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第34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日前出炉,中国的“天河一号”跻身五强,创下了中国超级计算机在世界上的最高排名。
 
排行榜显示,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的Cray XT5超级计算机“美洲虎”(Jaguar)高居榜首,运算速度为每秒1.759千万亿次(petaflop)。而上届排名首位的IBM“走鹃”(Roadrunner)跌至第二,运算速度为每秒1.042千万亿次。
 
排名第三的是美国田纳西大学国家计算科学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utational Sciences)的“海妖”(Kraken),运算速度为832万亿次(teraflop)。德国超计算机“JUGENE”位居第四,运算速度为825.5万亿次。
 
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排名第五,运算速度为每秒563万亿次。该产品使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并利用AMD的GPU作为加速器,共有7.168万个计算核心。
 
在此次上榜的500强中,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为402个,占80.4%。采用IBM架构的占52个,采用AMD皓龙处理器的占42个。
 
 
 

美刊评出八大最美蝴蝶 枯叶蝶化身落叶
 
据美国《发现》杂志网站报道,美国著名花卉及动植物摄影大师哈罗德-费恩斯坦近日出版了一本名为《百种蝴蝶图片集》的新书。新书图文并茂地向人们介绍了全球各种奇特的蝴蝶或飞蛾。《发现》杂志网站评出书中最美丽、最奇特的八种蝴蝶或飞蛾并发布于互联网上。
 
1、8-8蝴蝶
 

这是一个生活于南美洲的蝴蝶物种,名为“8-8蝴蝶”,它的名称就来源于其下层翅膀上的“8”字型图案。这只蝴蝶绚丽的翅膀让它看起来相当神奇,翅膀上美丽的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事实上,这种美丽的翅膀不仅仅具有观赏价值,它还可以恐吓和欺骗捕食者,帮助蝴蝶逃避攻击。此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吸引异性。
 
2、邮差蝴蝶
 

邮差蝴蝶的翅膀红黑相间,其中亮红色的部分意在警告可能的捕食者。其艳丽的斑纹明显表示,这种蝴蝶是有毒的,捕食者应该远离它们。这就是一种警戒色,在自然界许多动物身上都存在。事实上,许多蝴蝶身上并没有毒性,但它们成功地进化出这种警戒色,它们身上长出的图案和许多有毒蝴蝶身上的图案完全相同。
 
3、猫头鹰蝴蝶
 

猫头鹰蝴蝶的名字也来源于它们翅膀上的图案。在它们下层两侧翅膀上,分别有一处像猫头鹰眼睛一样的图案,看起来有点凶神恶煞。很明显,这也是一种警戒色。猫头鹰眼睛图案的功能就是在欺骗捕食者,让对方误认为正有一只大眼睛动物在凶狠地瞪着它们。生物学家认为,这种图案或许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蝴蝶下层翅膀是身体较弱的部分,这样的图案就是为了恐吓捕食者不敢轻易下手,至多也是攻击上层较硬的翅膀。
 
4、枯叶蝶
 

枯叶蝶最容易“消失”在地面之上。枯叶蝶的翅膀与树林中地面上的落叶非常相近,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当它们落在地上收起翅膀时,可以很好地躲过捕食者的攻击。当危险过去以后,它们又会振翅高飞。不过,在它们翅膀展开之后,翅膀顶端的淡蓝色部分就可能显现出来。
 
5、太阳毒蛾
 

太阳毒蛾主要生长于马达加斯加岛,其身上的华丽色彩也是为了警告捕食者,让对方知道它们身上的毒性。蝴蝶和飞蛾大都属于鳞翅类昆虫。它们的翅膀由许多微小的鳞片组成,这些鳞片既可以防止它们的身体受潮,也可以发出奇妙的光芒,形成美丽的图案。它们身上的许多色彩就是由鳞片上的荧光色素所生成。许多蝴蝶和飞蛾翅膀的微结构具有特殊的光学特性,可以从不同方向散射光线。
 
6、蓝闪蝶
 

蓝闪蝶也称为“蓝摩佛蝴蝶”,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们会利用自己的色彩优势来保护自己。当有捕食者接近时,它们就会快速振动自己的翅膀,产生闪光现象来恐吓对方。这种热带蝴蝶并不是以花蜜为食,相反它们更喜欢吃成熟热带水果的汁液,比如芒果、荔枝等。
 
