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由微生物所研究生会主办,动物研究所研究生会、生物物理所研究生会、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生会协办、北京东胜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博迈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特别赞助的北郊“东胜创新”生命杯足球联赛开幕式在北京林业大学隆重举行。
 
开幕式由微生物所研究生部主任侯兴宇老师主持,微生物所所长高福研究员、生物物理所副所长赫荣乔研究员,北京东胜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辛怀先生都做了精彩的讲话。其中高福研究员讲道:这次活动办得很好,体育锻炼能加强我们的身体素质和团结奋进的精神,从而为科研打下很好的身体基础,加强科研团队的协作精神。
 
微生物所程浩同学代表全体运动员进行了宣誓:运动员们将努力发扬“公平竞争、和谐进步”的体育精神,不怕困难,团结协作,勇于拼搏,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中科院生物学子的精神风貌。此外,北京东胜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还被授予“学生活动特别贡献企业”称号。
 
随后,这次冠军奖杯的神秘面纱被揭开,闪闪发亮的奖杯让在场的运动员和啦啦队员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接下来的开球仪式上领导们为比赛开球,正式拉开了本次比赛的序幕。
 
开幕式结束后,微生物所和动物所进行了第一场比赛。尽管天气炎热、太阳毒辣,在场的运动员和啦啦队员们却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展现出了坚毅的体育精神。经过90分钟的激战,微生物所以3:2首战告捷。第二场比赛 ,遗传发育所3:1战胜了生物物理所。比赛的详细情况敬请关注微生物所无微不至BBS体育竞技版。
 

 
 
从6月12日开始的电工所第三届三人篮球赛在团委和工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四周激烈的争夺,于2007年7月3日圆满结束。平均身高最高的微纳加工组夺得了最后的冠军,新型电力组获得亚军,超导组和生物电工组获得并列第三名。
 
整个比赛分为小组循环赛、半决赛和决赛。电工所9个课题组分成两组决出四强,然后通过半决赛和决赛决出最后的冠亚军。小组循环赛后,新型电力组和微纳加工组分获A组的第一、二名,超导组和生物电工组分获B组的第一、二名。半决赛异常激烈,最终新型电力组经过加时赛2分险胜生物电工组,微纳加工组也以2分的微弱优势淘汰超导组,双双挺进最后的决赛。
 
7月3日晚5:30决赛正式开始,双方拉拉队喊声震天,尤其是微纳加工组更是有很多支持者来加油助威。微纳加工组不负众望,上半场就打出了20:10的小高潮,他们凭借身高优势高举高打令新型电力组场面相当被动,根本无法打出漂亮的配合,只能依靠个人能力强行投篮;下半场一开始,新型电力组加强了配合,一度场面占优,依靠队员出色的个人能力不断的冲击,慢慢的追赶比分,但微纳加工组也随即调整了策略,牢牢控制着比分上的优势,双方的分差在离比赛结束还有十分钟时再次被拉到了18分,这时新型电力组已经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接下来的几分钟,新型电力组频繁换人,采取犯规战术,但已经无法挽回劣势,最后以54:75的比分屈居亚军。
 
电工所第三届三人篮球赛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圆满结束。

 
连绵的太行山脉孕育了勤劳勇敢而又不屈不挠的河北人民,石家庄,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城市,就坐落在这一片山清水秀中。6月29日下午,由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学生处处长赵宝奇,学生处副处长兼团委书记刘红雨领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来到这里,开始了“七一”太行情汇报演出的第一站,同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师生们度过了一个充满歌声和欢乐的夜晚。
 
演出开始前,研究生院马石庄副院长致词,他感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为博士合唱团的慰问演出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感谢中心对人才培养作出的贡献。中心主任、党委书记马七军在致词中,代表中心全体师生和职工对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全体成员和中心共庆党的生日,既传递了浓浓的师生情谊,又拓展了中心创新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必将促进中心今后的创新工作。
 
演出的第一首歌是为石家庄人民特意准备的《太行山上》,团员们的混声合唱将它表现得张力十足。此外,还有《娄山关》、《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海港之夜》等数首中外军旅歌曲。河北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的重要战略中心,地道战发生在这里,百团大战发生在这里,白求恩,科棣华,马本斋等英雄们的精神和魂灵也在这里,在离演出地点的不远处,雄伟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庄严地伫立着,记载着华北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
 
