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欣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所80周年,诚挚地祝贺贵所8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仅在新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贵所作为我国大气科学领域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国家队,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有目共睹。
 
自1951年开始,作为早期实力即非常雄厚的单位,伴随新中国的发展步伐,大气物理所就开始招收与培养研究生。直到文革前,贵所已招数十名研究生(科学院共招1573名,期间51年招95名,55年~65年之间招1518名)。今天,站在研究生院讲台上的就有当时的研究生周晓平、丁一汇等人。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大气所领导和全体科技人员为研究生院地学部(院)的成立和发展倾注了极大心血,叶笃正先生就任第一届地学部(院)副主任,并为地学相关学科研究生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审及教授聘任等一系列教学环节都亲力亲为。不仅如此,叶先生一开始便兴研究生院开放办学之风,例如聘请芝加哥大学的郭晓岚教授开设“大气动力学”(1979)。截至目前,大气所的所有院士及包括王会军所长在内的60多位研究员,曾先后站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上,为研究生们传道、授业与解惑。在研究生院每年开设的1000多门课程中,便包括贵所开设的近30门课程,贵所在科学院研究院所开设课程的排名中一直位列前茅。
 
博士生导师数量不仅代表了一个研究所的主要科研力量,更是一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生力军。研究生院于2008年的校庆3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能够招生的博士生导师数量达到86名,在中国科学院具有博士点共76个研究所及在地学口的24个研究所中,大气物理所排名分列第五和第二。不仅如此,贵所自1999年至2007年获得的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数量,在地学相关学科研究所的排名中占据第一,更是展示贵所强大科研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贵所一贯支持我们地学院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并推荐多名博士毕业生到研究生院任教。今天,地学院的姚凤梅与华丽娟已经成为站在我们研究生院大气科学课程讲台的两位代表,其中华丽娟承担的“气候统计方法和应用”课程受到了选课学生的普遍好评,被评选为我们研究生院2007-2008学年度的优良课程。
 
愿大气物理所这棵我国大气科学的常青树愈加根深叶茂、果实累累。
 
 

      为提高华南植物园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广大同学的团队协作能力,2008年10月15日,华南植物园研究生部在本园区户外体验式培训基地,组织全园研究生参加“Heart to Heart”之素质拓展培训。研究生部宋丽英老师、庞文峰老师及综合办公室周飞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开始前,教官就带领同学们进行热身运动,把同学们的心态都调到最佳状态。接着,把所有人分成小队,由各小队围成一圈,共同商量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队旗、队歌、口号及节奏等,以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的意识。
 
      最先挑战的是“信任背摔”,这个项目没有额外的安全措施,大家要想成功完成动作,需要自己个人的勇气和对其他队友的绝对信任。在此项目中,站在高墙上的同学高呼“准备好了吗”的豪迈完全建立在对队友的信任基础上,而在墙下搭手的同学内心怀着一颗不容自己有丝毫闪失的高度责任心。在“穿越电网”中,考验同学们的不仅仅是战略问题,更需要大家遇险不惊、团结合作的能力。
  
   “团队梅花桩”的环节则需要队员手牵手,通过地上蜿蜒交错的木桩,其中任何一个人倒下,整支队伍都要回到起点。在队伍行进中,一些队员不小心掉下来,然而,令人感动的是,大家不但没有一丝抱怨,反而互相包容,互相鼓励。一次次的失败过后,同学们总结了经验,探讨解决方法,即每位同学都愿意把同一木桩中更多的位置留给下一位同学,甚至甘愿让下一位同学踩在自己的脚面以保持平衡,才能让团队顺利通过。
 
   “空中断桥”则要求每人爬上8米高的铁柱,站在桥的一端飞身向前腾空跃出,跳至桥的另一端。两端之间的距离却超出了每个人的能力范围,脚下还是令人心寒的深渊。这样的环境对每个人都造成一定心理压力,但每位队员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调节心态,适应环境,鼓起勇气做出那关键性的一跃,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顺利完成该项任务。“天使之手”是两个人共同合作穿越高空中的一根钢丝绳,主要考验的是两个人的团结协作能力。
 