7、透翅蝶
 

透翅蝶看起来就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与其他透明翅膀的蝶类一样,透翅蝶的翅膀上没有那一层鳞片,因此很容易识别它们。透翅蝶主要生活于南美洲的雨林中。它们这种透明的翅膀可以起到隐形的效果,以躲避捕食者的攻击。
 
8、豹纹蛱蝶
 

大部分蝴蝶的进化动机都是为了隐藏自己,逃避攻击。但是,有的时候它们也需要表现自己,让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在交配季节,蝴蝶就要通过表现自己来吸引异性的青睐。雄性豹纹蛱蝶身上长有华丽的桔黄色图案,它们用这种显著的图案向异性暗示,它们的基因是最优秀的。豹纹蛱蝶具有两性异形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雌性远没有雄性那么华丽,因为她们不需要通过华丽的外表来吸引异性交配。雌性豹纹蛱蝶的翅膀通常呈黑色、棕色或是白色。
 
 
 
 

 

“勇气”号身陷火星沙地模拟图

    新华网洛杉矶11月12日电(记者高原)美国“勇气”号火星车已经深陷火星沙地半年之久动弹不得。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12日宣布,将启动一项可能耗时数月的拯救“勇气”号计划。

    据喷气推进实验室介绍,他们将于16日首先向“勇气”号的5个轮子发送向前转动6次的指令。地面控制人员希望,这一尝试能使火星车向前滑移。“勇气”号一共安装有6个轮子,其中右前轮早就受损,目前只有5个轮子能运作。

    据悉,“勇气”号收到指令后将于次日发回相关数据,地面专家将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估,然后再制定和发送第二批指令。预计这一拯救行动将持续到2010年初。

    美航天局火星探测计划负责人道格·麦奎斯申说,拯救“勇气”号风险非常大,如果失败,“勇气”号的使命可能就此终结。

    今年4月23日,“勇气”号在一处名为“特洛伊”的火星丘陵处陷入沙土中,从此动弹不得。从“勇气”号发回的照片显示,它下方一块岩石可能顶住了火星车的腹部。在过去半年多时间里,美国航天局在地面通过模拟测试了多种让“勇气”号“逃生”的方案,才决定启动这一最终的拯救计划。

    美国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于2004年年初先后在火星着陆,执行火星探索任务,根据最初的设计,它们服役期为90天。如今,两辆火星车都已经属于严重“超期服役”。

 

 

 

科学家在南非发现恐龙化石新种 或为进化链关键一环

 
恐龙如何进化为庞然大物,称霸陆地?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寻找答案。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11月11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宣布,他们在南非自由州省发现的恐龙化石新品种或许能为这条进化链补上关键一环。
 
新品种
 
南非金山大学贝纳德·普里塞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亚当·耶茨介绍说,这种新发现的恐龙属于食草类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距今将近1.95亿年。
 
这种恐龙化石出土于自由州省北部斯皮奥山。研究团队负责人耶茨把这一新品种取名为“Aardonyx”,意为“地球之爪”,指斯皮奥山上那些嵌有化石的水泥状岩石。
 
研究人员从化石中整理出两副“地球之爪”骨架。这两头恐龙均未成年,其中较大一头年龄7岁左右,体长约7米,站立时高近6米。耶茨估计,成年“地球之爪”体重半吨,体长可能达到15米。
 
研究团队成员、美国西伊利诺伊大学古生物学家马修·博南说,“地球之爪”生活时期,陆地由体型较小的原蜥脚类恐龙统治,“地球之爪”与它们有许多共同点,特别是靠两条下肢行走,但它也能够四肢全部着地行走。
 
四条腿行走,是后来出现的蜥脚类恐龙显著特点。蜥脚类恐龙颈长,腿粗如树,尾巴细长如鞭,是恐龙时代陆地上最大脊椎类动物,如雷龙,体长可达30米。
 
耶茨认为,“地球之爪”堪称雷龙这些庞然大物共同祖先的近亲,“之前没有人发现这种恐龙,它在恐龙‘家谱’中的位置非常有意义”。
 
过渡性
 
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之爪”可以作为恐龙从“两腿”进化到“四腿”的例证。
 
“这项发现非常重要,因为“地球之爪”是一种过渡性动物……它为我们观察这些巨型生物(蜥脚类恐龙)早期进化状态打开一扇窗,”博南说。
 
研究人员假设,斯皮奥山在侏罗纪早期枝繁叶茂,是一片大沙漠中的绿洲,吸引各种不同种类恐龙前来觅食。
 
博南形容说,“地球之爪”行动笨拙,头部小,腹胸宽,以海量树叶为食,就像雷龙一样。由于斯皮奥山植被茂密、树叶丰富,它们可以吃得更多,体型因此变大,但由于它们过于大腹便便,仅靠两条下肢难以保持平衡,不得不加上两条较小的上肢,最后,上肢逐渐进化成前腿。
 
