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国人的关注,有的人为之自豪——“中国有了自己的芯”;当然也有的人疑虑重重称其有炒作之嫌;有的人举双手支持它;也有的人将其贬的一无是处。媒体的报道也是众说纷纭,雾里看花。真实的龙芯到底是怎样的?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又会走向哪里?龙芯的研发已经踏入了稳步轨道,正一步步追赶甚至试图超越先行者,它的实际应用状况如何?产业化进展如何?
 
6月30日,来自企业界、教育界以及科学界的众多“龙芯”人士走进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课堂,在“龙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之路系列讲座”上,为众多学子揭开了龙芯的神秘面纱。全天8场报告全面剖析了龙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管理学院霍国庆教授主持全天的讲座。
 
此次讲座是2007年管理科学与工程暑期学校的课程之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吕晓澎副院长,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高鹏,龙芯研制组的组长胡伟武研究员、江苏梦兰集团的特别顾问言穆胜先生,和众多龙芯产业化进程的参与者出席了报告会。
 
开幕辞中吕晓澎副院长高度称赞了课程的组织形式,称其“以实际行动率先实施教育创新”,并鼓励同学们“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龙芯的研发是源头,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胡伟武研究员题为“龙芯处理器研发和产业化情况报告”拉开了系列报告的序幕。
 
胡伟武研究员从为什么研发龙芯、研究宗旨、龙芯系列及发展、龙芯应用等各个方面对龙芯的研发作了全面介绍。胡伟武研究员作为龙芯负责人已经有近六年的时间,酸甜苦辣的故事经历了很多,感触颇深。报告的最后,他讲到很多自己的体会,包括怎样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信息化,自主创新的本质以及龙芯以后的道路该怎么走等。
 
2004年,江苏梦兰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在江苏合作建立了龙芯产业化基地。已经相继开发出一系列基于龙芯的税控机、机顶盒、笔记本电脑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基地还与南京新华科技、新众电脑、承启科技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电脑相关企业组成了战略联盟,龙芯产业链已经迅速壮大。
 
在接下来的报告中,江苏梦兰集团的特别顾问言穆胜、中科龙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福新、江苏梦兰集团顾问韩文卿、香港新华科技系统软件公司总经理王自强、台湾新众电脑首席代表龚先进、台湾子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音凯、珠海汉宇通信息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范毓玉、台湾华东承启科技公司执行副总裁卓添裕等先后做报告。他们从主板设计到操作系统,从应用软件到市场运作,龙芯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们全面解析了龙芯的产业化,逐一揭开了谜底。报告中不仅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工程性知识,更会感染于他们报效于民族产业的拳拳之心。
 
为了让学子们更加真实地了解龙芯,报告者们特意带来了龙芯笔记本电脑,陈放在会场外面供大家亲身体验。报告的间隙,展台前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里圈的人亲手操作着,外圈的人挤不进去,只好一直问着“怎么样?”“效果不错吧?”。
 
一些人询问着价格,上市时间等,说“老早就想买一台了”。还有一些人和报告者讨论着,为龙芯出谋划策。其实在提问环节,大家也一直提出龙芯可不可以这样走或者那样走的问题,奉献着自己的想法,也表达了龙芯可以顺利发展的期盼。
 

 
6月2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应邀来到 “考古学前沿讲座”课堂上,为我院学子作了题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的报告。
 
首先,王所长介绍了探源工程的由来。他指出,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发展变化,历来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拥有从未间断、绵延至今古老文明的中国,理所当然最受关注。
 
然而,中华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时,如何得以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导致其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背景、动力是什么,中华文明具有哪些特点?这一系列问题至今在中国学术界还缺乏一个较为系统和一致的认识。
 
不难理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课题涉及地域的范围广,时间的跨度长,内涵错综复杂而又丰富多彩,如此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某一学科、某一部门的学者,显然难以完成,为此,国家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列入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集中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联合攻关,以期有效推动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进展,王所长指出,考虑到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之间的中原地区,其时代正值夏商两代,其区域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是其主要发祥地,并备有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资料,于是,工程将第一阶段聚焦于此。
 
为配合文明探源研究,相关单位相继成立了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广泛应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对聚落形态、文明化进程、环境变化、礼制的产生及发展、文明的发展过程及其背景等深层次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
 
目前,有关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期谱系,已经进行了系列样品测年,而地区的生态环境、聚落形态、经济技术、农业经济以及手工业发展状况等几大主要方面都有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关于这一时期的中原地区的社会面貌和自然环境,已初露端倪,为现今实施的工程第二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所长又指出,探源工程第二阶段将研究范围扩展至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期间,黄河和长江的上、中、下游地区以及辽河流域,以便获得上述地区主要考古学文化的系列测年数据,以及关于自然环境变迁情况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社会与文化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可望在更大时空范围内勾勒出华夏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情景。
 
