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3日,国科大在雁栖湖校区举行了开学典礼。迎来了首批入住新生,雁栖湖校区距离北京城区近70公里,近3000名学子将在这里开始他们研究生的新生活。校园自然风光秀丽,总用地1070亩,总建筑面积36万余平方米,由京加路分为东西两区。目前启用的校园西区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图书馆、教学楼、学园一、学园二、学生公寓等建筑群以中式风格为主,高低错落,铺缀有致。未来,雁栖湖校区将作为国科大主校区满足1万余名研究生、2000余名教师的正常教学、科研和生活使用。

白春礼院长在国科大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摘录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雁栖湖畔、长城脚下,在当年我国第一个火箭研发基地,我们一道见证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正式启用,见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史册翻开新的篇章!

国科大高扬“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旗帜,依托中科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所的优势,发挥得天独厚的与科研实践密切结合的特色,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走进国科大,其实就走进了中科院这所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的“大学校”。

1949年11月1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不仅是新中国科学技术的“火车头”,还是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开创者、先行者。

2000年,中科院党组整合全院的教育资源,组建成立了新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又将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这所新的大学有导师一万人、在学研究生四万人、已向社会输送硕士、博士毕业生十万人,现在我们将她简称为“国科大”,就是提醒全院上下铭记职责、不辱使命。

走进国科大,就要不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源泉。在这里,一代代中科院人,用智慧和热血抒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赞歌,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历史碑文。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人民需求紧密相连,把实现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民族梦、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已融入国科大的血脉,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投身国家建设、书写时代篇章!

走进国科大,就要主动锤炼科技创新的实践能力。“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国科大的育人品格,也是国科大的育人优势。研究生教育的精髓是与导师一道参与科技创新,在实践中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前沿的科技平台和国家级项目,构成了同学们科技创新的实战场地。300余名院士领衔的万名导师群体,让同学们在科技创新中学到真本领、获得真经验,成为年轻的科技“达人”。

走进国科大,就要自觉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科研实践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学术道德、宏观思维、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提高个人素质的全方位要求。饱含同学们辛勤智慧的科研成果,将会使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不是空话,而是同学们激情燃烧的真实印记,是同学们挥洒青春的历史见证!

今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中科院视察工作时指出: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总书记还曾满怀深情地对你们的师兄师姐说:“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伟大的目标,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他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坚持理想,脚踏实地,既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又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我希望,同学们能像习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在书本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挫折中砥砺精神,以年轻人的朝气和激情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注入新的力量;我希望,同学们紧握先辈的接力棒,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融为一体,夯实根基,放飞梦想,继往开来,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浪潮中击水三千、傲立潮头,“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

依托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国科大形成了由京内4个校区、京外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6个研究所组成的“大学校”。目前,国科大全日制在学研究生达4.12万名,其中博士生占49%。迄今,国科大已经为社会输送了109882名毕业研究生。

国科大拥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实践条件。学生入学后先集中学习基础课程,再进入研究所跟随导师一起开展科研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目前,全校研究生指导教师11526名,其中院士330人,博士生导师5759名。分布在各研究所的3个国家实验室、8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6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4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宏大的科研实践平台。

国科大拥有独具优势和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在理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以及工学的力学、材料、能源、电子与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在保持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近年来还不断加强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

国科大拥有浓厚的育人文化氛围。继承发扬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精神,践行“唯真、求是、协力、创新”的院风,国科大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国科大通过课程教学、学者报告、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科大依托中科院广阔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以及众多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近年来与丹麦科教部及全国8所高校联合创建了“中丹学院”。

随着雁栖湖校区的启用,国科大的研究生教育也将迈上新的台阶。未来,国科大将继续秉持“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践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不懈奋斗。

本报北京9月3日电(记者邱晨辉)今天,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开学典礼在雁栖湖校区举行,这标志着建设10年的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正式启用。

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国科大的又一次转身,而这一次,它将和刚入校的6061名博士生、7786名硕士生一同见证。今后,雁栖湖校区将作为国科大主校区,完全建成后可满足一万余名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需要。

据介绍,雁栖湖校区作为中科院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单项基本建设工程,占地107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分东西两个校区,并原址保存了我国第一个火箭研发试验基地。

“你们走进了可能与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同的大校园。”中科院院长、国科大校长白春礼在开学典礼的致辞中说,在这里,不仅有“两弹一星”的攻坚克难,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严谨设计,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苦心推演;还有大亚湾核电站中微子振荡的前沿探索,嫦娥奔月、蛟龙入海的技术攻关,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等前沿的科技平台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构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实战场地。

白春礼也因此对学生寄予厚望,他说,希望学生在300余名院士领衔的万名导师指导下,“真刀真枪”直面学术挑战、破解科研难题,在科技创新中学到真本领、获得真经验,成为年轻的科技“达人”。

78岁的成思危,从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高位上卸任后,依然坚持学习、研究,尽一份报国之心。7月18日,当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见到他时,一身轻便夏装的成思危笑脸相迎,温文尔雅,思路敏捷,平易近人。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事实上,成思危的一生,也充满了选择与转折。

