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习要有自觉性,拓展知识面很重要
■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研究生学习期间,应尽量多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国际会议,开阔自己的视野
■ 培养研究生的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高端,负有为国家创新体系输送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职责。“搞科研的人至少从研究生时就要着手创新。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关键所在。研究生学习要有自觉性,拓展知识面很重要,并要有吃苦精神,地质专业研究生更是如此。”多年以后,刘嘉麒院士回顾起他做研究生的经历时,作出上述表述。
研究生应具备自主学习+知识面宽+吃苦精神的素质,地质专业研究生更是如此
记者:文革前,您就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学专业的研究生;后来相继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科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您怎样看待早年的这段求学历程?
刘嘉麒:我这一生当了将近27年半的学生。文革前就读于长春地质学院。1968年研究生毕业后,分别在辽宁和吉林工作,直至1978年重新做了学生。
1968年到1978年这十年,对我本人来讲是一生最好的一段时光,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工作不能开展。我觉得十年时间,自己的科学知识出现了一个很大断层,必须补课,学点新的东西,所以1978年重新考研。
记者:您觉得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本科阶段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刘嘉麒:研究生的学习与大学不同,大学时考虑分数比较多,越高越好;到研究生时就不一样了,不是为了学分而学,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需要加强、需要补充。譬如,我们搞地质的大学时数学学得相对少,但是有时工作十分需要,我就努力地去听数理统计、概率论等一些课,有的属于选修,有的不是选修也去听,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事实证明这非常有利于后来的工作。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记者:您20多年来一直坚持给研究生上课。能否谈谈您这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刘嘉麒:从1985年开始,尽管我已经上了22年课了,但我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一个固定的讲稿。
我有个习惯,如果明天上课,今天晚上可能还要改改讲稿。我认为,什么知识一到了书本就开始落后了,如果你不随时改变教案,所讲的内容或许早就已过时了。因此,我随时从网上下载相关资料做成ppt充实到我的教案中,这样的话,知识就比较新,信息量也比较大。另外,增加声像和图片的东西,对学生的吸引力大,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要将基础和前沿的东西密切结合。一方面,不断地丰富讲课的内容,增加课程的信息量,把科学的前沿,最新的知识、最新的发展趋势讲给学生;同时,也不能忽视最基础的东西。
对学生来讲,如果看完一篇文章,听完一堂课或一个报告,连个问题都找不出来,就表明还没有完全听懂或读懂。因此,每次讲课最后,我一般尽可能留点时间,让学生提提问题,当场答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记者:针对新一代研究生的特点,您认为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刘嘉麒:搞科研的人至少从研究生时就要着手创新。许多研究生觉得自己还年轻,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学分和论文上,满足于能毕业就行,这是低级要求。研究生阶段,人在各方面已趋于成熟,是最富有朝气和想像力的时候,此时不搏,还待何时?因此,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来说比较聪明,条件也好,但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心理上有弱点,团队精神比较欠缺,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足。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在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方面需要特别加强。地质专业的学生,出野外需要吃苦,在野外需要团队合作,所以具备吃苦精神和团队意识这两点尤其显得重要。
针对如今学生的普遍特点,要有生动活泼的教育措施。现在的教育方法给学生的自主空间比较少,研究生的压力也是非常大,一个硕士生第一年要拿够学分,第二年就要做论文,不仅仅是毕业论文,还要发表一两篇文章才能进行论文答辩。接着就是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谈何容易。
研究生做论文就是一次创新实践过程,因此选题很重要,要有深度、难度和前瞻性
记者:您对研究生论文的选题,有什么建议?
刘嘉麒:做论文的过程是研究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选题等于给研究生定方向,必须选准,有深度、有难度、有前瞻性,让年轻人一 下子就进入科学的最前沿,使他在做这个论文过程,乃至毕业以后,一直沿着科学的前沿前进。有的论文选题本身就比较平淡,虽然比较容易做,学生容易毕业,但不会有什么作为。
记者:有深度、有难度、有前瞻性意味着风险,有风险则意味着有可能无法完成论文、无法保证拿到学位。有时候,针对研究生的系统性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培育和保证按时毕业有些矛盾。对此您怎么看?
刘嘉麒: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我不太赞成。现在要求研究生非得发论文不可,没有发表的论文就不能答辩,不能答辩就毕不了业。从而导致学生不想或者没有时间去认真出野外、做实验、写论文,而是想办法东拼西凑,搞文章。我看过一些研究生写的综述文章。综述文章,就应该对这个学科有全面的了解,过去往往是有充分积累的学者才能写这样的东西。现在不然了,有的学生读了几篇文章就动笔,凑一篇东西,就想办法找个杂志发表了。试想,一个刚刚投身科研的人,没有什么积累,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做论文,会出什么成果?这样做并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我觉得不能在学位论文之外要求发多少文章,如果有的人有能力有条件发表文章当然好。有的人也许由于工作量大,一时写不出正式论文,只要能把他的学位论文做好也就可以了,学位论文不能马虎。
有好老师才有好学生,遴选老师很重要
记者:您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哪里?
刘嘉麒:我认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导师。以前一个学校或一个单位能带研究生的人很少,招的研究生数量也很少。现在不同了,研究生多得不得了,能带研究生的人也多得不得了。
现在很多研究生导师也才40多岁,在教育上经验还不足,无论从资历、知识层面,还是年龄、心理上考虑,都有一定局限性。自己还没成熟呢,怎么带别人?作为搞地质的,还得要有实践经验,必须和野外工作结合起来。有的人室内工作做得挺好,到野外却什么也不认识,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现在有些年轻的老师本身自己的科研工作就很忙,野外工作经验也不是很丰富,学生没有机会或很少有机会出野外,这样情况下培养学生也不行。
有些导师在科研上的指导不够,学生有时很长时间都见不到导师;还有少数导师只把他们当成科研助手,不能放手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相对独立地从事他所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这些都是要避免的问题,因此,遴选有经验、有权威的研究生导师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另外,拓展研究生的视野也很重要。研究生学习期间,为学生提供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国际会议,甚至到国外工作一段时间,不仅可以扩大研究生的眼界,学到不少东西,还能增加他们的阅历,对其一生的成长会有不少的启迪。
(来源:地质勘察导报 2008年1月19日 本报特约记者 贾宝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