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李慧】 2月27日晚7时,由校学生会学术部主办的“科学之魂——科学家的故事”主题讲座在玉泉路教学楼阶一5教室举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潘云唐教授做了精彩报告。 
 
潘教授的到来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讲座在友好而又热烈的氛围中开始。报告围绕着与大家密切相关的话题――“科研工作者应具备何种素质”而展开。在讲座中,潘教授首先介绍了现今社会急需的人才类型,并以生动形象的真实事例向大家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认为,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学习,开拓视野,发散思维。
 
随后,他以李四光、钱学森、宋健、白春礼、刘东生等五位伟大的科研工作者的感人故事为题材,介绍了他们历尽艰险归国,矢志报效祖国人民的感人故事。潘教授激情洋溢的演讲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在讲到科学家的爱国之心时,潘教授不禁高歌一曲《我的中国心》,令台下同学也都激情澎湃。在2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潘教授以生动的语言与同学们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他的话音回荡在同学们的心间。
 
在提问环节,潘教授认真严谨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他真诚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深地打动了在座同学,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位地质专家的奕奕风采。
 
这次报告让大家了解到一位真正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的斗志,大家感到受益匪浅。潘教授的报告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报告结束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潘教授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毕业生,担任过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七届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副总干事长,《科技术语研究》(学术季刊)编委,《地球》(科普双月刊)编审,《教育艺术》(社会科学月刊)社长助理等多项职务。
 

  3月1日,由研究生院学生会发起的急救知识培训活动在玉泉园区成功举办。
 
  早上8:30,阶二五教室座无虚席。来自石景山区保健所的徐景达老师为广大进行了一场生动细致的急救理论知识系统辅导,并现场展示了部分伤口包扎的基本操作。下午1:00开始,二公寓多功能厅人声鼎沸,徐景达和沈卫东老师又亲身示范,为大家演示了常见的几种急救包扎方式和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现场的同学更是每人都得到了参与的机会,实际进行包扎操作,并利用来自挪威的人模“安妮”进行心肺复苏术的练习。现场两位教师更是严格把关,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学习到正确的操作方法。此次活动得到了石景山区红十字会的积极协助,老山街道红十字会的杜亚男老师更是不辞辛苦,为我们每位同学发放了培训教材和急救包,并运送来了教学人模。整个培训活动准备充分,效果显著,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反响强烈。
  院校是广大同学学习生活的集中场所,因此,在校学生的健康人身安全尤为重要,并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能帮助同学能掌握日常急救知识,了解急救科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尽量减少以外,避免伤害,尤其是能够在伤害第一时间及时有效的正确处理,此次培训意义重大。
 
  在记者现场采访中,广大同学都对学生会能举办这样积极而有意义的活动表示满意。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的孔祥玉同学表示,自己在培训中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希望学生会今后能够更多的举办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讲座和培训课程等。同时他也表示,他本人很喜欢体育活动,经常参加或组织班级的体育比赛,通过这样的培训而成为了一名急救员之后,他将在今后的体育运动中,更多的照顾身边的同学。如果有意外发生,他也能第一时间及时处理,用所学习到的知识帮助他人。
 
  另外,北京红十字会还会为每位通过急救员认证的同学发放证书,促使大家今后更加发扬互助友爱的红十字精神。
 
  玉泉园区院系各班级体育委员、社团主要负责人、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结束后,大家纷纷在倡议书上签字,表示今后将巩固今日所学知识,熟练灵活运用,关注他人,照顾好身边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和群众,为广大同学健康安全,奉献自己的力量。
 
  另悉,中关村园区的培训将于本周六在中关村园区教学大楼举办。
 

2月22日(正月二十八),时间之履即将迈出正月,开学已恰为一周。同学们有的忙着制定新学期计划,以充实牛年里崭新的生活;有的总结去年还没有兑现的安排,要进行更务实的统筹。
 
