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壮阔波澜的岁月刻骨铭心,一种穿越历史的精神气贯长虹。

    3月6日,化学学院403支部集体参观了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重温一段饱含屈辱与辛酸的血腥史,带给每一位党员的不仅仅是悲愤和叹息,更多的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更多的是对抗战精神的强烈震撼,更多的是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的深深责任感。日本侵华史对于以前的我们,或许更多的只是历史书里的简单事件,留在我们脑海的或许也只有那么些个革命英雄,而通过这次参观活动,我们真正懂得了抗战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那段历史是用无数华夏儿女的鲜血浇筑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随着我们缓缓移动的步伐逐渐鲜活了起来,一种穿越历史的精神也随即在我们心中激荡起来。在每一件展品面前,留下的是哀思,也是沉思……

    一进纪念馆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幅铸铜浮雕,五组革命军人浮雕形象汇成一道铜墙铁壁似的巨大屏障,背衬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隐约看到的是蜿蜒的长城,不禁想到《义勇军进行曲》中令无数中国人热血沸腾的那句“以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整个浮雕气势磅礴,肃穆之感油然而生。浮雕两侧各有一个半环状的展厅,其中左侧展厅的墙壁上写有“伟大胜利”的字样,我们的参观也随即从左展厅开始。

    展厅中除了传统的文物、纪实照片外,还辅助有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力图为参观者带来立体感的真实历史画面。展厅的相当一大部分综合展示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宏伟画卷。九一八事变,日本突袭东北三省,拉开了日本侵华历史的序幕;华北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而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自日本入侵中国的那一日起,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就没有停止过斗争。一二八淞沪抗战,掀起了全国抗日的热潮;一二九运动,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兴起;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国共双方的共同抗战……一则则熟悉的历史事件仿佛又把我们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而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再次映入眼帘,杨靖宇、张自忠、左权、赵一曼、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赵一曼给年幼的儿子留下的绝笔信,娟娟字迹中流露了一位母亲对于孩儿的深深眷恋和殷殷期望。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有多少英勇的母亲曾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了这样的绝笔,又有多少英勇的中华儿女给自己的亲人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在亡国的危难中,他们毅然踏上了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战之路,正是有了这样的中华儿女,我们才摆脱了被欺凌被屈辱的厄运,我们才迎来了国家的独立,我们才有可能实现祖国的繁荣。不忘国耻在一幅幅照片面前,怎么可能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说起抗日战争,就不得不提及万千民众的同仇敌忾。想当年在抗日根据地,哪里没有燃起熊熊的抗战热火?地道战这一独特的游击作战方式,凝聚了我们革命先辈的智慧,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坚韧。沿着弯曲的地道,我们来到了地下展厅。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述所陈列物品背后的抗战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只从历史教材书中了解历史的我们很多都很新鲜。从历史书中,我们了解到的只是起过重大作用的英雄,而那些普通民众的奋血浴战,我们体会的则是少之又少。这一部分内容正好弥补了我们的不足。实际上,正是在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中,我们真正体会了全民抗战的悲壮与顽强。一面“死”字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面旗是一位名为王者成的父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为勉励儿子写下的。“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无需多言,满心只是崇敬。中华民族永远不可摧垮,只因我们有大忠的精神在,只因我们有大义的灵魂在!

    以南京大屠杀为代表,日军犯下的滔天大罪令人发指。尽管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可是真正走到揭示日军暴行的展厅时,我们还是感到了难以言语的恐惧和痛恨。轰炸、抢掠、屠杀、焚烧、制造“无人区”、摧残妇孺、设立“慰安所”、虐杀劳工、实施细菌战、实施毒气战,这些以前只在书中或影片中看到的情景,陡然之间变得那么真实,尤其当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刑具时,尤其当我们看到制备生化武器的烧瓶时,尤其当我们看到“万人坑”中遗留的骸骨时……一时间,愤懑充满胸膛,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分明是一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分明是一段华夏儿女的血泪史。在日军肆意欺凌手无寸铁的广大民众时,他们没有道德,也没有仁义,他们有的只是残忍与疯狂。忘记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直面这段血腥史,我们得到的除了悲痛还是悲痛,得到的除了沉重还是沉重,但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一段历史,没有理由忘记这一段峥嵘的岁月,没有理由忘记祖国曾经经历过的磨难,没有理由忘记先辈义无反顾牺牲的生命,没有理由忘记我们肩负的振兴中华的重任,因为我们再没有理由认为这仅仅是教育之言,这是历史,每一位年轻人应该直面的历史。

