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九月,秋风送爽,天朗气清。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大连化物所的毕业研究生们也喜收累累硕果。9月27日下午,大连化物所在能源楼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了2010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中科院研究生院吕晓澎副院长、郑州烟草研究院闫亚明院长、大连工业大学安庆大副校长等10名高校嘉宾,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积耀教授、康宁公司中国区战略发展部经理何琳博士等5位公司来宾,浙江大学陈万芝教授等优秀校友以及所领导、研究生导师、学生家长、毕业研究生及在学研究生代表等共480多人参加了毕业典礼。典礼由冯埃生副所长主持。

 

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序幕。吕晓澎副院长、安庆大副校长、闫亚明院长、陈万芝校友和大连理工大学贺高红教授、导师代表陆世雄研究员、杨启华研究员先后致辞,对毕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对广大毕业生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在未来事业的拼搏中把握机遇、勇挑重任、努力创新,将在化物所积淀的深厚知识、磨练的坚强意志发挥到今后的事业中,成为化物所的荣耀,成就祖国的辉煌。

 

 

毕业研究生代表、中科院院长奖获得者范峰滔博士代表毕业生感谢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无私奉献,并表示今后在工作中要继续发扬化物所的光荣传统,恪守“锐意创新,协力攻坚,严谨治学,追求一流”的化物所精神,不懈奋斗,成为化物所的骄傲。在校研究生代表赵群同学代表在学研究生表达了对毕业同学们美好的祝福,并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实现荣耀的梦想。

 

 

 

党委书记包翠艳宣读了大连化物所2010年研究生学位授予名单暨研究生获奖名单,并对他们取得的骄人成绩致以热烈的祝贺。大连化物所7名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为参加典礼的毕业研究生代表颁发了毕业证书并合影留念。吕晓澎副院长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的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随后,张涛所长、包翠艳书记为2010年大连化物所“优秀导师奖”获得者申文杰研究员、杨凌研究员,“优秀研究生奖”获得者宋翠红等10名研究生颁发了获奖证书并合影留念。

 

 

康宁公司何琳博士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向大连化物所2010年毕业生以及导师表示祝贺,并与所长张涛研究员一起为获得2010年DICP-Corning奖学金的25名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康宁公司是特种无机材料的全球领导厂商、世界500强企业,不断在创新与合作中寻求进步。康宁公司目前与大连化物所多个研究组有合作项目,于2008年在大连化物所设立DICP-Corning奖学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研究生。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积耀教授发表了讲话,并与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研究员、副所长刘中民研究员为2010年“延长石油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的38名获奖学生颁发了证书。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拥有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资质的四家企业之一,为在能源和化工领域培养具有优良道德品质、良好合作精神、扎实理论基础、较强科研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共同推进油、气、煤、盐综合利用,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今年在大连化物所设立延长石油奖学金。

最后,张涛所长发表致辞,代表所领导班子对获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各位同学致以衷心的祝贺,向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的老师、家长表示深深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张所长以一名师长的身份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寄予殷切的希望,嘱咐同学们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要善于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多观察、多思考,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希望同学们在步入社会以后用心做事、以诚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抱怨与不满。

 

典礼仪式之后,同学们献上了精心准备的节目,表达了对老师们倾心栽培的感恩和对扬帆起航的毕业生们的祝福。研究生舞蹈队的《依恋》惊艳全场;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朗诵《永远的记忆》再现了研究生成长的历程,表达了毕业生对化物所的依依不舍之情;2010届毕业生朗诵的《谢谢您,老师》道出了毕业生们感念师恩的共同心声;歌曲《祝你一路顺风》表达了对毕业生深深地祝福;舞蹈《雀之灵》博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的掌声;最后,新入所的2009级硕士研究生与2010级博士研究生合唱的《相逢是首歌》和《所歌》为本次的文艺汇演画上圆满的句号。

 

 

典礼结束后,毕业生们身穿学位服,满怀激动与喜悦,与各位领导、导师等合影留念,记载下这段青春岁月最珍贵的记忆。

 2010年9月13日至18日,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赵红教授、党总支书记魏先华教授和闫妍、孙玲老师一行四人赴韩国,对aSSIST(首尔科学综合研究院)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考察并协商合作办学。

此次访问分为三大内容:一是参观aSSIST首尔本部及春川分校校区,了解aSSIST各类MBA项目的课程设置及培养状况,并与aSSIST商讨合作办学事宜;二是参加中韩学术交流活动,如aSSIST的4T总裁班早餐论坛,HSE MBA开学典礼和“New Age, New China, New Global Standard” 论坛;三是对韩国其它教育机构和企业进行访问,包括首尔大学管理学院、韩国中央公务员教育院(等同于我国的国家行政学院)、2010年世界休闲大会组委会、韩国银行(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SK电信和新韩银行(韩国第二大商业银行)。

