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召开“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工作交流会。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邓勇出席了会议。教育部高教司、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林蕙青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在教育和科技改革方面,明确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去年延东同志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也明确指出,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机制为保障,努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

林蕙青指出,一年来教育部和中科院完善了协同推进计划的工作机制,各相关高校与科研院所也都积极合作协同育人,目前计划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她强调,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继续深入实施计划协同育人,站在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增强合作内涵,实现合作共赢;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将高校与科研院所优势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和管理服务协同机制,调动名师大家和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共同支持人才培养工作;要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把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好做法提炼出来,发挥先进典型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邓勇表示,中科院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战略力量,与高校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既是中科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科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他要求中科院各研究所敞开胸怀、放开眼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高校进行长期、深入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会议共有39所相关高校和中科院系统41个研究所的120余位代表参加,就“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中联合培养本科生等相关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是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推出的一项合作育人计划,于2012年8月29日正式启动。内容包括科苑学者上讲台计划、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大学生暑期学校计划、大学生夏令营计划、联合培养大学生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人文社科学者进科苑计划、中科院大学生奖学金计划、科苑学者走进中学计划等10个项目。
 

 

本报北京12月2日讯(记者陆琦)近350所高校、120家中科院研究院所参与,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地区,超过15万人次的学生受益——这是“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来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是由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推出的一项合作育人计划,于2012年8月29日正式启动,其基本出发点是把中科院强大的智力优势和科研资源引入高层次人才培养之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记者今天从“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工作交流会上了解到,中科院研究院所与高等教育第一方阵院校的合作正逐步向全国辐射,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科教合作推向深入。

一年多来,参与计划实施的高校与研究院所开展了形式多样、逐步深入的合作,通过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大学生暑期学校计划、大学生夏令营计划、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等10项计划的有机衔接,稳步打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壁垒。

截至目前,在“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中,中科院有超过100个研究所接收了相关高校学科对应院系的学生前来进行科研实践活动,今年参与大学生科研实践的学生累计达6500余人次。在“大学生暑期学校计划”和“大学生夏令营计划”中,中科院选派了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科学家,包括院士等知名学者亲自到场讲课,今年参加暑期学校和夏令营的大学生达到6400余名。在“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中,已设置了60多个班,参与联合培养的本科生已达2000余名。

在组织机构方面,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参与计划的各高校及中科院研究院所都成立了专项管理支撑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沟通培养方案及实施细节,保证管理协同机制的最大化。在经费投入方面,仅2013年,中科院已投入近3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项目实施。在师资队伍方面,各科研院所委派专家到相关高校授课或举办讲座已达1400余人次,让学生直接聆听专家的教诲,深层次挖掘自身的科研兴趣及潜力。

中科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组书记兼常务副校长邓勇表示,中科院与高校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合作将长久不变,这既是中科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科院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一育人规律的客观需要。中国科学院大学将坚持“不追捧高校排名,不参与名次竞争,不攀比高分考生”的原则,在办出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同时,全力推动该计划深入实施。

“对比国内科研现状,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科研人员个体,这都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近日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故事谈到其对国内科学研究的启示时如是感慨。

今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即《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论文发表60周年,这项发现与相对论、量子论、地球板块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一同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其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的科研经历充满了传奇:他们并非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领域的资深专家,而他们开始从事DNA分子结构研究也仅一年半的时间。然而,时隔9年,他们因这项发现便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他们也被生命科学界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家。

值得国内科技界借鉴的是沃森和克里克对认定目标的锲而不舍精神,以及他们所在研究单位对创新思维的充分尊重。

路甬祥说,那年沃森23岁,是肯德鲁教授的博士后;克里克35岁,是佩鲁茨的博士研究生。但两人都不相信蛋白质是遗传载体,而相信DNA是遗传物质,认为解读DNA的分子结构是关键,并有强烈的兴趣。可喜的是,卡文迪什实验室和他们的导师尊重并支持了他们的选择,为他们开展研究、获得成功提供了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沃森和克里克不怕经费短缺,不怕资历浅薄,满怀自信和激情,锲而不舍、紧密合作、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求真唯实。