生命学院部分学生在研究生院就业中心主任刘斌带领下,来到中央电视台第十演播室《实话实说》栏目现场参加节目录制,这期节目有关当前大学生棘手而迫切的就业问题。
 
主持人和晶介绍受采访的两位就业新闻人物,她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一位是即将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的施同学,她以十万年薪起薪受聘于广州一家食品公司负责猪肉销售管理,对比于此前网上沸沸扬扬的卖猪肉的北大本科生,她被媒体称为卖猪肉的研究生,并且从事的是与她研修专业完全是两码事的职业。施同学仅仅花了一个月时间就找到了这份工作,而且是采用网上投递简历的方式,可以说在应聘上所做的努力较一般人少些,但是有一个事实不可忽视,她从小到大一直担任干部,这种丰富的历练使她拥有一种普通学生所没有的素质——那就是亲和力与协调能力(包含着耐心宽容与机智等因素),以及难能可贵的责任心。性格外向开朗的她看上去就比较容易让人亲近,这使她在管理工作中与人打交道时得心应手。当谈及为什么她愿意干这个所谓的“卖猪肉”的工作时,她说了心理上很重要的一个感受就是她跟现在的伙伴们一起工作时很开心踏实与舒服。这就涉及到我们找工作时的敏感问题,我们可能同时寻到了高薪与压抑,我们是在这对物质高水平与心理低水平的矛盾中坚持走下去还是掉转方向,另辟蹊径,继续人生?我们也可能同时寻到了一般薪水与开心!无论什么工作,观念上我们要放得开,扔掉曾经是天之骄子的盲目自大包袱,秉持做人踏实做事认真的原则态度,这样的话很多的坎坷都会被我们踏成坦途。
 
另一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学习软件设计的曹同学,她虽然是一名专科生,但是他已经被IBM这家全球著名企业预录取,与她同时竞争的不乏著名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她的实力来自于扎实刻苦的思考与练习,众多的机会就会青睐她这样有准备的人。曹同学虽然没有在高考上过关,但她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她本来喜欢中医中药,打算报考中医药大学,阴错阳差与职业技术学校的软件开发设计结下不解之缘。学校请的印度软件老师英文授课,印度英语与日本英语难分雌雄,发音都是怪腔怪调,但是曹同学由于高中英语基础硬,对印度老师的发音适应很快,不久便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与翻译,顺畅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她的软件技能提升很快。课余时间她学习日语并且可以轻松口语,这使得她的应聘在被外企公司人事部权衡时又多了一块砝码。机缘巧合,IBM在她们学校所在的城市搞实训基地,通过层层选拔,她得到了参与实训的这个机会。在实训之中,她表现积极踊跃,再一次成为老师助手,又获益良多。要说看起来很内向的曹同学内向是不准确的,她是个善静善动的姑娘,也即是一个随机应变的人。另外她比较珍惜时间擅于利用时间,别的女孩子逛街购物寻开心的时候她能平心静气地在寝室或教室里抄写程序。我们也许会说她的牺牲很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认准了自己奋斗拼搏的价值,她还会有多在乎别人眼里的开心呢。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姑娘,在她身上所反映出的自强不息的光芒让我想起这样的话,农村的孩子多美德,农村的孩子多善良。
 
目前有一种称谓叫新增长劳动力,毕业寻职的学生们概在此列。我们要想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就要感到自己有价值,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真正价值,等到进入社会大家庭之后,在社会的分工之中就会有位置。承认人只能是逐渐超越自我的,瞄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吧,为大家为小家还是为自家,或者是按比例分配呢。
 
让空虚的日子少一点,让寂寞的耐心多一点,让压抑的分量弱一点,让明媚的阳光强一点!
 
 

 

                                                  互相练习肩部包扎
 
 
【新闻网讯  记者朱明月报道】为了使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提高面对突发事故时的应急救护能力,3月1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会组织,邀请北京市石景山区红十字会的急救专家,利用了周日一天的时间对玉泉园区的同学们进行了一次专业性的医疗救护培训。
 
这次培训分为两个环节,上午在教学楼阶二五教室进行急救知识的理论讲授,报名参加培训的同学们非常踊跃,教室里座无虚席,大家认真地倾听红十字会专家徐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并不时地做笔记,同学们在上午的课程中学习了心跳、呼吸骤停现场急救的心脏复苏术,排除气道异物,创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基本技能,掌握现场护理的基本原则,及火灾、地震、事故现场的基本自救、护救等课程。
 
