需要刚强的,一人扛起社会和家庭的重任,正是由于缺少了女性的柔和,男人往往是短命的,而45岁到60岁正是男人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候,这时候需要妻子的特别关心才能让自己的丈夫长寿,想象一下如果80岁的时候两个人还能一起散步是多么浪漫的事情。

    在最后的观众互动环节,李老师还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回答了“剩男剩女现象”、“孩子对婚姻的影响”等问题,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在3个小时的时间里,李老师带领着大家探索了婚恋心理,指出相互包容理解,给彼此空间是最重要的。

    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理事,北京大学心理系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知名专家。
   

【新闻网讯 图/崔丽峰】

4月10日晚,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书影随行”第二期在阶一二教室与大家见面,本次电影放映的是张艺谋执导的《活着》,由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改编。
 
    余华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意大利、荷兰、挪威、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透露着中国式的黑色幽默,大富大贵、倾家荡产、妻走子散、战争苦旅、劫后余生都让主人公福贵一一经历,精神与肉体的一次次摧残,意志与意念的一次次丧失与重建,无不让福贵亦生亦死,但他的内心告诉他,为了家小他必须“一定要活着回去,回去一定要好好活着”。但事情并不是他所能预料,回家后发现祖传老宅毁于一炬,女儿因病变成聋哑,女儿的病他除了伤心不能说,也没有什么可说,但是祖宅被焚却使他欲哭还得笑,大声说烧的好。就连仅剩的一箱皮影也不得不在“要听毛主席的话”的自我安慰下烧掉!好不容易日子过得安稳些,儿子却又不幸夭折,就在伤痛刚要减轻之时,刚出嫁的女儿却又因难产死去。除了哭他还能做什么呢?大夫被关进牛棚、镇长成了走资派、多年的生死之交突然一夜之间妻死不欲生……这一切的一切,除了承受就是忍受,对于活着,他不能定义,只能对着死亡苦笑再苦笑。
 
    在动荡无常的历史中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又岂能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承受的。在失去了所有不能再失去,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
 
    现场观看放映的同学也无不在主人公的斑驳命运中,或哭或笑或感动,一起感受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无奈、愚昧与信念。
 
 
 
 
 
 
   

4月7日晚7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学院712班团支部在教学楼S104成功举办了以“职场那些事儿——初识职场”为主题的讲座。ADI(中国)资深IC design和数字视频部设计经理车伟,ADI(中国)人力资源经理胡晓航女士等人,凹凸人网创始人、北京中研才峰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盖帮HR网发起人之一的邹秀峰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嘉宾演讲时间,首先登台的是来自ADI(中国)的资深工程师车伟先生。他做了题为“关于在ADI的职业发展”的演讲,分享了过去十年工作的经历和感悟。他从第一份工作讲起,强调初入公司保持一份谦卑至关重要,失败的经历往往来自于过分张扬。同时通过自身经历告诉大家,工程师要快速的成长和学习,不要让任何的负面的情绪来阻碍学习的脚步。通过迎接挑战来证明自己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最大的失败并非是失去别人的信任,而是自己放弃了去证明的努力。

    车先生的演讲结合自身的经历,娓娓道出了一名工程师在工作中应该逐步具备的素质。通过分享在ADI(中国)工作中几个不同的阶段的经验和感悟,并对每个阶段的应该树立的目标和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总结,车伟先生最终对本次演讲的主题——中国员工在国际化公司工作很重要的一些素质以及在面试学生过程中的原则和标准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醒在座的同学们要寻找自己的真正需要。

    之后北京中研才峰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邹秀峰先生做了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信息学院就业指导”的演讲。针对参加讲座的大都是研一的学生的情况,邹先生侧重介绍了成功就业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学生如何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和人生目标。在演讲过程中,邹先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的心态进行了形象的描绘。他认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同学们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软素质”和“硬素质”。邹秀峰先生同时对简历和面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与现场同学作了分享。

    邹先生的演讲风趣幽默,中间穿插了不少互动环节,活跃了现场气氛。演讲最后邹先生与现场观众玩了一个游戏,引发大家的思考,并使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在自由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来自ADI(中国)的人力资源经理胡晓航女士等人与北京中研才峰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邹先生一同对现场同学的提问作了详细而又耐心的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现场提问环节过后,由三位嘉宾抽出20名幸运同学,参加下一阶段的活动——“职场零距离——走进公司”。

    讲座结束后,很多同学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从研一开始制定自己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计划以及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学好专业课程开始,从努力完成所里的工作开始,从寻找一份简单的实习开始,从掌握更多的求职技巧开始,为自己毕业后能够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行动起来。

 

 

 

 

4月9日晚6点半,在玉泉园区教学楼阶一1教室进行了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的第一讲——“健康、环保、合天理——一个素食者的理论与实践”。主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田松,主要向同学们阐释了素食与健康,素食与环保,素食与现代食品工业的相关独到见解。

    在“低碳”生活越来越受人关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健康与环保无疑是人们关心的首要大事,校学生会为此发起“三生教育”系列活动。所谓“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即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知。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本次讲座“健康、环保、合天理”中,所谓“健康”是指对自己负责,我们要有健康合理的饮食;所谓“环保”是指对社会负责,通过个人饮食环保来维护整个社会的良好生存环境;“合天理”则指对天、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我们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田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阐释了素食与环保、与健康的相关理念,建议同学们“每天素一点,这个地球就环保一点”,据说每少吃1公斤肉,可少排放36.4公斤二氧化碳,少吃一天肉等于种180多棵树,拿起筷子就可做环保,这无疑是个乐而为之的事情,激起了同学们的广泛讨论与兴趣,纷纷举手提问,一起讨论素食与环保的问题。讲座结束后部分同学与田教授一起去素食餐厅七喜树聚餐,气氛融洽和谐,一起将素食与环保践行到底。

   “三生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行为;既是学校教育应有的自觉行为,又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有的自觉行为;既强调教育的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又强调教育的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既强调外因的作用,又强调内因的作用,更强调在一定条件下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校学生会会在近期举行“三生教育”的更多活动,相关活动内容如下:
1)关于生命、生命、生活的专题讲座(可邀请相关人士,如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等);
2)与研究生院各社团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主题——如禁毒、艾滋病防治、素质拓展、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法律知识竞赛等开展活动;
3)就某些专题开展讨论;
4)党团开展主题活动,带动党员、团员周围的同志了解“三生教育”,以尽可能地扩大活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