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奶奶将手举得老高,还没等话筒递到嘴边,就忍不住站起来了“魏教授,您看我们每天都要过日子的,这菜是到超市买还是到市场买得好啊?买到的有没有问题,我们老百姓可以问谁啊?”
  
7月14号上午9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这其中有挥斥方遒,热情直率的大学生,有白发苍苍,精神饱满的老人,还有拎着公文包,面容镇静,严肃的研究者.他们都是闻讯前来参加魏益民教授的讲座<<解读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各界公众。.
 
 我们的食品安全吗?”
“5月20日美国媒体报导,中国是美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头号违反者……5月12日,新家坡<<海峡时报>>发文<<中国的全球形象问题>>,以三聚氰胺污染宠物饲料为例,批评中国的造假问题.”魏教授打开ppt,,大家都不禁嘘了一声.
“当然,不是只有中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面对大家的震惊,魏教授解释道,”外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很严重的,比如日本口岸销毁和退货农产品的批次,从大到小排列下来依次为中国,美国,越南,其它.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
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面前,全场陷入了深思.
2007年太湖水事件.美国宠物伺料事件
2006年上海瘦肉精事件,红心鸭蛋事件
2005年亨氏肯德基卷入苏丹红事件,过期牛奶再生产事件,啤酒甲醛风波…
“不过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关注,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已经把食品安全问题列入了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相信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魏教授将憧憬的目光投向远方.
 
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说到首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以受贿、玩忽职守罪两罪并罚,被执行死刑的事情,魏教授严肃地说道,”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它反应的是体制的问题.”
 
在我国,唯一的食品监督管理机构就是食药局.它是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在国家层面协调食品安全,缺乏与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其它国务院直属部门的有效协调,魏教授说”这种体制是存在问题的,这种体系无法做到有效的监督.”
 
他还指出,“国家管理体系涵盖了中央,省级,地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县级这方面工作做得是很不到位的.我们应该在食品生产的源头和消费基地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风险评估人才急需
 
“如何判别食品的安全性呢?我们需要对食品做风险分析,这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其中第一项就是我们的任务了.”说到自己工作的领域,魏教授很兴奋.”风险评估就是以科学为基础对食品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界定,测量和描述.比如测定食品中危害物含量最高阈值,大家都知道剂量导致毒性,比如饮酒,少量快乐,再多些就醉酒,再多就会导致死亡. 再比如感冒了,吃银翘片,有人一次吃9片,过后没事就当没事了,可是我们说的阈值都是就死亡而言的,这时的过量服用虽然没有造成直接死亡,但是可能已经导致了你肾的永久性损伤.”
 
魏教授说目前,风险评估方面的人才国家非常需要,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迫切期待那一天的到来,无论在哪,都能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2007年7月13日上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马宗晋院士做客我院玉泉路教学区,并进行了一场题为:“地球现今非对称构造及动力模型构想”的精彩报告。
 
马宗晋,地质地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自1966年开始从事地震理论研究,提出地球构造三大系和地球非对称性的思想,创立长、中、短、临期的地震预报模式,成为地质构造、全球构造和地震灾害学家,曾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现任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和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名誉所长。
   
本次报告主要涉及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全球板块群组运动的规律性 2、地幔上层北向流模式构想 3、大地水准面双重非对称 4、全球地震幕式活动的机理分析 。
 
这次报告历时近四个小时,马院士的报告生动、深入浅出,并且以问问题的方式开始,一连串的追问,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马院士鼓励同学们在课上与他展开讨论,甚至争论,给在座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后,马院士耐心地解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一些问题,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

 
 
《史记﹒高祖本纪》云:“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高屋建瓴原义是指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屋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我们多次在学校领导的讲话中听到这个成语,但是一直没有在实际生活的体会到这个词的含义。
 
