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地学教授剪影

  • 仰美霖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8-05-12
  • 5697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走过桃李芬芳的三十年,三十年,从这里走出过太多的社会各界精英,三十年,有太多的老师在这里默默耕耘。这个“三十岁生日”,是研究生院的“庆生”日,是研究生院莘莘学子为之快乐的节日,更是研究生院多年来所有老师共同的纪念日。
 
校庆前后,我们走访了地球科学学院的几位老师,从他们身上清晰可见研究生院三十年来所有老师的付出与辛劳,奋斗与执著。
 
何铸文:地学院的开拓者
 
5月10日,地球科学学院与资源环境学院召开各届校友座谈会。那时,时间还没有到,会场里也只有寥寥数人,只见其中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循循老者,在和身边的老师亲切交谈。之后,会场里与会者越来越多,进场的很多校友都过来和老者打招呼,要不尊称“何老师”,要不尊称“何老”。
 
他就是地学院的创办人之一——何铸文教授,1979年他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教学部。谈到当年,何老说,那个时候国家要在科研各方面上有所突破,太需要人才,研究生院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创办的。刚创办的时候自然有许多困难,经费不足,师资缺乏,最初整个地学部只有3名教员。何老笑称自己当初也是个“跑腿”的,因为缺少教职员工,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历亲为。但是尽管如此,当年的地学部和现在的地学院一样,一直是研究生院招收学生最多、课程设置最多的学院之一。
 
何老从79年开始在研究生院工作了15年,94年至今也已退休了14年,看到今天学校如此大的变化,他表示,真的很高兴。他说,国家这些年来变化很大,研究生院是随着国家的变化而变化,跟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相信研究生院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石耀霖:培养科研的“金牌”选手
 
他笑声爽朗,和蔼可亲,谈话中不时穿插有趣的比喻,这就是幽默风趣的石耀霖院士,他从88年开始在地学院任职至今。
 
谈到当年地学部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他笑言那时候“血已经卖干了”,是在“卖肾”求发展,可见当年的他们是怎样地不顾一切,怎样地为了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
 
问到有关研究生培养的问题,石院士更是打开了话匣,和我们侃侃而谈。他说,“非常期望学生都能成才。研究生院是科研队国家,那就得培养一流的科研队伍,培养优秀选手、‘金牌’选手。作为研究生,不能把硕士期间的学习当成是大学的‘五年级’,要从入学就懂得为科研做准备。在日常学习的同时,要定期读期刊杂志,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其它相关专业的科学背景与前景。上课的时候,也不能仅仅老师‘讲什么听什么’,要学会深入地去研究自己的所学领域。”
   
同时,石院士也强调,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也都有各自的特长,学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些学生并不喜欢或者擅长做科研,那么在研究生培养中就需要兼顾这一类的学生。他说,对于这样的学生,在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可以适当地选修自己感兴趣的人文课程,开拓自己的视野,为毕业后的发展做好准备。
 
魏东平:对研究生院“非常非常有感情”
 
在5月10日地球科学学院与资源环境学院各届校友座谈会的现场,他笑容满鞠地站在会场门口,和不时到来的校友热情交谈。他就是地球科学学院现任常务副院长魏东平教授。1988年,他还是个研二学生,随导师周蕙兰教授从中国科技大学来到研究生院地学院。毕业之后,他留在了地学院,从助教、讲师、副教授直到教授,他的美好年华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这里。他说,“我对研究生院非常非常有感情。”
 
谈到当年,魏老师最先提到了自己的导师周蕙兰教授和曾经给予自己很大帮助的石耀霖院士。提到他们,魏老师一脸的温馨。“周老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太太”,他说,“周老师在做人理念、待人接物等方面对我帮助很大。她是我科研路上的‘领路人’,在生活上对我们也很照顾,研究生期间我们几个同学有时还到周老师家煮面条吃呢。”
 
关于石耀霖院士,魏老师讲了这样一件让他记忆深刻并感动至今的事情。1993年10月,他公派出国去日本读博士。他说,在日本最初的大半年,是他人生中感到最为灰暗的一段日子,特别是他在日本的导师布置的论文研究方向,给他造成了不小的困惑。于是,他将自己的困境写信告诉了石老师,之后很快就收到了石老师的回信,得到了关于如何面对留学生活以及如何与导师沟通方面的非常具体的指导与建议。
 
魏老师作为地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主管教学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教学是他花力气最多的方面。从2004年开始,基本上每年一次,地学院都会举办教学研讨会,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员和年轻教师进行研讨,以便传授经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另外,每年的夏季学期也是他的工作重点之一,每每都是提前一年就要向国内外专家预约时间,核实讲座课程。
 
魏老师说,地学院一直以来都有非常好的传统——拥有良好的人文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他说他会全心全意地维护这个环境,希望学院能够更加和谐。
 
三十年来,太多的老师为地球科学学院,为研究生院付出了自己最好的年华与精力,他们默默耕耘在这里,他们为科研的每一步发展而高兴,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雀跃。值此校庆三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为可爱的老师而祝福,祝福他们健康幸福到永远!
 
 
 
责任编辑:仰美霖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