     走出展厅,阳光依旧明媚,虽然彼此没有过多谈论,但我们都知道自己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不再单纯停留在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相信我们会将这段岁月铭记于心,相信我们会将这种精神付诸实践。牢记历史,永不忘国耻,唯有兴我中华,方可不再遭异邦欺侮,待我青年学子,学有所成,安邦治天下,看我东方巨龙,翱翔苍穹!

 

 

 

三月七日,一年一度女生节。为了让化学学院全体女生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感受到学院对女生们的深深关切之情,由学生会主办、化学学院十一个班级共同参与协助的“女生节送祝福”活动激情洋溢地进行着。
 
      化学学院中女生人数有260多人,基本上占据了化学学院的半边天。她们在学习上秉承了化学学院一贯艰苦努力,勤奋好学的风气,在其他方面上也是巾帼不让须眉。无论是体育上还是文艺上,化学院的女生都展现出了当代女生的风采,代表着化学学院的积极向上的形象。
 
      学生会成员细心的为化学学院每位女生都准备了一份小礼物,表达学院以及学生会对每位女生的衷心祝福。礼物由各班采用各种各样富有创意的方式发给各班女生,给她们一个惊喜。有的班级采用抽签的方式,有的班级采用宿舍结对的形式,有的班级让男生送给女生们,代表着男生对女生的尊重和祝福。还有的班级更是又为本班女生准备了其他的小礼物,表示出班级体的一份心意。
 
      通过这次活动,女生们感受到了学院的关怀,学生会的心意以及班级同学的团结友爱。在这里,我们祝愿化学学院以及中科院所有的女生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快乐每一天!

      又是一年3月初,又是一年雷锋日,众所周知,每年的3月5日是全国学雷锋纪念日,而今年的学雷锋日,又有多少人会记得呢?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忙碌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之下,人们变得利己、自私,热爱集体、关心他人、舍己利人这些词似乎不再属于这个时代了,可是我们需要它,所以当今社会比“雷锋精神”提出的那个年代更需要大力提倡学习雷锋!   
 
      记得小学时期,有一年的3月5日,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雷锋,也更真切地体会了雷锋精神。从那时候起,雷锋,不仅是以为伟大的解放军战士,更是我们道德的楷模和行动的榜样——老人过马路时会有红领巾的搀扶,寒暑假时敬老院多了一丝慰问的关怀,社区义工给居民带去了清洁、便利于欢笑……其实,雷锋就在我们的身边,雷锋的精神就在我们的思想中。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同样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走在街道上,一位母亲背着孩子提着大包小宝,艰难前行时,却没有人前去帮助,而是行色匆匆漠然走开;天桥上一个几天没有吃饭的乞丐在怜悯乞讨,多数过往的行人面无表情、视而不见而不是热心相助;更有甚者,面前站着七旬老人踉踉跄跄,年轻小伙却霸占着“老弱病残专座”,受到众人指责后,抛出冷冷的一句“年轻人累了也需要座位”……眼前的种种令人心寒,更发人深省,难道,雷锋精神真的消失了吗?
 