下午在二公寓多功能厅进行了急救培训的实践操作部分,由专家徐老师和孙老师示范利用“安妮模型”进行心肺复苏和包扎的培训。
 
讲座开始,徐老师师先为我们讲解了大家在救助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休克时要将其平卧而不能随便移动;刺入体内的异物不要拔出来而是先固定住;若发生骨折,现场切不可以复位,以免加重伤情。还有一些小的细节,如护理伤员要轻手轻脚、手指受伤要提到高于心脏的高度等。接着徐老师为同学们在现场救助方法和救护的技术等,详细讲解了一般性的急救知识,主要内容有包扎和骨折处理。在开展这方面的培训时,徐老师边给我们讲解其中的要点边示范,给大家现场演示了三种包扎方法,包括头顶帽式包扎、膝部包扎、以及骨折包扎。同学们也都拿起急救培训包里的三角巾、绷带兴致勃勃地给身边同学做起包扎来,徐老师和孙老师也在同学中间不时地指导,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
 
普通人也能学会急救
 
专家讲了内科外科急救知识,有很多特别简单的事,同学们感觉一听就懂一做就会,但是要是不培训就是不知道。
 
“你看要包这个的话,就先贴在前额然后转一圈,交叉、反折就行了。”在认真地看完老师的示范后,同学们就两两一组,互相充当试验品。没想到这事看着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在包扎眼睛的时候,常常不是松了就是歪了,一不小心还会把同伴包成独眼龙,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好在熟能生巧,多试几次就有模有样了。大家表示看着自己一次比一次包扎像样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
 
在常人看来,急救是医生的事,其实不全是这样。救护培训是一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技能,每个公民都应提高接受救护培训的意识,掌握救护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以避免无谓的损失。 
 
赢取“黄金四分钟”
 
急救培训准确地说,叫“第一目击者”院前急救培训,它的对象是普通群众,目的是在医生到来之前,“第一目击者”能用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开展急救,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或减轻其伤残程度。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心跳和呼吸骤停,脑细胞在常温下对缺氧的耐受极限通常为4分钟;4分钟~6分钟,脑部损伤不可逆转;超过8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过15分钟基本上就“没救”了。所以,“四分钟”也被称为“黄金四分钟”。在这宝贵的四分钟内对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垂危的病人进行正确及时的急救处理,不仅能为医生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而且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让更多人学会急救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急救医学界正式提出开展“第一目击者”的普及培训,以便争分夺秒地在现场抢救因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垂危的病人。国际红十字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呼吁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
 
在我国,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率一般仅在1%左右。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已达10%以上。甚至有的国家已将其作为公民的基本技能。
 
学急救的宗旨是自救和互救。如果大家都掌握了一定的急救知识,危急时刻就能实现“人人救我、我救人人”,最大限度地减少悲剧的发生。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准备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对全民进行急救培训方面的知识储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闻网讯 记者 雷小丽】1月9日下午,研究生院记者团学期工作总结会在综合楼410教室召开。中关村、玉泉路两个园区的记者团成员共30余人参加会议,党委宣传部张学成部长出席会议。会上对本学期记者团的新闻报道和工作情况做了总结。

  记者团团长魏健首先做了本学期的总结汇报,半年来,本届记者团秉承传统,开拓创新,发表稿件百余篇,圆满完成了“服务新闻网,报好身边事”的本职工作。“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系列活动全程报道;“好书天天读”的书评每周更新;“学生会部门之星”、“单身节活动”等的系列报道关注我们学生自己。

  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而富有活力的探索、尝试,取得了丰硕成果:起草了《记者团章程》,规范内部建设为各种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举办了多次新闻培训讲座,提高了大家的水平保证了新闻稿件的质量;积极搭建了涉外平台,与中国高校联盟、北大新传社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主办了大型征文活动,承办我校在线访谈,筹办校内报纸等等。

  党委宣传部张学成部长表示,记者团的工作做的很好,及时传递了科苑的信息,传播了校园文化,宣传部将一如既往的为记者团的工作提供大力支持,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师生交流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之后大家交流了半年来的工作感受,分享了稿件写作经验,同时评选出了本学期优秀记者和优秀稿件。魏健、李传翠等7名同学当选优秀记者;《人文学院主办“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 《杨佳教授:一个爱追梦的中科院人》、 《中科院第三届青年创业大赛闭幕 “百特团队”荣膺金奖》等11篇新闻被评为优秀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