大学本科时期,走马观花的老师带着心不在焉的我们很快走完了一本厚厚的书本;只有在考试前几天的时候才明白什么是中枢免疫和外周免疫器官,抗体抗原特异反应等等。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又如在啃石头般的啃完那几本经典的课本,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免疫应答的记忆与级联反应,过敏与变态反应的机理等等看似已经搞的清清楚楚,但也不过只是对于顺利通过考试有用,留下面试时的无语和尴尬。
 
在2007年的夏天,又迎来了一门由刘利新老师组织的免疫学的分支课程—《感染免疫学》。抑或是因为课时的短暂和不用考试,我选择了这门课程;抑或以为又是一次改头不换面的重复,更多的人没有选择这门课程。在炎炎夏日之中,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课程已经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结束。看似没有增加我们的知识,但是课堂不断碰撞出的火花已经证明着课程的意义;没有鸡鸭鱼肉的餐桌,我们却享受了从所未有的盛宴。没有振臂的呼喊,没有激扬的文字,没有闪耀的星光,7位老师是如此让我们有此享受?难道这就是我所从没有体会到的高屋建瓴?谨以此文献给带给我们盛宴的七位老师。

 
7月13日,为期一周的“百人论坛”已进行到第五讲,任钟元博士用他在夏威夷的特殊研究经历给同学们带来精彩的演讲。
 
任钟元博士长期在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工作。2000-2003期间,他参加了日-美合作夏威夷海底火山作用研究项目,开展了对夏威夷火山岩和地幔柱成因研究。在地幔柱研究领域取得许多原创性成果,在对夏威夷熔岩的橄榄石熔融包裹体的研究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夏威夷地幔柱化学结构的新模型(Rene tal.,Nature, 2005),引起地学界广泛的关注。美国著名岩石学家C. Herzberg专门针对该论文在Nature(2005)杂志上以《Big lessons from little droplets》为标题发表了评论文章,多次肯定性地评价了其研究成果,认为该研究方法为岩浆岩成因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最近他又发展了他本人提出的夏威夷地幔柱成因的模型。
 
任博士讲课声音洪亮富有激情,他从四方面给同学们介绍“夏威夷地幔热柱的成分不均一性以及在热柱内的部分熔融作用”,(1)夏威夷盾状火山岩的同位素端元组分;(2)Loa-和Kea-的组成;(3)夏威夷盾状火山岩的初始岩浆的组成;(4)在夏威夷地幔热柱中的部分熔融作用。提出夏威夷地幔柱并非具有如前人广泛提倡的成份分带现象(同心圆状分带或Kea-,Loa-左右分带),而是再循环的古老洋壳物质在由下地幔来的物质构成的地幔柱中随机分布着。
 
任博士渊博的学识及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同学们听课听得津津有味,获益不浅。
 

7月4日至13日,美国普渡大学著名教授Maarten V. de Hoop在研究生院开设了高级强化课《地球深部图像研究前沿》。de Hoop教授科学严谨的作风、友善和蔼的举止和令人心向往之的学者风范,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Maarten V. de Hoop现为Purdue University 数学系教授。目前在地球科学领域主要从事地震波反演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同其他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有着广泛的合作,曾多次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主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Maarten V. de Hoop教授为大家详细深入地介绍了地球深部成像的知识,讲解了层析成像和广义拉冬变换以及相关的一些内容。在大家都使用幻灯片讲解的大气候下,他不辞辛苦,每节课仍坚持用粉笔板书,详细为大家介绍每个公式、每个符号的含义。同学们不懂的时候可以随时提问,他都会加以鼓励和赞扬,继而耐心细致地讲解。教授还配合一些图片给大家演示,加深大家的印象。
 
教授渊博的学识、科学严谨的态度,谦和友善的为人等都使大家印象颇深,给这个炎热的暑期注入了丝丝凉意,让人如沐春风。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他把自己的手稿给大家复印,还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参考文献,让同学们受益匪浅。这些都使大家对de Hoop教授充满了感激和尊敬,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一周的时间很短暂,但传授的知识和建立的感情却是永远的。de Hoop教授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知识储备和高尚风范,这些都让大家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