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下,陨石“Orgueil”中发现的纤维状结构。一位美国宇航局的专家理查德·胡佛认为,这是地外微生物的化石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下,陨石“Orgueil”中发现的纤维状结构。一位美国宇航局的专家理查德·胡佛认为,这是地外微生物的化石
这是高倍放大后观察到的纤维状结构细节,目前似乎无法判断这究竟真的是生命存在的证据,抑或只是一些矿物形态学上的巧合  
这是高倍放大后观察到的纤维状结构细节,目前似乎无法判断这究竟真的是生命存在的证据,抑或只是一些矿物形态学上的巧合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9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最近一位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宣称他在几块陨石中找到了地外生命迹象,这一消息迅速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科学家们认为这场争论可能近期都无法平息下来。 
  
    这一发现于周五(3月4日)发布于《宇宙学杂志》,并称这是“让人震惊的,开创性的研究”。但这一论文却迅速遭到批评者的嘲笑,有人甚至说它是“垃圾”。
  
    胡佛的发现
  
    天体生物学家理查德·胡佛(Richard Hoover)供职于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他借助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对几块碳质球粒陨石的切片样本进行的观察分析。
  
    根据他观察到的某种“纤维状结构”以及其他非常像微生物的特征,胡佛认为这些陨石切片中含有生物化石,并认为这非常类似蓝绿藻。并且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他还找到了陨石切片中符合生物起源的化合物。
  
    胡佛写道:“从大小、结构、形态学特征以及化学成分上进行分析,这些陨石切片中的纤维状物不同于任何一种已知矿物。”因此,他认为“这必定是陨石中包含的某种单细胞生命形式。”
  
    如果被证实,这一发现或许意味着生命在宇宙中并非仅仅局限于地球,它可能在其他星球上多次产生,甚至地球上的生命本身也可能源于太空,由陨石充当“生命之种”的运载机。
  
    “因为一旦这一发现被证实,它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家们将要做他们他们应当做的事情,那就是保持高度怀疑”,塞斯·肖斯塔克(Seth Shostak)说。他是位于加州芒特维尤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的科学家。
  
    各方反应
  
    肖斯塔克评价这份论文是“对胡佛所作工作的全面而细致的回顾”,但是他认为文中没有能够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如果你观察这些显微照片,它确实非常独特,看起来似乎是一些细菌。但是独特并不能代表证据。如果看上去相像可以得出种类相同或相似的结论,那我可以说我在天空中发现了一种巨大的动物,因为天上的云看上去真的非常像一只动物。”肖斯塔克说。
  
    他还认为,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胡佛提出的化学证据方面。因为虽然这些化合物确实可以经由生物作用产生,但是也同样可以在没有生物参与的情况下由无机化学过程产生。因此胡佛的说法不具有排他性。
  
    胡佛提出这种独特的结构很像是蓝绿藻的说法同样遭到了一些该领域科学家的质疑。
  
    如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克里斯·麦克凯(Chris McKay)评价说:“蓝绿藻生活于液态水中,并且需要进行光合作用。这表示它们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而进行这一过程的能量来自太阳光。那么这一点就意味着陨石环境必须要有液态水并有阳光照射,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有高浓度的氧气。而这样的环境似乎不符合目前学界对于陨石环境的理解。即便陨石中真的含有水,那也应当是在陨石的内部而非表面,但如果在内部的话就不会有阳光了。”
  
    麦克凯认为胡佛的研究结果有两种可能性:要么他看到的这种独特纤维状结构仅仅是一种形态学上的巧合,要么就是目前科学家们对于陨石上环境的理解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很大的出入。
  
    他对胡佛采用的研究方法总体上表达了尊重。并认为胡佛已经提出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结构确实来自陨石自身,而非落到地球之后的外来生物污染。
  
    麦克凯在一份发给美国太空网编辑的邮件中说:“理查德·胡佛是一位工作细致,颇有成就的天体生物学家,因此我有完全的理由相信他所观察到的结构是陨石自身所携带,而非来自地面污染。”
  