博南说,四腿行走使动物能够承受自身更多体重,而且抵御拥有锋牙利齿的食肉动物时,庞大体型经常是它们唯一的优势。
 
耶茨等人估计,“地球之爪”等一批恐龙最后死于一场严重干旱。
 
耶茨本人并不太喜欢用“遗失环节”一词评价他们这项发现,因为生物进化并非单纯按线形顺序展开。但他说,这一说法的确至少能体现他们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发现‘地球之爪’能帮助我们弥补在蜥脚类恐龙进化史上的一条知识鸿沟,说明一种两腿类动物是如何开始拥有四腿类动物生活所必需的特点,”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家保罗·巴雷特告诉美联社记者。
 
这项发现发表于1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险错过
 
耶茨等人当初险些与这项重要发现擦肩而过。
 
斯皮奥山是南非出产恐龙化石最多的地区之一。耶茨承认,他起初并不重视这项发掘工作,因为那里出土的几乎全是大椎龙化石,在南非一点儿不罕见。
 
“它们相当常见。我实在对挖出更多大椎龙化石提不起兴趣,”这名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回忆说。
 
耶茨于是让自己指导的研究生马克·布莱克比尔德负责现场挖掘工作,以研究大椎龙灭绝的原因。
 
不过,布莱克比尔德和一些志愿参与挖掘工作的学生第一天就发现一块大型骨化石。相比大椎龙,这块头骨化石实在有些大。
 
大椎龙属于小型杂食动物,通常比一只身型较大的狗大不了多少。
 
耶茨回忆说,学生们不断挖出特别的骨化石,于是把他叫来,现场答疑。
 
“我们意识到,这片岩层中含有非常丰富而特别的化石,”耶茨说,“我们一块又一块地挖出骨化石……发掘工作头几天,我清楚地察觉出,那是一种新的恐龙。”
 
最后,耶茨带领的团队在这块长约6米、宽不足3米的区域内挖出大约300块骨化石。当他们发现可以把这些骨化石成功复原为比较完整的骨架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博南回忆说,他当时激动得发抖,“发现一种新的恐龙是我童年就有的梦想”。
 
耶茨等人在这些化石中一共发现三个新品种,“地球之爪”只是初步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还发现某种神秘食肉类恐龙的数枚尖牙化石,这些尖牙与同时期恐龙的牙齿不同,或许这种恐龙又是一个新品种。
 
他们为这种食肉类恐龙取名“X”,猜测它可能以“地球之爪”为食。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认为,食肉恐龙“X”或许是恐龙进化链中又一块“遗失环节”。
 
 
 
 

[科学时报 计红梅报道]与一般的集成电路不同,作为一种基础性的部件,CPU对信息产业所起的支撑作用,就好像钢铁之于工业一样,其中尤以通用CPU的作用更为重要。
 
作为“中国芯”的代表,龙芯从2001年课题组成立开始,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近日,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龙芯项目组负责人胡伟武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介绍了龙芯的最新进展及其两大终极目标。
 
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
 
回顾60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最令胡伟武感到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自主、可控、完整的信息产业体系”。不过,他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实现这一梦想的时候了。
 
从早期的追求速度,然后到性能价格比,再到性能功耗比,芯片和计算机技术关注点的变化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计算机工业的发展一定要重视产业体系建设,仅仅只在某个点的突破是不够的。”胡伟武说。
 
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中国芯片和计算机的研制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只有三到五年的差距。然而,在微处理器出现以后,尤其是工艺技术的发展,我国没有及时跟上这一变化,自主的计算机技术和产业遭遇了极大的挫折,芯片设计和计算机研制的队伍被解散了,随之出现的是以联想为代表、凭借全面采用国外芯片、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而崛起的一大批民族企业。我国信息产业也由此从自主却封闭的计划经济阶段发展到不自主但与市场结合发展的阶段。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计算机领域,硬件产品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要和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齐头并进,绝不能忽视体系建设。”胡伟武说。
 
“其次,在重视核心技术突破的同时,也要重视能力的建设。”胡伟武认为,能力比单纯的技术更重要,技术是死的,而能力是活的。和技术不同,技术能力是买不来,也是用市场换不来的,只能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积累起来。
 