 9月14日早上,赵红教授一行参加aSSIST的4T总裁班早餐论坛。这个论坛是aSSIST一直保留的学术交流项目,每年举行一次,对所有在读的和已毕业的总裁班学员开放。4T是aSSIST的教育理念,指的是:eThics,Teamwork,sTory telling,Technology。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天津生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洁和韩国前文化部长进行主题发言,赵红教授一行作为特邀嘉宾同与会代表进行交流。之后,访问团到aSSIST首尔本部校区参观。aSSIST执行院长洪和淳教授接待并介绍aSSIST的办学情况。在访问过程中,赵红教授一行对aSSIST的教学、培养、学生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下午,访问团驱车一小时到韩国中央公务员教育院(国家行政学院)考察,院长Eun-Key Yoon先生接待并介绍该院的办学情况,详细阐释了该校“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教育和创造性管理”三大理念。

 9月15日,赵红教授一行来到韩国春川市,首先访问了2010年世界休闲大会组委会。2010年世界休闲大会在春川举行,本次大会包括休闲经济学术交流、体育休闲竞赛等多个项目,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及选手参加了本次休闲大会。上届休闲大会在我国的杭州举行。正是借助不断兴起的休闲经济,aSSIST春川分校开办了休闲MBA项目,包括韩流研究、影视研究、体育休闲研究、酒店管理等专业,目前在校50多位学生。访问团考察了aSSIST春川分校的校园环境、办学师资、学生背景等情况。

 9月16日上午,访问团到SK电信、首尔大学管理学院和韩国银行访问。SK电信是韩国最大的网络运营商,访问团在体验了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生活的未来家庭(T.home)、未来娱乐(T.entertainment)、未来驾驶(T.driver)、未来媒体合成技术(T.media)、未来时尚(T.fashion)、未来购物(T.shopping)等项目之后,听取了SK主管研发的副总裁金先生的企业介绍,包括SK的业务范围,新技术在国际的领先地位,以及现有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合作。随后访问团参观首尔大学经营大(管理学院)。首尔大学是韩国最大的国立综合大学,其经营大共有三座教学楼,分别根据出资方命名为SK building和LG building。经营大的学生类型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MBA、EMBA和非学位课程,目前共有60名教授,120名普通MBA学生和54个Global MBA学生。中国每年有5-10名学生到该校学习。下午2点,访问团到韩国银行访问。韩国银行是韩国金融管理机构,其地位相当于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该行行长亲自接待访问团并向我们介绍了中央银行的角色和目标(促进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金融政策的变化,韩国银行有研究金融政策、金融体系、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方面的专家,和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有较多的接触和合作。

 下午3点至6点,访问团参加aSSIST组织的论坛,参加者为150名MBA、EMBA学生和部分aSSIST教授。赵红教授和魏先华教授分别就《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经济模式的转变》和《主权财富基金的理想规模和投资方向》两个专题各进行了50分钟的大会主题演讲,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好评。aSSIST赵东成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如何理解中国?》,他认为:中国实际购买力已经超过美国,韩国的企业家应该重视中国市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中国人的友善、宽厚和灵活,并得出结论:中国有质量,韩国有速度,合在一起能量会更大。晚上7点至10点,访问团参加aSSIST的i-MBA(International MBA)项目开学典礼及晚宴。150余名新入学的MBA学员和aSSIST的教职员工参加。开学典礼上赵红教授应邀发表祝酒词,激励学员珍惜宝贵学习机会,用知识武装自己,争取职业生涯的更大发展。

  9月17日,访问团到韩国第二大商业银行新韩银行考察。新韩银行副总裁接待并为我们介绍了新韩银行的业务、发展状况、人才培养战略,最后,新韩银行表示,希望今后能在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和管理学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访问结束,赵红教授、魏先华教授与aSSIST商讨合作办学事宜,双方在分享课程、双学位金融MBA培养等多个方面协商并达成一致共识,将在今后的合作中分步骤落实。

 aSSIST是韩国第一家专注MBA和管理学博士培养的研究院,成立于1995年,目前学位教育有全球领导力MBA、金融工程MBA、产业安全MBA、休闲管理MBA、iMBA和管理学博士项目,非学位教育有总裁班培训、供应链认证培训、专业产业安全培训和企业委托培训等,在校学生超过600人。

