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北美星云、日冕洞、月坑和火星沙丘在内的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北美星云
 
北美星云(图片来源:L. Rebull, Caltech/SSC/NASA)
 
北美星云(图片来源:L. Rebull, Caltech/SSC/NASA)
 
左上照片在可见光条件下拍摄,天鹅座内的一个尘埃气体云好似北美洲地图。左下和右下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红外条件下拍摄,展现了北美星云内发生的恒星诞生过程。
 
这些新拍摄的照片揭示了北美星云内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恒星,其中包括包裹在新生尘埃中的恒星“胚胎”以及拥有萌芽状态的行星系统的年轻恒星“母亲”。科学家对这些照片进行分析后发现2000多个光点,可能是此前从未被观测到的恒星。
 
2.新生恒星环
 
新生恒星环(图片来源:S. Rappaport, CXC/MIT/NASA)
 
新生恒星环(图片来源:S. Rappaport, CXC/MIT/NASA)
 
当两个“相爱”的星系决定合并在一起时,经常会出现图片中展示的闪闪发光的环,合并的星系Arp 147也是如此。这幅新合成的图片来自于美国宇航局的两架望远镜,展现了一个由新形成的恒星构成的环,上面装点着粉红色的黑洞。黑洞在其中一个星系的周围地区形成。
 
螺旋星系(右)与椭圆星系相撞掀起了一股恒星形成潮。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可见光照片中,蓝色区域便是新形成的恒星。一些大质量恒星寿命较短,年轻时便夭折,死亡后形成黑洞。黑洞在吞噬周围物质时会释放出X射线,也就是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所拍照片的粉红色区域。
 
3.太阳黑洞
 
太阳黑洞(图片来源:SDO/NASA)
 
太阳黑洞(图片来源:SDO/NASA)
 
2月初,太阳表面似乎出现一个秃斑,即一个指向地球的巨大日冕洞。在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进行的远紫外观测中,这个黑洞于2月1日在太阳顶端穿过。日冕洞是太阳表面一个带有磁性的空旷区域,向外放射出高速带电粒子。正如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所观测到的那样,日冕洞旋转并朝向地球,提高了观察到极光的可能性。
 
4.月坑
 
月坑(图片来源:ASU/NASA)
 
月坑(图片来源:ASU/NASA)
 
这幅新拍摄的月坑卫星照片证明,这个敞开的洞将最终形成一个地下空洞,为未来登陆月球的宇航员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栖息地,他们可以在月球深洞内寻找到合适的居住地。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器(以下简称LRO)于2010年3月发现了马利厄斯丘陵坑洞。科学家怀疑这个漆黑的圆环是熔岩管上的天窗。熔岩管是月表下方的一条地道,由流动的岩浆形成。LRO以一定角度拍摄了这幅照片,科学家得以观察到阳光照射到伸出月坑“咽喉”处的地道底部。
 
5.火星沙丘
 
火星沙丘(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Arizona/Caltech/NASA)
 
火星沙丘(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Arizona/Caltech/NASA)
 
科学家对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两年内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后发现,火星上的沙丘拥有惊人的不稳定性。火星北极冰帽边缘周围形成一个面积相当于德克萨斯州的沙丘带。科学家一度认为这些沙丘已经冻结,很久以前因更为更烈的强风形成,当时的风力超过当地目前遭遇的风。但有关这些沙丘的3幅新照片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沙丘曾发生崩塌,波纹图案也出现显著变化。科学家认为这些变化并非由风所致,而是季节性冰帽蒸发和重新形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
 
 
 
 

美国国家工程院(NAE)2月8日公布68位新院士和9位外籍院士名单,其中包括4位华裔学者。
 
生产全球定位系统产品的Garmin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人兼总裁高民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电子和电脑工程系主任李泽元教授、休斯顿美国船舶局前副总裁及科技总裁唐纳德·刘(音译Donald Liu)以及外科机器人手臂发明人王友仑成为今年入选的4位华裔院士。
 
高民环(Min H. Kao)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电子工程系,在田纳西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创办自己的公司之前,他曾经领导研制出世界第一个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器。1989年高民环与同事共同创办Garmin有限公司,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全球定位系统产品生产商。
 
李泽元(Fred C. Lee)在台湾成功大学获得电机学士学位,在美国杜克大学获得电机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电子电力学会主席,也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杰出教授。他在高频率功率转换和分布式电源系统等领域有杰出成就。
 
已经退休的唐纳德·刘(Donald Liu)是休斯顿美国船舶局的前副总裁和科技总裁,他在船舶结构设计和安全方面有特殊贡献。
 
王友仑(Yulun Wang)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获得电子工程博士,1989年研制出用于医学外科手术的声控机器人手臂,2002年创办inTouch Health,提供世界领先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和远程学设备。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荣誉,授予那些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目前院士总数达到2290人,外籍院士202人。
 
 
 
 
 

 
晶体管制造一般是用玻璃作基底材料,这有利于在多变的环境下保持稳定,从而保证用电设备所需的电流。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27日报道,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双层界面新型晶体管,性能极为稳定,还能在可控的环境中,以低于150摄氏度的条件在塑料基底上大量生产,因此可用于柔韧可弯曲的塑料电子设备。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期的《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杂志网站上。
 
