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3日,国科大在雁栖湖校区举行了开学典礼。迎来了首批入住新生,雁栖湖校区距离北京城区近70公里,近3000名学子将在这里开始他们研究生的新生活。校园自然风光秀丽,总用地1070亩,总建筑面积36万余平方米,由京加路分为东西两区。目前启用的校园西区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图书馆、教学楼、学园一、学园二、学生公寓等建筑群以中式风格为主,高低错落,铺缀有致。未来,雁栖湖校区将作为国科大主校区满足1万余名研究生、2000余名教师的正常教学、科研和生活使用。
白春礼院长在国科大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摘录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雁栖湖畔、长城脚下,在当年我国第一个火箭研发基地,我们一道见证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正式启用,见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史册翻开新的篇章!
国科大高扬“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旗帜,依托中科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所的优势,发挥得天独厚的与科研实践密切结合的特色,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走进国科大,其实就走进了中科院这所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的“大学校”。
1949年11月1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不仅是新中国科学技术的“火车头”,还是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开创者、先行者。
2000年,中科院党组整合全院的教育资源,组建成立了新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又将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这所新的大学有导师一万人、在学研究生四万人、已向社会输送硕士、博士毕业生十万人,现在我们将她简称为“国科大”,就是提醒全院上下铭记职责、不辱使命。
走进国科大,就要不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源泉。在这里,一代代中科院人,用智慧和热血抒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赞歌,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历史碑文。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人民需求紧密相连,把实现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民族梦、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已融入国科大的血脉,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投身国家建设、书写时代篇章!
走进国科大,就要主动锤炼科技创新的实践能力。“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国科大的育人品格,也是国科大的育人优势。研究生教育的精髓是与导师一道参与科技创新,在实践中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前沿的科技平台和国家级项目,构成了同学们科技创新的实战场地。300余名院士领衔的万名导师群体,让同学们在科技创新中学到真本领、获得真经验,成为年轻的科技“达人”。
走进国科大,就要自觉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科研实践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学术道德、宏观思维、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提高个人素质的全方位要求。饱含同学们辛勤智慧的科研成果,将会使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不是空话,而是同学们激情燃烧的真实印记,是同学们挥洒青春的历史见证!
今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中科院视察工作时指出: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总书记还曾满怀深情地对你们的师兄师姐说:“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伟大的目标,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他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坚持理想,脚踏实地,既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又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我希望,同学们能像习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在书本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挫折中砥砺精神,以年轻人的朝气和激情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注入新的力量;我希望,同学们紧握先辈的接力棒,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融为一体,夯实根基,放飞梦想,继往开来,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浪潮中击水三千、傲立潮头,“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
依托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国科大形成了由京内4个校区、京外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6个研究所组成的“大学校”。目前,国科大全日制在学研究生达4.12万名,其中博士生占49%。迄今,国科大已经为社会输送了109882名毕业研究生。
国科大拥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实践条件。学生入学后先集中学习基础课程,再进入研究所跟随导师一起开展科研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目前,全校研究生指导教师11526名,其中院士330人,博士生导师5759名。分布在各研究所的3个国家实验室、8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6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4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宏大的科研实践平台。
国科大拥有独具优势和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在理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以及工学的力学、材料、能源、电子与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在保持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近年来还不断加强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
国科大拥有浓厚的育人文化氛围。继承发扬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精神,践行“唯真、求是、协力、创新”的院风,国科大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国科大通过课程教学、学者报告、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科大依托中科院广阔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以及众多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近年来与丹麦科教部及全国8所高校联合创建了“中丹学院”。
随着雁栖湖校区的启用,国科大的研究生教育也将迈上新的台阶。未来,国科大将继续秉持“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践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不懈奋斗。
本报北京9月3日电(记者邱晨辉)今天,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开学典礼在雁栖湖校区举行,这标志着建设10年的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正式启用。
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国科大的又一次转身,而这一次,它将和刚入校的6061名博士生、7786名硕士生一同见证。今后,雁栖湖校区将作为国科大主校区,完全建成后可满足一万余名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需要。
据介绍,雁栖湖校区作为中科院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单项基本建设工程,占地107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分东西两个校区,并原址保存了我国第一个火箭研发试验基地。