    对杂志的质疑
  
    在《宇宙学杂志》发布这一研究结果的论文后,一些科学家仅仅凭着对这本杂志的声誉问题,就表示他们对此深表怀疑。
  
    一位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学家迈耶斯(P.Z. Myers)在自己颇受欢迎的科学博客上写道:“这根本不是一份严肃的科学杂志,而只是一群冒牌学者在一起组成的小团体。他们痴迷于地球生命源于太空的想法。这本杂志没有发行版,而只是一个粗制滥造的小网站,看起来就像是上世纪90年代从虫洞中时空穿越而来的一样。每次发表的都是一派胡言乱语,毫无编辑审核可言。”迈耶斯还称这份论文是“垃圾”。
  
    而一位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罗斯·瑞德菲尔德(Rosie Redfield)则质疑这份杂志究竟有没有像它自己宣称的那样经过了同行评审。
  
    她在自己名为“RRResearch”的个人科学博客中写道:“这份杂志宣称他们已经将论文寄给100位该领域的专家,并将择日发布同行评议结果。但它究竟有没有在发表这一论文前进行同行评议呢?它再过几个月就要关门了,一共仅仅存在了两年时间。总的来说这份杂志的刊载水平是非常差的,看起来编辑似乎没有进行任何的把关或编辑工作。”
  
    宇航局出面
  
    随后,美国宇航局出面确认,这一论文事先并未经过同行评议。
  
    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宇航局科学任务董事会首席科学家保罗·赫兹(Paul Hertz)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宇航局不能断然对某一科学结论持支持或否定态度,除非其论文已经经过了资深专家的详细评估和考察,”他说,“这一论文最初是在2007年递交《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的。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进行的同行评议还尚未结束。
  
    其他一些看过这一论文的科学家面对采访要求不愿对此进行评价,仅仅表示这一论文不值得多加关注。
  
    而刊载这一论文的《宇宙学杂志》编辑则对这样的评价进行了反驳。在文章发表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们称这“就像是学校里妒忌的孩子们的恶作剧”。
  
    对于一些有关为什么这一论文没有在更加权威的杂志,如《科学》或《自然》上发表的质疑。《宇宙学杂志》的编辑们给出了这样的驳斥,称这两本杂志同样有着不光彩的历史。历史上这两份杂志曾多次拒绝刊登后来被证明是极其重要的论文,被拒绝的人中间后来甚至有多位科学家被授予了诺贝尔奖。
  
    他们说:“《科学》和《自然》杂志只知道挣钱。而《宇宙学杂志》是免费的,我们的事业是推动科学进步。”
  
    往事重演
  
    这一幕并不让人陌生。因为这并非第一次因为陨石中发现生命迹象的话题而导致这样的激烈争论了。
  
    1996年,有研究人员称在一块发现于南极的火星陨石ALH84001中发现了微生物化石。这一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强烈关注。这一论文被发表于《科学》杂志。其第一作者为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大卫·麦克凯(David McKay)(注意不要和上文中提及的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克里斯·麦克凯相混淆)。
  
    当时这一消息迅速占据了世界各地报纸和新闻媒体的头条位置,甚至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也亲自做了宣布。
  
    但是数年后,科学家们最终对这一结果表示质疑——不过也有一部分科学家仍然认为这一结果是可信的。
  
    “尽管这件事之后十多年间,有许多科学家小组,数十位研究人员对此课题进行了反复研究,有关ALH84001陨石中生物化石的问题今天仍然极具争议性。”行星地质学家维多利亚·汉密尔顿(Victoria Hamilton)说。她是科罗拉多波尔多的宇航局西南研究所研究员。她说:“我并不认为这次的新发现会比1996年那次更加容易去证明,或是证伪。”
  
    肖斯塔克则表示,ALH84001事件之后科学界表现的更加谨慎了。
  
    他说:“ALH84001陨石的结论同样是基于照片和化学分析结果。而我认为之所以这一领域的很多专家对结论持怀疑态度,可能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似性。”
  
    最终,这一研究结论可能就和ALH84001事件一样,无法平息对于这一话题的长期争论。
  
    肖斯塔克说:“有时候科学研究的结果常常是模棱两可的,而出于谨慎起见,每次都会说‘需要做更多的研究’。现在的情况也正是如此。我们需要更多采用其他方法,来自其他科学家的验证结果。”

