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科大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等为新成立的四个研究中心揭牌。成思危指出,办大学一定要建设研究型的,而建研究型大学就一定要走科教融合的道路。
据了解,新成立的研究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旨在以院所融合和院地合作为基础,通过整合中国科学院内部的智力资源,搭建引领国际前沿的学术科研平台,建立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科教一体化创新模式,打造科学院高端智力库和思想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据悉,此次研究中心的成立全面贯彻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三统一、四融合”的办学方针,是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战略使命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先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颖教授出席仪式。
“我们的管理学界需要与企业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中国管理哲学的发展,创立我们自己的中国式的管理科学理论”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表示,我们有很多企业都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但鲜有人去总结这些经验,把他们提升为理论,因此我们的管理学界要提倡案例研究,不是简单的案例描述而是要深入到企业中去,让学界与企业紧密结合。
同时,成思危先生认为,中国式管理科学理论应该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只有把员工放在第一位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只有一流的员工才能创造一流的企业。同时企业还应该处理好与股东、消费者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进程中,成思危强调,我们既要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也要从我们自己的实践上总结本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将二者精华之处进行融合。
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等40余所著名院校的商学院院长和近百名企业家,参会人数近300人。该论坛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据了解,京津地区商学院院长联席会已成为京津地区商学院一年一度的盛会,通过为中国管理教育与企业的对话搭建良好平台,引领中国商学院健康发展。
2013年12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2013京津地区商学院院长联席会暨第三届中国商学院院长TOP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商学院与企业的全面融合”,旨在积极探索商学院如何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高质量管理人才,如何进一步加强商学院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如何整合优秀的学术资源,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等。
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等40余所著名院校的商学院院长和近百名企业家,参会人数近300人。该论坛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和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美铝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凤凰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搜狐、网易等近二十家媒体到现场进行了采访报道。
上午的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寿阳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岳良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徐惠彬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成思危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杨列勋先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中心副主任苏桂锋先生、中国MBA/EMBA同学会荣誉主席罗文钰先生、美铝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陈锦亚先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论坛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商学院教授和杰出企业家代表出席,采取嘉宾主题演讲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形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先生、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宋志平先生、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教授、韩国首尔大学、韩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会长赵东成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孙选中教授、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尤建新教授、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先生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在专题研讨环节,与会部分商学院院长代表与业界嘉宾围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与能力提升”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整个专题研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院长们与企业家代表畅所欲言,不仅分享了各自院校的宝贵经验,还针对商学院目前的教育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商学院未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相信本次论坛为中国管理教育与企业的对话与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本次论坛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先生发起成立的“京津地区商学院院长联席会”第二届会议,该论坛已成为京津地区商学院一年一度的盛会,引领中国商学院的发展。本次论坛圆满结束,各位商学院院长期待着明年的再次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