从追求性能价格比到性能功耗比,信息领域的科技人员突然发现,就像开汽车不一定要开奔驰一样,做计算机也不一定要跟着国外的技术路线走。“中国信息化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要做安全、适用的计算机,中国要建立安全适用的、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胡伟武说。
 
“就像现在大部分袜子和衬衣是中国产的一样,我相信再过30年,中国乃至世界都将大量地采用中国设计和生产的CPU、操作系统。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是很难避免的。”胡伟武非常乐观地表示。
 
三种CPU都有了一定基础
 
从“十五”开始,即2001年左右,我国重新部署CPU的研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包括龙芯在内的各种类型的芯片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
 
“现在我国的CPU技术已经到了适用的地步。我们也许还造不出奔驰,但已经能造出桑塔纳了。”胡伟武说。
 
据胡伟武介绍,CPU可分为三种,比较形象的说法是大CPU(服务器芯片)、中CPU(桌面和移动芯片)和小CPU(嵌入式芯片)。其中,大CPU应用于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机,国内的主要科研单位有中科院计算所、国防科技大学、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已经立项的下一代高性能计算机“曙光6000”将首次采用国产通用处理器多核龙芯CPU。
 
中CPU应用于桌面计算机、上网本和笔记本电脑,其发展方向是追求经济适用、安全、低功耗、融合,主要研制单位是中科院计算所龙芯和北大众志等,其产品各有特色。“现在手机上网的功能还不够强,将来的手机可以像电脑一样上网,甚至电视也有和手机、电脑融合的趋势。未来中CPU将有很多创新的空间,未来的计算机会呈现更多样化的形式,甚至无处不在。”胡伟武说。
 
另外,还有以ARM公司为代表的嵌入式小CPU。我国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C*Core系列CPU核的SoC芯片已到了千万片的规模。
 
“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积累,我觉得这三种CPU在我国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已到了够用的地步,应该大力发展。”胡伟武认为。
 
政府要起到“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
 
“这是四核的龙芯3号,你是第一家看见它的媒体。”胡伟武指着一块小小的CPU告诉记者。
 
据介绍,这块四核的龙芯3号芯片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四核CPU,采用65纳米工艺,主频1GHz,晶体管数目为4.25亿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记者了解,运算处理能力达到200多万亿次的曙光5000A超级计算机采用了8000颗AMD公司的CPU,而正在研发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6000则将采用8000余颗八核龙芯3号处理器。对此,胡伟武感到非常自豪。“同样是8000颗CPU,可以将性能提高四五倍,这证明我们还是可以做出有自己特色的设计。”他说。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芯’要支撑起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胡伟武表示,现在国产CPU的主要瓶颈是应用。因为CPU的发展不仅只关系到一条产业链,而是牵扯到整个产业体系的改变,需要团结上千家企业共同奋斗。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胡伟武坦言,龙芯经历了从做科研、做产品,到做产业的认识提高过程。“以龙芯3号为例,要发展一条产业链很容易,但是要改变整个产业体系,让大量的软件企业、系统集成商围绕它做,就需要一个过程。有些软件产品的问题只有在十万套、百万套的时候才能发现,而在一万套的规模时发现不了,因此,更需要一个更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胡伟武说。
 
他指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起到“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要给国产品牌以公正的国民待遇。
 
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道路
 
“经过九年的发展,龙芯在技术上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在产业化方面也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胡伟武对龙芯九年来的发展作了总结。目前龙芯1号、2号、3号三个系列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分别对应小CPU、中CPU和大CPU。今后龙芯这三个系列的产品会齐头并进地向前发展。
 
在这九年中,龙芯在市场方面也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例如,在安全方面已经参与了国家几十个型号的产品研制。在PC方面,万套规模的中试已经完成,下一步将进行从万套到十万套阶段的测试。在工控、防火墙和消费电子等应用嵌入式芯片的领域已经有了几十家合作伙伴。
 
“现阶段我们正在组建一个芯片的龙头公司。以后龙芯创新的主体会逐渐从科研院所转移到企业。”胡伟武说。
 
另外,他特别指出,龙芯今后肯定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会特别在“结合”两个字上下功夫。“如何解决产学研结合的问题,往大里说,是关乎我们民族复兴的问题。”胡伟武认为,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高科技企业都在用国外的技术,而相当多的中国科研人员的成果却锁在抽屉里没用上。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并不是说其技术不够好,而是没结合好。
 
“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道路也是龙芯的目标之一。要解决这个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龙芯是个很好的试验田。”胡伟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