为了更好地了解党的施政方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鼓励科技骨干在岗位上创先争优,同时结合科学院当前“创新2020”工作安排,帮助团员青年紧跟正确的主流思想导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所发展出谋划策,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团委在7-9月间组织了“让我靠近党”主题团日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此次主题活动由所团委主办,由三个阶段组成:寻找感动、重温历史、总结表彰。经过在全体团员青年中的积极动员下,在第一阶段共有30多名团员青年递交学习先进党员事迹的思想汇报,其中10名团员青年被选中参加下一阶段的活动。

    接下来两个阶段同时进行,组织“我为团旗(徽)添光彩”青年科技人员座谈会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团委组织进所满一年的高级助理、部分研究助理、第一阶段的胜出者和研究生代表50余人参加。就如何在工作中创先争优,如何在创新2020中发挥个人作用,职业规划与研究所发展,团队建设及业务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研讨。马隆龙副书记兼副所长和党政办余颖琳主任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

    在会上,马隆龙副书记兼副所长为青年科研人员做了意味深长的讲话。他首先对研究所基本情况做了说明,特别指出:近两年科研团队迅速扩大,青年科研人员不断增加。这一方面预示着研究所的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随之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和科学院创新2020工程开展在即,需要研究所调整科研方向定位,努力争取重大项目。而青年科研人员正是重大任务的承担者,也是所里的中坚力量,承先启后。这需要所里和青年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研究所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条件;另一方面,青年要继承优良传统,用主流意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创新思考,为研究所发展出谋划策,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马隆龙对这次座谈会提出了期望,希望在座青年科技人员根据入所以来的科研和生活经历,针对存在问题,对所发展目标、科研环境的改善提出实在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对国家、社会的认识提出积极向上的想法。

    党政办主任余颖琳进一步鼓励大家在此次座谈会上互相学习、交流,积极思考,从大局出发,为研究所的发展献计献策。

    马隆龙副书记兼副所长的讲话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在接下来的大会讨论中,各位与会代表情绪高涨,畅所欲言,围绕着四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会议中,还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如稳定科研队伍、明确科研定位、提高分析测试水平、培育所内创新文化氛围、重视研究生培养等。这些独到的见地,反映出研究所的年轻人对所里工作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很高,体现了青年渴望成才的迫切心情。

    第二天,青年们还参观了鸦片战争博物馆、威远炮台和海战博物馆,并被先烈们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爱国气概所感动,树立起学习先烈英雄事迹的强烈愿望,也深深感受到创先争优,保持先进性主流意识的重要性。

    大家都表示感谢所里对青年人的关注,专门组织这样一次主题团日活动,聆听大家的心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后,团委将汇总意见形成书面报告,提交所领导,让活动达到最好成效。

 

 

 

 

“月是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盛大的节日。为了让远离家乡的广大研究生感受到化学所的温暖和关怀,9月21日晚,化学所操场上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灯笼高挂、彩灯璀璨,在这个中秋传统佳节来临前夜,由中科院化学所团委、研究生会举办的“迎中秋,庆佳节”的中秋游园会活动欢乐上演,为化学所广大师生奉献一场温暖、亲情的中秋节日盛宴。

    本次游园会内容丰富、节目多样,不仅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而且吸引了很多老师、家属、后勤人员参与进来。在“猜灯迷”这一中秋传统节目中,参加灯谜活动的人络绎不绝,大家一边举头望明月,一边低头猜谜语,赢取精美奖品,不亦乐乎。此外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小李飞刀”、“抢凳子”、“盲人摸鼻”、“猜词游戏”等其他特色游园活动,广大师生可根据喜好随意参加。会场气氛热烈,不时传来一阵一阵欢乐的笑声。活动结束后,很多同学仍然意犹未尽,表示会更加期待明年的中秋聚会。

    中秋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饱含亲情的日子,本次中秋游园会不仅为化学所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欢乐、喜庆、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增进了大家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而且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让大家感受到了身处化学所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又一年六月末,正是江城炎炎夏日,而武汉植物园以茂密的绿化植被和毗邻东湖的优越条件依然十分清凉。我们敲响了李建强老师办公室的门,向李老师讨教国内外的科研状况,请他给有些迷茫的即将毕业和尚未毕业研究生们指引一下方向。初见李老师的时候,他一脸严肃的表情让我们的小记者心里很有些紧张,但是他一句“今天的也不是什么采访,就是大家一起聊聊”一下子缓和我们小记者的紧张情绪。接下来李老师纵穿今古,横贯中外,侃侃而谈,与我们分享了许多他宝贵的人生经历。