 三次选择皆为报国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成思危在北平时,已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当数《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在《家》这部著作中,觉慧毅然决然离开家,寻得了人生道路。在成思危看来,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就像是觉慧的真实写照。

 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成思危,对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1948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成思危就读于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广州。自此,他开始了漫长的跨越两个世纪的报国之旅。

 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还曾在解放前一直生活在水上、处境悲惨的民船业中工作了一年,上了“最好的社会大学”。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学习。

 毕业时,成思危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满怀抱负地投入到“向科学进军”的祖国建设高潮中。正当成思危雄心勃勃要干一番事业时,“文革”开始了,戴着“出身官僚资产阶级”帽子的成思危,被下放当了锅炉工,后因周恩来总理评价他父亲的一句话,才最终摘掉戴了20多年的“帽子”。

 “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而是选择回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妹。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3月,成思危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顺境不懈怠 逆境不沉沦

 成思危的人生写满了自强不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

 文革”结束,不少与成思危一样怀着报国理想投身新中国的香港青年,怀揣复杂的情感,离开了大陆,而成思危选择了留下。

 放弃化工,当年在朋友们看来,成思危这是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并非明智之举。然而,成思危认定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1981年,46岁的成思危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由于是从化工专业转学管理,最初,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成思危则只能在字典的帮助下读2-3页书,难度很大。但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成思危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当他把最后一学期的成绩单给他从台湾赶来已8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看时,成绩单上是三个A和一个A+。“我那一生都不肯轻易表达情感的老父亲也夸我:没想到你近50岁的人了,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成思危说,“虽然我没在湖南生活过,但可能还是继承了湖南人的内在性格:一旦看准了的问题,九头牛也拉不转。就像我父亲一样,敢于屡败屡战。幸运的是,我这些选择都对了,但当时看来,都冒着风险。”

 成思危记得,12岁生日时,他拿着刚买的纪念册,去找父亲写几句祝福的话,父亲不假思索地写了4个字:自强不息。成思危感慨地说,他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给他写的这四个字。若干年后,成思危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也将“自强不息”这4个字,写在女儿的笔记本上作为赠语。

敢于直言真话实话

 成思危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他在经济领域著述颇多,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他的一些言论一经发表便引起股市震动,因此也招致了不少批评的声音。但时间证明,他说的那些可能有些人并不爱听的话是真话、实话。

 成思危分析说,最近几年中国股市的发展,“宏观来看进步不小,微观来看问题不少”,应该让股市发挥扶优淘劣的功能,让好企业以低成本实现融资,并且使投资者总体上得到比较合理的回报。目前,中国投资者信心受挫,但股市总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此前,成思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到这句话,赢得全场掌声。当天,成思危为我们讲起人生经历时,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当股市最火热的时候,他理性地给民众浇了浇“冷水”,现在,股市低迷,成思危却表现出了信心,“我的信心不是凭空的,从长远来看股市还是会向上走的。”

 现在,成思危已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有5年了,可他依然担任着中科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科院虚拟经济和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每个月仍在坚持授课,为学生讲授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默顿的《金融学》。今年,他还将出版《中国股市的分析》和《虚拟经济发展史》,力图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来为中国梦的实现添一份力量。

2013年8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MBA项目招生宣讲会”在社科赛斯教育集团国图教学点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MBA中心侯宇飞老师详细解读国科大MBA项目特色和优势及2014年最新招生政策,并对MBA备考学员提出的问题在现场进行交流,为备战MBA联考的莘莘学子送上了有利指导和关怀。

宣讲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中心侯宇飞老师从中国科学院大学、MBA项目、招生动态、心得交流等方面介绍了国科大MBA项目的独特优势。侯老师介绍到国科大MBA依托国科大丰富的研究、教育和企业资源,培养具有系统思维、科学决策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商业领军人才。记者了解到,国科大MBA有着包容、创新的文化;雄厚的师资力量;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科学、系统、严谨的培养体系;丰富的学习、实践资源;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杰出的校友资源等特色。最吸引媒体和MBA备考学员关注的是国科大MBA的职业发展(CDC),侯老师表示:首届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自己组织、而且还有一些论坛的举办,搭建了猎头、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校同学及校友的沟通桥梁,提高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机会,促进职业生涯良性发展。最后,侯老师对国科大MBA2014年各项招生政策进行了解读,2014年国科大MBA计划招生名额160(含40名金融MBA、120名综合MBA),MBA学费与2013年保持一致,金融MBA:10.8万; 综合全日制MBA:9.8万(提供2年住宿);综合在职MBA:8.8万;学制由三年调整为两年。侯老师精彩宣讲充满激情、话语幽默睿智、富有感染力迎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宣讲会最后,设置了提问环节,在场有意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MBA项目的同学都踊跃提问,候老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都一一详尽的做了回答。

深化科体改革
2013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作为国家一支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历来注重“向机制要动力”,战略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自1998年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2011年启动“创新2020”,中科院15年来“刮骨疗毒”,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探索,成为国际科技领域透视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窗口。
日前,经中央编制办公室批准,中科院再次对机关科研管理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部门组建、职能与人员调整等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本次大刀阔斧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何在?就此问题,科技日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
 