然而,路甬祥说,当下有些单位存在讲究论资排辈、迷信“权威”的陋习,有些导师习惯于指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乃至研究选题,不尊重、不支持青年人的兴趣,不重视青年人的创新思维和自主选题;相应地,国内也有一部分青年人缺乏自信,乐享其成,盲目服从导师安排,不敢于、不勤于、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碰到困难和挫折便畏缩不前、绕道而行、见异思迁。

“这就是反差!”路甬祥说。他还因此呼吁,“我们应下决心转变教育观念,并切实采取改革举措,从注重知识灌输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仪器和方法的能力、实验观察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开展交流合作的能力。”

此外,沃森和克里克带给后辈的另一点重要启示在于,“学科交叉融合,交流合作是孕育前沿突破的沃土和环境。”路甬祥说,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量子力学的发展迅速,生命物质的分子结构和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一大批化学家、物理学家参与生命科学研究,不仅带来了新的科学思想,对生命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推动——分子生物学正是物理、化学、仪器学、计算科学与生物学交叉融合的产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我国的大学还是科研院所内,学科间分隔、人才和知识结构单一、信息不能共享、交流合作困难等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制约了创新潜力的发挥。路甬祥为此呼吁:“我们应从体制机制、考核评价依据和方法上切实进行改革。”

12月2日,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工作交流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科大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邓勇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主持会议。来自全国39家高校和中科院系统41个研究所的12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围绕联合培养大学生计划等项目进行了深入讨论。

林蕙青在讲话中肯定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实施一年来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成效。她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在教育和科技改革方面,明确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下一步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一要高度重视、合作共赢。要把对做好这项工作的认识和行动提高到三中全会的精神上来,站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增强合作内涵,实现合作共赢。二要进一步创新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研究和探索将高校与科研院所优势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要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和管理服务协同机制,调动名师大家和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共同支撑支持人才培养工作。三要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把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好做法提炼出来,发挥先进典型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邓勇在致辞中指出,各高校和中科院各研究所在落实“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中,深入合作、进展显著。他强调,中科院与高校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合作将长久不变,这既是中科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科院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一育人规律的客观需要。中科院是国家、各高校等社会各界共有的科研战略力量,应当与高校合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他希望各研究所,能够敞开胸怀、放开眼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高校长期、深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更名后的国科大将坚持“不追捧高校排名,不参与名次竞争,不攀比高分考生”的原则,在办出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同时,全力推动该计划深入实施。

刘桔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来,许多单位采取了切实有效的行动,做了不少扎扎实实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积极探索科教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尝试科研和育人相结合的新机制,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各单位要相互学习借鉴,做好宣传,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她希望各单位进一步提高对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认识,并按照这次会议达成的共识,加大投入,通力协作,把人才培养计划做实,在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过程中,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

国科大副校长王颖介绍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10项行动计划在一年中的实施进展情况。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8个高校和研究所的合作单位代表,交流了工作经验。

据悉,“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是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推出的一项合作育人计划,于2012年8月29日正式启动。内容包括科苑学者上讲台计划、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大学生科研实践计划、大学生暑期学校计划、大学生夏令营计划、联合培养大学生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人文社科学者进科苑计划、中科院大学生奖学金计划、科苑学者走进中学计划等十个项目。通过实施该项计划,旨在推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将科研院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智力资源引入高层次人才培养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本报讯(记者邱晨辉)“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一个有造诣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很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称国科大)2013年奖学金/奖教金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国科大校长白春礼谈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时,着重强调了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

“科研实践的本质是质疑和创新,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和能力。而国科大的最大特色就是在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白春礼说。

他因此寄望道,国科大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应成为国家批判性思维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田”。“希望国科大进一步探索科教融合的新体制机制,把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把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同学们善于把大胆质疑与谨慎断言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真正把自己锻造成国家急需的优秀创新型人才。”他说。

据介绍,设立于1989年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奖是中科院对学生的最高奖励,25年来累计有4453名学子获得奖项,其中526名院长特别奖,3927名院长优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始于2004年,旨在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研究工作,近10年来已有648篇博士论文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