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天局2月28日发布消息称,“发现”号航天飞机机组两名宇航员当天走出国际空间站,完成了此行的首次太空行走,其间虽出现一段“小插曲”,但总体进展比较顺利。
 
此次太空行走由宇航员史蒂夫·鲍恩和阿尔文·德鲁合作完成,持续时间约6个半小时。他们接通了一段电源延长线,为第二次太空行走做了准备,为空间站移动机械臂额外配了一对轨道,并清洗了空间站外的一部摄像机。不过,空间站的一个机械臂给宇航员们带来了小麻烦。
 
在鲍恩与空间站内操作机械臂的宇航员配合拖动一个废弃液氨泵时,机械臂突然“停工”,当时太空行走刚进行约两个小时。空间站内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和迈克尔·巴勒特急忙赶往“命运”号实验舱的计算机系统前,“折腾”了近半个小时才使机械臂“复工”。而在此期间,鲍恩只能在机械臂一端眼睁睁看着重达360多公斤的液氨泵。
 
美国航天局发言人凯尔·赫林事后表示,宇航员只是暂停了一下手中的工作,并无大碍。他还调侃说:“鲍恩只不过在机械臂一端休息了片刻。”
 
国际空间站共有两套冷却系统,其中一套在去年7月31日因液氨泵短路而发生故障,宇航员们当时用备用液氨泵替换了故障液氨泵,后者被固定在空间站外。
 
在太空行走接近尾声时,德鲁还用一个金属罐进行了太空“收集”。这一名为“瓶中信息”的活动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为提高公众对太空探索的兴趣而策划,金属罐下周将随“发现”号返回地球,并被运往日本,放置在博物馆中供游人参观。
 
“发现”号2月24日升空,26日与空间站对接,这是“发现”号最后一次造访空间站。此次飞行任务完成后,“发现”号将永久退役。
 
根据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公布的计划,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将至少延长至2020年。在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后,美国宇航员将依赖俄罗斯飞船前往空间站。
 
 
 

 
据国外媒体报道,“虫洞”是广义相对论中出现的概念,是指宇宙中一种奇特的天体。尽管目前没有实验证据表明虫洞的真实存在,但科学家预测它以时空端点之间的捷径形式而存在,并想像虫洞连接着空洞的太空区域。然而,最新一项研究表明虫洞可能存在于遥远的恒星之间。它们并非是空隧道,虫洞中包含着接近完美程度的流体,可在两颗恒星之间来回流动,这种流体特征或许是证实虫洞存在的迹象。
 
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科学家弗拉迪米尔·德朱什利维和同事负责这项最新研究,他们将证实虫洞可能存在于恒星之间的研究报告发表在arXiv.org网站。
 
当他们研究哪种类型的天体可作为进入虫洞的入口时,发现了虫洞存在于恒星之间。依据之前的理论,像这样的天体看上去接近恒星。
 
这项最新研究观点使科学家们置疑是否虫洞可能存在于不同的普通恒星和中子星。比如:那些正常的恒星和中子星。但它们可能一些能被探测到的差异特征。为了调查这些差异特征,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普通恒星中心带有通道的模型,宇宙物质可在该通道中穿行。两颗恒星共同分享一个虫洞将具有独特的连接性,这是由于虫洞具有两个通道口。
 
由于虫洞中的奇特物质能够像恒星之间的液体一样流动,两颗恒星将出现不同寻常的脉动方式,这种脉动将释放不同类型的能量,比如:超强能量宇宙射线。
 
 
 

 
由于量子点(Quantum Dots)发光波长范围极窄,颜色非常纯粹,还可实现精细调节,所以量子点显示器画面比液晶画面更加清新明亮。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等媒体2月22日(北京时间)报道,韩国多家研究院最近联合造出了第一个“大屏幕”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器,为开发下一代电视机、手机、数字相机和便携式游戏机等带来全新视野。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
 