      最后的一项任务——“毕业墙”,这是对同学们一天训练的总结。该项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让每位队员都翻越两米多高的墙。通过一天的体验式训练后,同学们彼此都已凝结在一起,不分你我,互相支撑,甘愿用自己的身体搭起彼此通向成功的台阶,让每个“战友”顺利战胜挑战,使整个团队达到胜利的高峰。
 
      活动中,每结束一项任务后,大家都围成一团,总结经验,分享体会,为求在下一项任务里取得更好的成绩。面对各种挑战,每一个同学都能战胜自我,勇往直前;面对队友的失误,每一个同学都能互相包容、互相理解;面对各种困难,每一个同学都能互相扶持,互相关心。最后,教官根据各个队员这一天来的表现,评出了多项奖项。本次活动在阵阵掌声、欢笑声中拉下了帷幕。
 
      通过本次素质拓展活动,同学们不仅体验到了战胜自我的喜悦,还身体力行共同演绎了团队精神,共同体会了团队力量,共同诠释了团队真谛。一粒沙虽小,但无数粒沙子融聚在一起,定能炼造坚不可摧的岩石。这次体验式学习让同学们在游戏里看人生,在活动中展现了自我的风采。
 
 

日前,为促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积极探讨在创新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教书育人工作的水平,西安光机所组织举办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指导教师研讨班。西安光机所马彩文副所长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中科院研究生院马石庄副院长等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部分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中科院西安分院系统部分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干部等60余人参加了研讨班。

  会议期间,马石庄副院长以“依法办学,育人为本,促进科教和谐,践行创新教育”为题做了专题讲座。在讲座中他就教书育人的理念和本质做了精辟的论述,并通过生动的事例阐述怎样培养和教育德才兼备的研究生;研究生院余翔林教授以“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思潮”为题就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当代学生的特性对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位博导就如何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论文研究、如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有关方面的工作谈了经验和体会;研究生院培养办副主任缪园就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流程和质量保证工作做了全面论述;会议还邀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讲授了教育心理学。通过对研究生心理方面的分析,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不断强化研究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经过两天的系统学习和培训,与会人不仅开阔了视野、交流了经验,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坚定了继续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由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组织评选的2008年度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日前揭晓,大连化物所刘健、马怀军、乐军三名研究生荣获2008年度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
 
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的前身是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的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2006年8月在福建省民政厅注册正式成立,该基金会的宗旨是鼓励科学创新,支持人才培养。为弘扬卢嘉锡先生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促进我国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该基金会特设立了“卢嘉锡化学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和“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
 
大连化物所刘健等同学因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成绩获得该项大奖,不仅展现出大连化物所研究生在科研事业中努力拼搏的青春风采,也为大连化物所争得了宝贵的荣誉。

为了丰富广大研究生党员的社会实践知识,切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在金秋送爽的日子里,大连化物所党委组织研究生党员进行了一次以参观大连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10月11日8:30,118名研究生党员分乘三辆大客车,踏上了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考察旅途。参观考察的第一站是坐落在市区内的大连港,研究生党员们站在大连港办公大楼的观景平台上,俯瞰了大连港的全貌,然后又进入港区,身临其境地观看了大连港客运、货运作业区。参观考察的第二站是坐落在大连湾的杂货码头,研究生党员们在车内浏览了主要承担煤炭、钢材等货物装卸的杂货码头。而后驱车驶向坐落在开发区大窑湾的大连新港,在这第三个参观点里,研究生党员们饶有兴致的参观了30万吨原油码头、30万吨矿石码头、汽车码头等,登上28楼观景台,近距离俯瞰了集装箱码头,眺望了大窑湾港区全貌。在返回的路途中,研究生党员们还顺路游览了童牛岭,俯瞰了大连开发区的全貌。一天的参观考察活动,内容充实,深受研究生党员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