科技日报:白院长,我们注意到,自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科院对院属各研究所一级的改革较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这次中科院的机关科研管理改革,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对院属研究所一级单位改革的呼应?本次改革主要想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白春礼:习近平总书记在我院考察工作时强调,党中央对我国科技界寄予厚望。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为中科院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广大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几代科学院人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勇攀高峰,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关于院机关科研管理改革,我先讲这样一件事:我院从事深海探测工作的单位,在院机关原来的部门中由高技术局归口管理。但这项工作需要多学科协同配合,虽然深潜技术属于高技术领域,海底生物多样性和新物种研究却属于生物领域,海底地质构造研究又属于资环领域,实际上涉及生物局、资环局管理的业务。我们怎么管理这样的研究机构?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管理方式,打破学科壁垒,打破研究所藩篱,协调并有效集成院内研究优势,进行综合交叉集成研究。
以前我们也一直在提倡这种创新模式,但真正实行起来却面临很多困难,原因就在于科研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这次院机关科研管理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理顺机关管理部门与院属研究机构的关系,强化协同,提高效能,保障中央批准的“创新2020”规划的深入实施和各研究所“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方向”的落实。
中科院是院所两级管理体系,研究所是一级法人,包括104个研究所、2所大学,它们和中科院学部一起,形成了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完备学科体系,每个组成单元独具特色、各有优势。这是中科院发挥建制化优势、强化协同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有利条件。但院机关的业务管理部门有的按学科设置,有的又按工作性质设置,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经费切块管理方式也带来经费分配、项目组织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研究单元的协同合作,难以发挥跨所跨学科统筹布局、集中协同攻关、解决多学科综合性重大问题的优势。另外,把研究所按条块划分给业务局联系和管理,把经费切块分配给各业务局,必然带来经费分配、项目组织等管理权限和利益性考量上的问题。
这次改革的目的,正是按照科技创新活动的性质及其功能、特点来设置组建科研业务管理序列,以避免职能交叉、重叠,理顺工作关系,提高管理效能,并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提供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更好地发挥我院建制化特点和“集团军作战”的创新优势。
 
科技日报:我们了解到,本次改革后,中科院机关各部门的设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归并了一些部门,也新设了一些部门,能否介绍一下,这些管理部门是如何布局的?
白春礼:此次改革后,中科院机关设立了科研业务管理和综合职能管理两个序列。其中,科研业务管理序列按照科技创新活动性质及其功能,设置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三个业务局工作性质、管理方式不同,将建立三类不同的评价体系,其工作均覆盖全院所有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综合职能管理序列,设置办公厅、学部工作局等10个部门。
这次还新设了中科院发展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科学思想库建设委员会等4个委员会,统筹全院科教资源以及院士群体和科技专家智力资源,将科技创新、思想库建设、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等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系统,从宏观层面整体谋划和推进全局与长远发展。
这样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当代科技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新特征,适应中科院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三位一体”发展架构和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战略使命,推进“创新2020”跨越发展体系建设。比如,创新人才培育是中科院的重要产出之一,但一直以来,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相对独立,难以充分发挥合力。筹建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的目的之一,就是促使基础前沿研究、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有机结合,发挥综合优势,为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此外,本次改革不仅对院机关科研管理体系进行了重新布局,对各管理部门的运行机制也重新进行了规划,坚持“一件事情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优化院机关管理职能,完善科研管理组织体系、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扩大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创新自主权,进一步释放和激发创新活力。
需要提到的是,本次改革后机关编制和领导岗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进一步压缩了。我要感谢机关的同志,尤其是那些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和降低一个职级聘任的局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科技日报:科研业务管理改革是否会削弱对部分学科的支持?如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等领域原设有独立的业务管理部门,改革后这些领域的科研工作和创新发展是否会受到削弱和影响?
白春礼: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打破思维定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改革后,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和创新发展不会削弱,只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首先,这些学科领域按科技创新活动性质分别纳入相应的新部门,这些新部门在内设处室上也考虑了相关的学科门类,形成了科技创新价值链和学科领域两个维度兼顾、纵横贯通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为保持学科平衡协调发展,各业务部门除明确主管院领导外,还就相关的业务领域安排了协管院领导,各位主管和协管院领导与相关部门建立了日常工作协调机制。
其次,院层面成立了发展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从宏观和战略把握全院的主要学科方向和重点科研布局。这样既能适应科技创新活动价值链的要求,有利于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又能在创新价值链的各个层面、各个阶段,使各学科领域得到更好更快、更加协同的创新发展。
另外,研究所本身一级法人,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都在研究所,改革并不涉及研究所科研力量的消减。改革后,原来由业务局管理的方向性课题经费取消,直接按照研究所“一三五”工作布局下放到研究所。同时,院机关减少了对研究所微观事务的管理,抓大放小,强化宏观管理,把该管的事管好。这必将释放和激发研究所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使他们集中力量抓重大突破、重大项目、重大产出。而院机关的同志可以有更多精力组织和申报国家重大任务,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对研究所提供更好的服务。(原标题:中科院为何启动机关科研管理改革?——访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