王所长的精彩报告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报告结束后,他认真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探源工程涉及到的一些细节问题,并在最后幽默地“卖了一点小关子”:“我只能讲到这里了,下周四由社科院考古所的考古学家何弩老师和许宏老师将带给你们更详细全面的讲解,因为他们两位主持发掘着探源工程中最重要的两大遗址——陶寺和二里头遗址,希望感兴趣的同学不要错过”。同学们被所长的幽默和谦和所感染,忍不住报以热烈的掌声。
 
                                         

 
7月1日,大连化物所博士生杨艳、刘洪阳和杜超走进大连人民广播电台《新教育时空》栏目(FM105.7),分别以《化物所精神—科研工作者的旗帜》、《化物人,化物神》和《继承科研传统,交无悔人生答卷》为题,为收音机前的广大听众再现了此前在所内进行的演讲,打动了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广大听众;随后,三位博士生畅谈了学习和科研工作感受,展现了科技工作者丰富多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有人预言2008年可能会是出现基因兴奋剂‘改造’血液和肌肉的第一届奥运会,但是目前的尿检和血检技术很难查出基因兴奋剂。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该怎么做才能解决当前的这个难题?”
 
7月2日下午,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化学系副主任张新荣教授在我院夏季学期做题为“分析化学与公共安全”的报告中如是发问。
 
他从化学分析的角度讲解了一系列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生产安全,奥运安全等问题。张荣新重点讲解了中国2008奥运会面临的兴奋剂检测问题。
 
他说,有人预言2008年可能会是出现基因兴奋剂“改造”血液和肌肉的第一届奥运会,所以我国兴奋剂检测的水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基因兴奋剂的检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
他以“促红细胞生长素(EPO)”的例子,来说明了兴奋剂检测的困难。EPO只有在注射后的三天之内进行检测,才能检测出服用的EPO。通常,运动员是在比赛前一个月使用EPO,一周注射一到三次。所以这对检测就造成了一些困难。而且基因兴奋剂能够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肌肉进行长效、特定的改造。但是目前的尿检和血检技术很难查出基因兴奋剂。
 
他解释说,由于基因兴奋剂是以基因的形式注入或载入体内,在身体中形成一个局部的兴奋剂制造基地,所表达出的刺激物与人体自身的内源物质在结构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使传统的尿样和血样检测都十分困难。
 
他提到了一些可能的检测策略。他说最新研究表明,基因兴奋剂的检测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以下策略有可能用于基因兴奋剂的检测。
 
首先是基因层面检测,基因兴奋剂的导入可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异常,使某些基因或基因簇出现特征性改变,采用基因阵列芯片和微流控芯片检测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基因兴奋剂导入类组织细胞后,其表达微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直接表达产物的异常。采用质谱、电化学和化学发光等高灵敏度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二是蛋白层面检测,基因兴奋剂的导入可导致相关基因异常表达,进而引起体内相关蛋白质的异常表达采用蛋白组学的方法研究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获取基因兴奋剂的特征标志物,基因兴奋剂的导入可能会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高水平的自身抗体。采用免疫阵列芯片和液体芯片的方法进行高通量筛选,获取基因兴奋剂的特征抗体。
 
三是常规指标检测,基因兴奋剂的导入会引起人体多种生化指标改变,采用临床常规生化检测设备进行多指标检测,通过模式识别方式获取信息。
 
最后他强调,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 相关专家拟通过五种途径,为基因兴奋剂的检测建立一个技术平台,使基因兴奋剂的检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成为可能。
 

 
建筑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静静的耸立在那,形态各异,斑斑驳驳,可是人们却爱欣赏他,触摸它,欣喜若狂,如痴如醉。也许有人会问建筑的魅力到底在哪?那是对心灵的震撼。如今,人文学院的詹琰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进行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建筑之旅。
 
如果说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那么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及西方的建筑,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
 
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其中的代表建筑是巴特农神庙,埃皮道罗斯剧场,托罗斯神庙,赫夫斯托斯神庙。
 
初次认识古罗马建筑,不是因为那个壮观的斗兽场,而是由于一座城市—庞贝。没有一座城市可以抵挡得住大自然的力量,庞贝也不例外。但是他却用另一种方式叙述那一千多年前的历史。火山爆发前,每个人都在过着如同往常的生活。但当他们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却已经是一千多年以后了。还有什么能像建筑一样,让若干年后的人们重新目睹历史的一瞬呢?
 
古罗马的石头建筑多采用简单的几何造型,规模体量巨大,她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罗马的大角斗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罗马大角斗场已经成为了罗马的象征,就如同雅典卫城是雅典的象征那样。大角斗场,力量、健壮的象征,流露出的是一种罗马帝国异常雄壮的霸气,一种略带看似不修边幅的粗犷。这座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和形式三者和谐统一,成就很高。它的形制完善,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并没有原则的变化。它雄辩地证明着古罗马建筑所达到的高度。古罗马人曾经用大角斗场象征永恒,说:“只要角斗场在,罗马就在。”
 
古罗马建筑更加倾向于现实主义,她从古希腊对神的崇拜走向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功名的追求,正是欧洲文明走向理性的标志。
 
建筑,是历史的脚印。课堂上,我们跟随老师的脚步,品读建筑,用心去感受那曾经发生在她们身上或者周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