《乌苏里船歌》、《茨冈》、《掀起你的盖头来》和《大青藏》则把观众们带入了一片奇特的异域风情之中。
 
而女声合唱《歌声与微笑》则受到了观众席中小朋友们的欢迎,他们摇头晃脑的跟着合唱团唱起来,边唱还边问父母,“怎么跟我们学的不一样呢?”——他们并不知道眼前这首动感十足的歌曲是被合唱团改编过的。
 
民歌《回娘家》大概是吸引观众最多的一首歌曲,男女老少几乎都听过,一些岁数稍长的观众肯定都记忆犹新。巧合的是,这首歌是属于河北民歌,今天合唱团来到河北省会,也算是把这首歌送回了“娘家”。
 
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老干部合唱团也带来了《伏尔加纤夫曲》、《爱我中华》,矍铄的精神让我们不禁对这些老科技工作者产生“夕阳红”的赞叹,而下面喝彩声更是夹杂着稚嫩的童音“爷爷”“奶奶”。据这些老干部们介绍,他们为这场演出已经精心排练了数月。
 
所里的研究生则表演了精彩的《三句半》,非常细致地反映了研究所里学生的生活,得到大家阵阵掌声。
 
与合唱团同台献艺的还有我院的古典乐队,演奏的经典名作《飞鼠溪》、《多瑙河之波》让人闭上眼睛就仿佛感到优美的旋律一如水的清灵穿越过脑海心际。心理所的郑伦和化学院的王红艳飞别给大家朗诵了《中国人,不跪的人》,《父亲》,做人的自尊,伟大的亲情无一不撼人心际。  
 
当晚石家庄下着小雨,观众们就坐在露天的观众席中打伞观看演出,也许这特殊的天气更能增加演员与观众的感染和互动,演出结束后,观众们赞不绝口,“这帮学生真厉害”,团员们纷纷表示,观众冒雨观看演出确实令人感动,因此唱得也格外卖力,而马石庄副院长的评价更让团员兴奋,“你们的感觉找回来了!”
 

 
6月30日,博士合唱团告别石家庄,一路赶到了太原,素有“龙城”之称的古城太原一扫连续几日的阴雨天气,用朗朗晴空欢迎我们的团员。当晚,博士合唱团与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联袂献上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太行行·山西煤化所煤化之春”演出。
 
此次演出正值建党86载、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夕,煤化所党委书记武文斌代表700余名职工和学生向合唱团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演出将是研究生院和煤化所对我们伟大党的生日献礼。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在致辞中首先感谢了煤化所师生的热情接待,并表达了对煤化所在今后科研创新工程中的良好祝愿。
 
煤化所的文化氛围做得有声有色,他们的摄影作品在研究生院享有很高知名度,这次演出中,有相当一部分节目来自煤化所,因此,人们更期待的是博士合唱团与煤化所演员们的“PK”。从整场演出来看,较量不断,精彩不断。
 
博士合唱团的混声合唱《太行山上》、《乌苏里船歌》、《茨岗》率先打开局面,煤化所老干部合唱《共和国之恋》、《春风吹绿山冈》马上跟上;
 
古典乐队的演奏让观众如痴如醉,合唱团的女声合唱《歌声与微笑》、《回娘家》又赢得了阵阵掌声,煤化所职工合唱毫不示弱——《鼓浪屿之波》、《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心理所郑伦的配乐诗朗诵让人热血沸腾,煤化所一首单簧管独奏《波尔卡》也抢走了不少“粉丝”的喝彩;
 
博士合唱团的小伙子们不服输,男声合唱《海港之夜》《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宛如铁血柔肠,千回百转。而煤化所研究生部一群靓丽女生的舞蹈《女兵》又让人体会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
化学院王红艳的朗诵《父亲》让人泪花闪闪,煤化所的笛子独奏轻松回应。博士合唱团又使出了“杀手锏”:合唱艺术中的精华——无伴奏混声合唱。
 
最后,在博士合唱团一曲雄壮的《娄山关》中,在热烈的掌声中,演出结束,双赢的结果是给观众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晚会,主宾双方亲切合影留念。
 