 

 

 

 

地球生命来自外星?美国航空航天局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天体生物学家理查德·胡佛(Richard Hoover)博士日前宣布,已为上述猜想找到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沉睡在陨石残骸中的外星微生物。
  
    假如这一观点得到证实,那么地球生命起源说及宇宙生物学说都将被重新定义,我们现有的科学体系也将变得“摇摇欲坠”。然而,迄今为止,这一切都还只是“如果”。
  
    十年耕耘发掘外星生命
  
    在过去十年中,胡佛博士一直致力于搜寻最珍贵的“太阳系实物标本”——陨石,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南极、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等人烟罕至的地区。迄今为止,他已在陨石残骸中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微生物化石,其中一些与地球生物体颇为相似,另一些则是前所未见、闻所未闻。
  
    根据其日前发表在《宇宙学》杂志上的研究报告,在用显微镜观察极为罕见的碳质球粒陨石CI1切面时,胡佛博士不仅找到了疑似地球巨型细菌Titanospirillum Velox“始祖”的微生物化石,还发现了一种“完全陌生”的生命形式——无氮微生物。要知道,氮元素向来被公认为生物体存在的先决条件。
  
    “如果有人能够解释,为何150岁的低龄生物不含氮元素或是氮含量低到无法检测的地步,那么我将非常乐意洗耳恭听。”胡佛博士称,这些奇怪的微生物化石与他之前所见到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当他向其他科学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后者往往也是“一筹莫展”。
  
    不过,令人兴奋的是,在多数情况下,你都可以发现它们与地球生物体之间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胡佛博士表示,我们应当将目光从地球生命转移至更广阔的宇宙空间。许多科学家都不愿承认外星生命的存在。然而,最新的证据表明,在数十亿年前的天地大冲撞中,小行星在尚处于婴儿期的地球表面撒下了生命的种子。这是我们目前能够找到的“唯一合理的解释”。
  
    外星生命说惹争议
  
    “这一发现将对宇宙生命分布学说产生直接影响。”在研究报告中,胡佛博士对“外星生命说”引发的颠覆性后果几乎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事实上,这一结论极有可能在天文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掀起滔天巨浪。据《宇宙学》杂志主编鲁迪·施尔德(Rudy Schild)博士介绍,鉴于“外星生命说”极具争议性,目前杂志社已邀请100名专家及5000多名科学家参与论文审议,并提供批判性分析。
  
    克罗地亚大学的微生物学家斯蒂耶匹克·戈卢比奇(Stjepko Golubic)认为,早期化石与地球微生物的类比难以令人信服,研究所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也并非合适的工具。“我们有理由保持怀疑,但也应当对这一发现的重要性持开明态度。”
  
    相比之下,SETI研究所资深天文学家肖斯·塔克塞特博士的看法更具代表性。塔克塞特博士指出,一旦“外星生命说”得到证实,它将对天文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产生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在地球形成初期,来自彗星的生命体正好降落在地球上,这意味着地球生命的历史与太阳系一样古老。”不过,在得到另一个独立实验室的确认之前,我们还无法辨明这些“外星生命标识”的真伪。

 

 

 

 

北京时间3月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北极光、太阳海啸、向日葵星系、猎户座分子云团以及“发现”号对接空间站的精彩图片等榜上有名。
 
1.“发现”号对接空间站
 
 
 
“发现”号对接空间站(图片来源:NASA)
 
2月26日,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拍摄了这幅照片。“发现”号航天飞机正与空间站进行对接。在“发现”号逐渐靠近空间站过程中,俄罗斯的“进步”号飞船似乎在瞄准这艘航天飞机。26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14分,“发现”号与空间战完成对接。“发现”号宇航员将在空间站逗留11天,运送补给并帮助安装新太空舱。
 
2.平衡之美
 
 
 
平衡之美(图片来源:SSI/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表面坑坑洼洼的土卫五“利亚”悬在纤细的土卫四“狄俄涅”上方,呈现出一种平衡之美。拍摄时,星环与“卡西尼”号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比土卫四更近。自2004年以来,“卡西尼”号便对土星系统进行观测,研究这颗巨大的行星、星环及其卫星。这艘长寿飞船已经第二次延长观测任务,观测任务将一直持续到2017年9月。
 