      眼下,在物质利益追求被无限放大的背景下,难道不是更应该提倡雷锋精神吗?时代在前行,社会在进步,传统的雷锋精神不可淡忘,或许雷锋精神不能再局限于形式主义,雷锋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恪守雷锋精神,更需要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补上这一课,也许那样,离我们所追求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各施其职,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才会更近一步吧。同学们,每年的3月5日,让我们行动起来,从减少一片纸屑做起,从帮助一位残障人士做起,从自我修养做起,将雷锋精神传承,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新闻背景——学雷锋日的由来: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全国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从那年以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展开,“向雷锋同志学习”逐渐成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动员口号,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雷锋精神却经久长存。今年的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7周年。
 

3月5号晚六点半,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阶一六教室,春季学期第一场科苑讲坛在科苑学子们的期待中如期开场。这次的报告的主讲嘉宾是科院讲坛的老朋友——风趣幽默、学识渊博、虽年逾古稀却精神依旧饱满的潘云唐教授。

    这是潘老师第三次做客科苑讲坛,在带领大家领略了北京的风景名胜、分享了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后,潘老师这次领着同学们走进了中国古典诗词,让整天埋头于科研学习和工作的科苑学子们再一次畅游于久别的诗词的海洋中,体味别样的传统文学之美。

    潘老师首先以著名科学家苏步青、谷超豪等著名科学家的例子说起,告诉大家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要懂文学、爱文学,当今社会更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学人文的要有理工的知识,学理工的也要有人文素养。特别是一个中国的科学家更要懂得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文学是科学的翅膀!潘老师非常激动地说:“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化均没有传承下来,只留下一些历史痕迹,唯有咱们中国的文化被一代代华夏儿女继承和发展下来了!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祖国的瑰宝,我们要引以为豪,一定要掌握。”

    随后,他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讲起,到汉魏五言诗,再到唐诗宋词;从孔子编撰《诗经》到屈原创作《离骚》,再到陶渊明潇洒飘逸的田园诗词,无论是“三曹”还是“建安七子”,更不论是“诗佛”王维、“诗圣”杜甫还是“诗仙”李白。潘老师信手拈来、即兴挥洒,时而纵情吟诗,时而放声高唱,领着我们重温了诗词的发展历程,让在场的同学们回想起了自高考后久不谋面的古代诗词,一曲《满江红》带给在座所有人一股强烈的文化冲击。此时,潘老师脱去外套,让在座还都穿着羽绒服的同学们很是惊讶,这个诺大的教室里面可是很冷的!潘老师笑着说:“在这虽有点凉意的教室,我的这个激情劲儿一上来啊,还是觉得热”,引起了大家的一片笑声。

    接着,报告进入最具“实战性”的环节,潘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创作与欣赏诗词的捷径和技巧,潘老师说:“诗的灵魂是音调,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才行。一般的诗要求押韵,押韵进一步要求平仄。格律诗的规则可归纳为两个原理:交错原理和粘对原理。交错原理就是在一句中平仄声必然是交错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粘对原理就是在平仄上的‘双对单,单粘双’原则。”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潘老师拿很多经典的诗词为例,教同学们怎么有平有仄地读,譬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下江陵》。

    讲座最后,潘老师又对同学们自创的诗词一一进行细心的评价和修改,让在场的所有人过了一把写诗的瘾。最后潘老师拿出他个人的诗词集和他的书法真迹送给同学们,以此激励大家热爱中国的古代文化。

 

 

2010年全国“两会”分别于3月3日、3月5日在北京开幕,为激励首都大中专院校学生与祖国共奋进,掀起首都大中专院校学生学习和实践2010年全国“两会”精神的高潮,北京团市委大学部、市学联于3月5日组织了30所高校的30名学生干部集体收看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实况直播,并组织与会学生干部现场讲述收看的心得体会与各校学生组织学习实践两会精神的下一步工作部署,为在首都高校学生组织与大学生中全面开展学习实践两会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席樊博作为中科院学生干部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认真收看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实况直播后,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来自各高校的学生干部代表积极踊跃地分享了现场学习温总理工作报告的体会与启发。

  温家宝总理在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针对以上内容,樊博在发言中总结了学生会过去的一年中在发挥学术优势,弘扬科学精神,传播创新意识和拓展促进创业途径,搭建指导就业平台两个方面的工作经验和成绩。重点向与会各高校代表介绍了今年马上就要启动的中国科学院青年创业大赛,受到了与会学生会代表的一致赞同和支持。

  此次座谈会为与会的首都各大高校学生会代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成为首都大中专院校学生学习和实践2010年全国“两会”精神系列活动的一个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