在演出开始前,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煤化所的学生,问到以前是否知道博士合唱团时,他们回答很肯定,“是啊,当时就知道有这个社团,好像还听说去年暑假有个西部行,只是没想到能在所里观看到他们的表演。”
 
正读研二的他们很兴奋看到自己熟悉的马院长,老师和校车,“我看到研究生院的校车,就又回想起当年在玉泉的日子,今天我还特意跑上去校车在第一排坐了一会儿——那时候我坐校车就总坐第一排。”一个男生的回答不无幽默。
 
当记者请团员给此次太行行演出打个分数的时候,合唱团里的主心骨之一——学生团长张轶群这样回答,“我们这两天的总体表现大概有80分吧,头一天是观众气氛好,我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到观众打着伞从头听到尾,很感动。第二天大家更熟练,发挥得更好一些,尤其是新人为主的女高声部。”
 
谈及个人感受,合唱团“首席钢琴伴奏”陶岸君同学说得非常诚恳:“开了眼界。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石家庄和太原,这次随团演出真长了不少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7月1日,挥手告别热情的煤化所师生,博士合唱团结束了太行行汇报演出,踏上返京的路程。

 
7月1日的玉泉路园区二公寓活动厅,有着与往日不同的风景,这里几乎堆满了装着各色衣物的袋子。这些,正是中科院的同学们捐赠给云南普洱地区的衣服和日常用品。
 
云南震灾,中科院支援。此次云南赈灾募捐活动是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的。而玉泉路校区的募捐事务,正是由青年志愿者协会来主要负责。
 
晚上8点,募捐时间结束,来自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们面对铺满了几乎整个活动厅的捐赠衣物,开始了辛苦的打包工作。他们需要把这些衣物分类筛选整理,并用大的编织袋装好,然后才能送上火车,将同学们的心意送到云南灾区。
 
同学们捐赠的衣物非常多,而且种类杂乱。志愿者们必须小心的把衣服和其他物品分开,再把衣服折叠好,放入编织袋。工作并不困难,但单调麻烦,大家不得不埋首于一堆堆塑料袋中,奔走于活动厅内。然而打包现场的气氛却非常好,志愿者们一边收拾衣物,一边欢声笑语,甚至一些来送衣物的同学也被吸引而加入到了打包的行列之中。
 
“没想到会捐这么多东西。”一位志愿者边打包边高兴地赞叹。
 
“我们马上也要搬家了,正好有些衣物也要处理,这样捐出去还能帮助别人,感觉很好呢。”一位来送捐赠的两件衣服然后留下来自动成为打包志愿者的同学接话。
 
一个多小时后,打包结束,最大号的编织袋装了20多袋,怎么看也得三四百斤。正当同学们为此次募捐的成果而惊叹的时候,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同学告诉大家:“去年协会也作了类似的募捐活动,那一次募捐到了1.3吨的衣物,光是火车托运费都要1400多,为了顺利把这些衣物寄到灾区,我们火车站都跑了四次。”
 
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个诞生于2004年10月的协会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有他,为贫困孩子们捐书助学有他,为患白血病的学子募捐有他,为受灾地区募捐有他,报纸义卖有他,接站、接待、帮助新生,也有他。这个集体默默地却又实实在在地活跃于校园中,在每一个需要出力需要帮助的时刻站出来,奉献自己的爱心,也号召更多的同学献出自己的爱心。
 
此次的云南赈灾募捐活动,只是青年志愿者协会众多活动中的一个,在这次活动中,协会里好几位同学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挤压了自己的学习时间,投入到活动前期的宣传策划,活动中的组织协作以及后面的收尾工作中。
 
“在这里很开心。”一位前来打包的协会同学告诉我们,“最大的困难是时间的安排,上课、课题组活动,有的时候时间会和活动冲突。”但即使有这样的冲突,协会中更多的志愿者,仍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抽出尽可能的时间,以一种坚持的态度,参与到长期的系列性的义务活动中,例如民工子弟学校的支教以及儿童村的义务辅导等等。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以其行动坚持着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理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一位参加此次云南赈灾活动的志愿者向我们这样描述青年志愿者协会:“这是一个让人在付出和帮助他人中收获快乐的组织。”这样一个组织,无疑会在中科院这个有着众多有爱心的学子的地方,更繁荣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