3.太阳海啸
 
 
 
太阳海啸(图片来源:SDO/NASA)
 
2月24日出现的巨大太阳耀斑,向外喷射的等离子体形成旋涡,好似在太阳表面跳舞,整个过程持续了90分钟。在远紫外条件下,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了太阳耀斑的高清晰照片,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壮观的太阳耀斑细节。这颗卫星每24分钟拍摄一幅新照片,包括文中刊登的这幅照片。所有这些照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段有关此次太阳喷发的视频。
 
4.北极光
 
 
 
北极光(图片来源:James Spann, NASA)
 
在阿拉斯加珀克·弗拉特岛出席极光大会时,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斯帕恩目睹了地磁暴的发生以及由此形成的美丽北极光。这幅照片拍摄于3月1日,展示了斯帕恩当时看到的北极光。随着地磁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北爱尔兰、拉脱维亚、挪威和瑞典地区均出现绚丽的北极光。
 
5.飞机机翼剪影
 
 
 
飞机机翼剪影(图片来源:Howard Eskildsen)
 
2月27日,美国佛罗里达奥卡拉,一架飞机在摄影师拍摄太阳照片中无意间闯入镜头,形成这种堪称完美的巧合。飞机机翼剪影在布满太阳黑子的太阳表面上空穿过。太阳黑子周围颜色较浅的区域被称之为“谱斑”。这一区域拥有更高的温度和密度,由太阳深处的磁活动形成。太阳盘之所以呈紫色是因为摄影师霍华德·伊斯金德森使用Ca-K滤光器拍摄了这幅照片,只有特定波长的光线才能被相机捕获。Ca-K滤光器能够帮助摄影师捕捉到微小的太阳表面细节,例如谱斑,常见的白光则在这种滤光器的过滤下失去踪影。
 
 
 

2011年3月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永别国际空间站。这张3月7日拍摄的视频截图显示的是脱离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3月7日脱离国际空间站,开始退役前的最后一次返航。
 

2011年3月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永别国际空间站。这张3月7日拍摄的视频截图显示的是脱离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
 

2011年3月7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永别国际空间站。这张3月7日拍摄的视频截图显示的是脱离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4日消息,科学家研究发现,目前地球上诸多生物种群数量出现了下降趋势,并且这种下降速度几乎达到了过去5.4亿年间发生过的5次大灭绝事件的程度。 
  
    在这项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参照过去5.4亿年间的生物灭绝情况,对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动物和其他生物物种所面临的潜在灭绝风险进行了评估。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将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
  
    “如果你仅仅观察那些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的哺乳动物——即在其繁衍三代以内,其灭绝的可能性高达50%的物种。如果我们将这部分物种视作即将灭绝,最快将在1000年左右的时间内从地球上消失。那么我们将非常明显的发现目前的物种濒危程度是非常不正常的,这也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灭绝时期。”安东尼•巴诺斯基(Anthony Barnosky)教授说。
  
    他又补充说:“如果那些目前生存受到威胁的物种,那些被官方认定为处于濒危状态或非常脆弱的物种真的全部灭绝了,并且这种灭绝趋势持续,那么在3~22个世纪的时间内,就将发生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然而,巴诺斯基教授同时表示仍然有机会去拯救这些濒临险境的物种,从而扭转这种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应对一系列的挑战,这其中包括生物的栖息地破坏、生物入侵、疾病,以及全球变暖等等。
  
    “到目前为止,就我们所观察的所有这些物种之中仅有大约百分之一到二的物种实际灭绝了。因此看起来我们还没有在生物大灭绝的道路上走得太远。我们还有机会拯救很多生命。”
  
    生物学家们估计,在过去的500年内,在全部5570种哺乳动物中,已经至少有80种已经灭绝。
  
    不过,根据该小组的研究结果,哺乳动物的平均灭绝速度应当小于每百万年两种,很显然目前的灭绝速度是远远超过这一速度的。
  
    对此,巴诺斯基教授表示:“看起来,目前的哺乳动物灭绝速度很像是大灭绝事件,即使是给所谓大灭绝事件给出较高的定义门槛之后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