“你们走进了可能与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同的大校园。”中科院院长、国科大校长白春礼在开学典礼的致辞中说,在这里,不仅有“两弹一星”的攻坚克难,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严谨设计,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苦心推演;还有大亚湾核电站中微子振荡的前沿探索,嫦娥奔月、蛟龙入海的技术攻关,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等前沿的科技平台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构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实战场地。
白春礼也因此对学生寄予厚望,他说,希望学生在300余名院士领衔的万名导师指导下,“真刀真枪”直面学术挑战、破解科研难题,在科技创新中学到真本领、获得真经验,成为年轻的科技“达人”。
78岁的成思危,从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高位上卸任后,依然坚持学习、研究,尽一份报国之心。7月18日,当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见到他时,一身轻便夏装的成思危笑脸相迎,温文尔雅,思路敏捷,平易近人。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事实上,成思危的一生,也充满了选择与转折。
三次选择皆为报国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成思危在北平时,已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当数《家》、《春》、《秋》“激流三部曲”。在《家》这部著作中,觉慧毅然决然离开家,寻得了人生道路。在成思危看来,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就像是觉慧的真实写照。
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成思危,对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1948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成思危就读于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广州。自此,他开始了漫长的跨越两个世纪的报国之旅。
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还曾在解放前一直生活在水上、处境悲惨的民船业中工作了一年,上了“最好的社会大学”。由于良好的工作表现,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学习。
毕业时,成思危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满怀抱负地投入到“向科学进军”的祖国建设高潮中。正当成思危雄心勃勃要干一番事业时,“文革”开始了,戴着“出身官僚资产阶级”帽子的成思危,被下放当了锅炉工,后因周恩来总理评价他父亲的一句话,才最终摘掉戴了20多年的“帽子”。
“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而是选择回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妹。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3月,成思危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顺境不懈怠 逆境不沉沦
成思危的人生写满了自强不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顺境时不懈怠,逆境时不沉沦”。
“文革”结束,不少与成思危一样怀着报国理想投身新中国的香港青年,怀揣复杂的情感,离开了大陆,而成思危选择了留下。
放弃化工,当年在朋友们看来,成思危这是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并非明智之举。然而,成思危认定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下去。
1981年,46岁的成思危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由于是从化工专业转学管理,最初,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成思危则只能在字典的帮助下读2-3页书,难度很大。但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成思危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当他把最后一学期的成绩单给他从台湾赶来已8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看时,成绩单上是三个A和一个A+。“我那一生都不肯轻易表达情感的老父亲也夸我:没想到你近50岁的人了,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成思危说,“虽然我没在湖南生活过,但可能还是继承了湖南人的内在性格:一旦看准了的问题,九头牛也拉不转。就像我父亲一样,敢于屡败屡战。幸运的是,我这些选择都对了,但当时看来,都冒着风险。”
成思危记得,12岁生日时,他拿着刚买的纪念册,去找父亲写几句祝福的话,父亲不假思索地写了4个字:自强不息。成思危感慨地说,他一生都在践行父亲给他写的这四个字。若干年后,成思危在女儿12岁生日的时候,也将“自强不息”这4个字,写在女儿的笔记本上作为赠语。
敢于直言真话实话
成思危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他在经济领域著述颇多,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他的一些言论一经发表便引起股市震动,因此也招致了不少批评的声音。但时间证明,他说的那些可能有些人并不爱听的话是真话、实话。
成思危分析说,最近几年中国股市的发展,“宏观来看进步不小,微观来看问题不少”,应该让股市发挥扶优淘劣的功能,让好企业以低成本实现融资,并且使投资者总体上得到比较合理的回报。目前,中国投资者信心受挫,但股市总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此前,成思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到这句话,赢得全场掌声。当天,成思危为我们讲起人生经历时,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当股市最火热的时候,他理性地给民众浇了浇“冷水”,现在,股市低迷,成思危却表现出了信心,“我的信心不是凭空的,从长远来看股市还是会向上走的。”
现在,成思危已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有5年了,可他依然担任着中科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科院虚拟经济和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每个月仍在坚持授课,为学生讲授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默顿的《金融学》。今年,他还将出版《中国股市的分析》和《虚拟经济发展史》,力图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来为中国梦的实现添一份力量。
2013年8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MBA项目招生宣讲会”在社科赛斯教育集团国图教学点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MBA中心侯宇飞老师详细解读国科大MBA项目特色和优势及2014年最新招生政策,并对MBA备考学员提出的问题在现场进行交流,为备战MBA联考的莘莘学子送上了有利指导和关怀。
宣讲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中心侯宇飞老师从中国科学院大学、MBA项目、招生动态、心得交流等方面介绍了国科大MBA项目的独特优势。侯老师介绍到国科大MBA依托国科大丰富的研究、教育和企业资源,培养具有系统思维、科学决策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商业领军人才。记者了解到,国科大MBA有着包容、创新的文化;雄厚的师资力量;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科学、系统、严谨的培养体系;丰富的学习、实践资源;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杰出的校友资源等特色。最吸引媒体和MBA备考学员关注的是国科大MBA的职业发展(CDC),侯老师表示:首届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学生自己组织、而且还有一些论坛的举办,搭建了猎头、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校同学及校友的沟通桥梁,提高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机会,促进职业生涯良性发展。最后,侯老师对国科大MBA2014年各项招生政策进行了解读,2014年国科大MBA计划招生名额160(含40名金融MBA、120名综合MBA),MBA学费与2013年保持一致,金融MBA:10.8万; 综合全日制MBA:9.8万(提供2年住宿);综合在职MBA:8.8万;学制由三年调整为两年。侯老师精彩宣讲充满激情、话语幽默睿智、富有感染力迎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宣讲会最后,设置了提问环节,在场有意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MBA项目的同学都踊跃提问,候老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都一一详尽的做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