    严格的训练 开放的思路

    李老师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对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十分了解。美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中国的有很大不同。对于硕士而言,训练要求并不高,培养时间也很短,很多硕士毕业也不需要发表文章。但博士的训练就非常严格了,除了要修满课程的学分,还要参加各种研讨会,与其它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美国的大学对博士的开题报告要求很高。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国外的开题报告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年纪大的导师,对科研的思路非常清晰,博士的选题空间就很小;而年纪轻的导师一般都紧随科研热点,博士的选题就比较自由。不过导师对博士的选题都十分重视,往往要经过很多轮的严谨探讨方能决定。相对而言,中国的博士开题则很简单,通常情况下讲一下PPT基本上就通过了。李老师讲到,近年来,国内已经逐渐重视开题报告和研讨会,对选题和开题都更加严格了,这一点非常好。

    李老师还讲到他在国外所遇到一些特别的经历。国外的教育环境宽松,研究生的思想开放,经常出现博士与导师意见相左的情况。特别是古生物以及分类学这类学科,由于新的技术手段,研究生可以更细致的进行微观上的研究,经常会得出与老师不同的结论。有些博士生经常以推倒老师的理论为荣,而中国的研究生自古都是严格的尊师重道,这跟国外是完全不同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各方交流
    
    谈到国外的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情况,李老师深有感触的提到了国内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做科研的大环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李老师感叹,他的学生只要有十分之一二最后在科研上能取得很好的成就他就心满意足了。国外攻读硕、博士是一种分流的作用,选择读博士的人,是真正的把科研当成一种终生的事业来做,能够主动积极的去和老师交流、探讨。而国内研究生选择读硕士或博士的原因就复杂多了,不可否认,有些人只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获得一个学位而来。

    其实,国内目前的科研基础水平已经和国外差距不大,但是思维和创新上仍有很大的差异。在研究方向上,很多人都是跟着别人做,国外的热点也就成为国内的热点。为了缩小这些差距,李老师建议在博士阶段多和国外进行交流,接触国外新的想法和思路,形成学术交流网,对自己将来的科研事业大有帮助。 

    研究生阶段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李老师也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现在做植物分类,除了传统的形态上的分类,分子手段日益受到欢迎,一些国外的顶级杂志也很支持使用基因组的技术来进行分类学研究。有些学生就非常想用分子技术来做某种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但该植物的基因组国际上研究仍不完善,如果自己从头来做,成本太高,也不一定能在研究生阶段出结果,风险太大。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总而言之,想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需要不断呼吸新鲜的空气,多与国际接轨,接触新的想法,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性和老师好好沟通。

    适合自己最重要

    同学们普通感觉,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就业前景不是很明朗。李老师就以他课题组为例向我们小记者简单介绍一下就业情况。武汉在中国属于二线的中心城市,虽然科研与经济实力与北京上海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二线城市中找工作还是很容易。当然发的文章是找工作最主要的敲门砖,优秀的文章可以让你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很容易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我们与李老师探讨了一下现在比较流行的两种深造方式:国内博士毕业工作后在工作单位申请访问学者出国深造和博士毕业后到国外读博士后深造。李老师认为这两种方式都很不错,但国外读博士后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只有在自己博士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进行同学科的研究,才能获得更好的成就。如果在国外换个课题读博后则有些不划算,李老师很赞同研究生出国走一下,他认为出国是一个以科研为目标的研究生的必经之路。

    李老师讲到这里,非常有感触,想起了他当年读完博士的经历。他说那个年代与现在相隔很远,人们的观念也大不相同,他当时是以家庭为重,毕业后因为家在武汉,所以就留在武汉工作,通过访问学者的方式进行深造。现在大部分学生如果就没有这些顾虑,可以追求更好的发展。 

    后记

    我们和李老师的访谈预约是一波三折,李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们做这个采访,我们非常感激。李老师严肃的表情可能是由于长期从事需要严谨态度的分类学工作而形成的习惯,但李老师接受采访时所展现随和与亲切依然让我们小记者记忆深刻。希望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再创佳绩,指导出更多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简介:
李建强,武汉植物园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学科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1990年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与系统演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组研究员、植物标本馆馆长、植物分类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武汉植物学研究编辑委员会副主编、“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axonomy”和“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Taxonomists”等国际学术组织会员。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项。主持完成了猕猴桃属的系统学研究,水杉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策略以及濒危物种中华水韭、巴东木莲和小勾儿茶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等科研项目。此外,还承担了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猕猴桃科、蝶形花科猪屎豆属、云南植物志蝶形花科和湖北植物志蕨类植物门的编撰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并获得今年的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其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及各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