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定成:走出来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点课程启航

  • 吴权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11-03-02
  • 1785
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授课
    【新闻网讯 记者吴权】3月1日下午,中关村园区教学楼S202教室吸引了不少师生的目光。酝酿已久的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点课程在这里正式开课。作为导言部分呈现的第一堂课,由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以《走出来的中国道路》为题,为来自管理学院和物理学院的两个试点班约80余名同学进行集中讲授,然后同学们分班研讨。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尚智丛、物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卫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学成、学生处处长牛晓莉等老师一同参加听课和研讨。

  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点课程,是中科院研究生院按照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和研究生实际,调整改进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积极尝试。1月28日,研究生院党委会专题讨论了试点课程方案,并决定从本学期开展试点工作。试点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分专题研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试点着眼于贴近学生思想政治实际和学习实际,将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成长结合起来、与学生党建结合起来,在专题教学和问题研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启发他们立足现实,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作为试点课程第一讲,任定成教授结合丰富有趣的历史线索和史实案例,结合自己对中国现代社会制度选择的深入思考,生动阐述了中国探索新道路的艰辛历程。他首先分析并指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特别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背景之下,中国通过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对四条不同道路的探索,分别呈现传统改朝换代、师夷之技、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共和理想等不同方式,这些道路的探索都有一定进步意义,又都存在弊端和局限性,实践证明在当时的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他强调,以上种种道路的探索,对中国后来新道路的选择和开辟提供了经验教训。伴随“五四”这场划时代的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走上社会舞台,《新青年》、《科学》等杂志影响深远,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的观念让人耳目一新,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进化论、科学救国、教育救国、苏俄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思潮此起彼伏。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在各种探索和选择中,中国最终选择了苏俄式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马列主义,并在后来的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中国国情紧密结合,不断探索、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关注一些有关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包括美国费正清提出的西方刺激、中国反应(冲击—回应)理论,美国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提出的“中国中心观”,奥地利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提出的历史进程无法预测思想等,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现代社会道路探索、选择的认识和理解。

  据悉,该试点课程分为5个专题进行:导言部分——中国现代社会制度的选择:《走出来的中国道路》;毛泽东思想部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邓小平理论部分——《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三个代表”思想与科学发展观部分——《历史抉择》;总结部分——站在新的起点:《挑战、机遇、使命和责任》。分别请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人文学院尚智丛教授、孟建伟教授等几位老师担当集中授课任务。共36学时,2个学分,由教师集中授课和学生分班讨论两部分组成。从数学学院、资环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和物理学院中各选40余名学生组成6个试点班级,每个班都由相应的党总支书记、辅导员、责任教师及助教等共同参与组织管理。课程的考核以责任教师、助教和辅导员评定为基础,加上参与讨论的学生互评、小测验等方式,最终确定综合成绩;成绩分为优秀、通过和不通过三级,优秀率为1/3,对无故缺席、屡教不改或言行严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学生,评价为考核不通过的,可按学校有关规定重修;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在试点班级中的表现非常重要,将作为优秀党支部和优秀党员评定的标准之一;各班结合本班实际自行订立成绩评定细则。
责任编辑:吴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