量子点是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极其微小的半导体纳米晶体,由锌、镉、硒和硫原子组合而成,晶体中的颗粒直径不足10纳米。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性:当受到电或光刺激时就会发光,产生亮光和纯色,发出的光线颜色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所决定。
 
过去10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量子点显示器。所谓“大屏幕”只有4英寸(约10厘米),但生成的场致发光图像的分辨率可达320×240像素。由于增大显示屏会降低画面质量,过去是把量子点喷在基底材料表面作涂层,类似于喷墨打印。这种技术要把量子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会污染显示器,降低色彩亮度和能效。
 
为克服这一缺点,研究人员找到一种压印的方法,用有图案的硅片造出一种“墨水印章”,然后用“印章”来选取大小合适的量子点,不需要溶剂,就可将它们压在薄膜基片上,平均每平方厘米约分布3万亿个量子点。研究人员说,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考虑很多细节,比如为了实现100%的转印,需要改变“印章”的速度和压力。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显示器密度和量子一致性都更高,能产生更明亮的画面,能效也比以前更高。研究人员指出,新技术印制量子点显示器是在柔软薄膜上,在可卷曲便携式显示器、柔软发光设备、光电设备等领域该技术都会有广泛应用。
 
 
 
 

北京时间2月23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心形埃崩环礁、天蓝色的M78星云、土卫二以及环绕超大质量黑洞的物质盘在内的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埃崩环礁

埃崩环礁(图片来源:Paolo Nespoli, ESA)
 
从太空中看,构成埃崩环礁的珊瑚礁在太平洋上形成一个白色的心形。这幅生动的照片由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2月12日拍摄,也算是为迎接情人节到来献上的一份礼物。埃崩环礁是马歇尔群岛的一部分,这个群岛由一系列小环礁构成,一度为美国所有,1986年获得独立。环礁由细长的珊瑚岛构成,或者以弧形列岛的形态存在,或者是完全封闭的环礁湖。
 
2.M78星云

M78星云(图片来源:ESO)
 
一幅新公布的合成图片,来自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尘埃反射的星光赋予M78星云天蓝色的色彩。星云内两颗明亮的恒星——HD 38563A和HD 38563B是M78的主要“照明装置”,所放射出的紫外光在微小尘粒的作用下散射成可见光。
 
3.黑洞物质盘
 
 
 
黑洞物质盘(图片来源:Dana Berry/NASA and SkyWorks Digital)
 
美国宇航局有关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及其周围物质盘的图解,炙热的物质团(一个呈粉红色,一个呈黄色)每一个的体积都与太阳相当,环绕距离黑洞较近的轨道运行。科学家认为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黑洞一直在吞噬被称之为“活跃星系核”的物质。由于被明亮并且温度极高的下落物质盘环绕,黑洞的质量很难确定。根据上周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新研究论文,基于对绕黑洞运行物质旋转速度的计算结果,37个已知星系中心黑洞的质量实际上低于此前的预计。
 
4.彩色霍尔登陨坑
 
 
 
彩色霍尔登陨坑(图片来源:U-Arizona/NASA)
 
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的一幅新照片,霍尔登陨坑的浅色岩面与深色的沙子形成鲜明对比。“好奇”号火星车共有4个可能的登陆点,霍尔登陨坑便是其中之一。这辆火星车预计于秋季发射。科学家之所以对霍尔登陨坑感兴趣的原因在于:颜色较浅的物质可能是古老湖泊的沉积层。
 
 
 
 

近日,金属所硕士毕业生王聪荣获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TMS) 2011 Young Lead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ward。

    王聪,2006年毕业于金属所,获得硕士学位,导师:韩恩厚研究员、徐永波研究员。现在美国铝业技术中心任高级工程师。
  
    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TMS)是享誉全球的学术性组织,其服务内容涵盖矿物工程及材料科学工程的方方面面。其正式会员总数逾万人,分布于全球70余国家和地区。该学会的Young Lead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ward已实施逾10年,每年遴选10人。王聪是第三位获得此项荣誉的金属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