由于晶体管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半导体本身,还取决于半导体和电介质栅门之间的界面,所以研究小组对一种现有半导体的电介质栅门进行了改良,将顶栅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与双分子层栅绝缘体结合在一起,改良后的晶体管在测试中表现出了极为稳定的性能和优良的导电性。
 
佐治亚理工学院有机光子学与电子学中心主管、电学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伯纳德·凯普林表示,过去的晶体管使用的是单一电介质材料,而改良后的晶体管中电介质栅是一种双层分子材料。
 
电介质栅的双分子层由一种名为CYTOP的氟化聚合物构成,再通过原子层沉积制造出高介电常数的氧化金属层。研究人员解释说,在有机半导体中,CYTOP介电常数非常低,需要提高驱动电压。而高介电常数氧化金属虽然需要电压较低,但用作界面时其很多缺点使得晶体管性能不稳定。两种物质单独使用时各有利弊,但把两种物质结合作为双分子层使用,两者的缺点就会因互补而得以克服。
 
研究人员对电池双分子层进行了多种检测,包括接通了晶体管2万次,施加持续生物压力以最高电流运行,甚至将晶体管在等离子舱内放置了5分钟,发现它的流动性都没有降低。直到他们把晶体管在丙酮里放了一个小时,其流动性才出现了少许下降,但晶体管仍在运行。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只在玻璃基底上对晶体管进行了检测,接下来他们将在可弯曲的柔韧塑料上检测晶体管的性质,并进一步实验用喷墨印刷技术来制造双分子层晶体管的能力。新晶体管可用于高级绑带、射频电子标签、塑料太阳能电池、智能卡发光器等任何需要稳定电流和柔韧表面的电子设备。
 
 
 

 
《澳大利亚人报》网站2月11日报道,花了44年,使用了高速摄像机、电子显微镜和数学模型,研究人员才最终发现跳蚤跳跃靠的是脚尖而不是膝部。
 
自1967年以来,人们就知道跳蚤如何为跳得快、跳得高而积蓄能量,但人们过去一直就跳蚤如何将这些能量转移到地面以便起跳而争论不休。
 
在《实验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上刊登的一篇长达12页的论文中,剑桥大学动物学家格雷戈里·萨顿等人称,他们拍摄了10只成年跳蚤进行的51次跳跃。他们“对跳跃轨迹、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进行了测量”。
 
对录像片段进行的分析显示,跳跃过程开始于跳蚤将一个关节卡在身体和两条后腿之间。然后它会收缩两块肌肉。这会压缩含有节肢弹性蛋白的一部分身体,从而有效引起一种生物弹力。当跳蚤释放这种弹力时,能量通过其腿部传导,它的腿部充当了杠杆,脚尖受到压迫。
 
这一动作使重为0.7毫克的跳蚤能以每秒1.9米的速度跳跃。
 
 
 
 

 
据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1月28日消息,科学家们去年确认存在的一颗气态巨行星WASP-33b,如今被认定是有史以来宇宙中最炽热的行星,其表面温度接近3200摄氏度,远高于某些恒星。该研究由英国基尔大学学者领导,报道发表于近期的《新科学家》杂志。
 
2006年,一个名为“超级广域行星搜索”(SuperWASP)的研究团队经过连续监测天空后,宣布可能搜寻到了一颗行星的迹象信号,但直到2010年该星才被后续观测证实存在,它就是气态巨行星WASP-33b,另一个编号为HD 15082,位于380光年之外的仙女座。
 
不久前,英国基尔大学亚历克西斯·史密斯领导的天文团队,利用位于加那利群岛的威廉—赫歇尔望远镜进行观测时,以先进的红外线镜头发现了WASP-33b的热辐射。科学家们发现该行星所在系统内主恒星光谱发生畸变,判断可能正是由这颗行星周期性阻挡主恒星星光导致。而由于在太阳系中木星正是一颗气态巨行星,所以人们习惯以木星作为比较,得出的观测结果表明,WASP-33b的质量约为木星的4.5倍、大小是木星的1.4倍,却不像木星一样内热外冷——该行星的表面温度几乎接近3200摄氏度,比许多红矮星还要高,也比那颗著名的“钻石行星”WASP-12b的温度高出900摄氏度。WASP-12b在2009年被发现时,曾以2250摄氏度的高温名列最炽热行星榜首。
 
科学家推断,WASP-33b如此炽热,部分原因是其运行轨道非常靠近它的主恒星,每29.5个小时就要绕主恒星运行一次;而这颗主恒星也非“泛泛之辈”——表面温度最高达7160摄氏度,远高于表面温度为5600摄氏度的太阳。但科学家仍迷惑的是,为什么有些行星可以产生强劲的风来吹散热量,而有些行星却只能呈“泾渭分明”之态,一面热得能炼钢化铁,另一面则冷如寒夜。
 
此前,有关木星或其他气态行星内部结构资料的来源很不直接,人们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到类似这样的一颗炽热行星。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宇航中心专家指出,WASP-33b将会帮助天文学家揭开许多热行星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