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王琰:在林岛与诺奖大师面对面

  • 袁建胜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8-12-02
  • 4310
虽然发表了5篇SCI论文,获过中科院研究生院BHPB(必和必拓)奖、物理所所长优秀奖,但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磁学方向博士生王琰更看重的是自己参加诺贝尔奖得主林岛大会的经历以及申请研究生院BHPB奖学金的锤炼过程。
 
沉静的年轻人
 
2007年的初秋,北京香山饭店,一个小型会议室,十几个年轻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正在激烈地讨论,在一片嘈杂声中,只有一个瘦削的年轻人不发一语坐在角落里,正安静地思考着什么。
 
这是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BHPB(必和必拓)奖学金得主举办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公司之一,它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设立了必和必拓奖学金,用于奖励中科院优秀的研究生。每年中科院研究生院和必和必拓公司召集这些奖学金得主参加集体学术活动,其中一个环节就是组织者提出一个难题,研究生们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什么才是最优秀的解决方案?这十几个年轻人各有想法,却一个个地被否定,最终,那位少言寡语的研究生提出的方案得到了组织者的肯定。
 
而他,却不是这项奖学金的得主。
 
“去年我觉得自己工作做得还好,有了初步的成果,就申请了这项奖学金,最终却没有成功。”王琰笑着说:“这给我不小的打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但研究生院的李莉老师一直鼓励我,并提议奖学金评委会给了我那次参加香山研讨会的机会。”
 
是觉得自己参加这样的活动身份有些尴尬所以情绪不高吗?“或许有吧,但我一直是这样的性格,从小如此。”王琰说。
 
这位来自湖北黄石的学生,从小性格沉静、敏于思考,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就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有过不俗的成绩,初中更是获得湖北省数学奥赛满分、物理奥赛一等奖。
 
初中毕业后,王琰带着这样的成绩,参加了1998年教育部理科试验班的选拔,在全国四五百位高手云集的考场,他最终成为百位成功进入该试验班学习的学生之一。
 
在清华附中的理科试验班是清华大学与清华附中联合培养的项目,仅读过两年高中的王琰免试进入其中的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学习。“在基础科学班,我们前两年学习基础数学和物理理论,后两年经过双向选择到各个系里跟着老师在实际研究课题中学习,我去了清华的材料系,师从韦丹教授学习磁性物理。”王琰说。
 
这两年的学习坚定了王琰日后走科研道路的想法,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韩秀峰与王琰的指导老师韦丹在科研上有所合作,而物理所国内领先的优秀科研条件更是吸引着王琰。
 
“快毕业时,我找到韩秀峰老师,提出自己想来物理所继续学习的想法。”王琰说:“当时韩老师跟我聊了很多,他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当时就给了我不少指导,这更增强了我的信心。”
 
首篇论文发表在顶尖期刊
 
2004年的秋天,王琰如愿进入中科院物理所硕博连读,在第一年集中的基础课学习结束后,他正式进入韩秀峰课题组对自旋电子学材料进行理论研究工作。“一方面是韩老师想加强一下课题组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他觉得我比较仔细稳重的性格也适合做理论和计算工作。现在回想起来,韩老师给我的这个方向是非常正确的,相当有远见。”王琰笑着说。
 
有了清华两年时间对科研过程、方法的学习,再加上研究生院一年来的基础知识储备,王琰很快决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着手开始工作,但半年以后,一个小小的意外发生了。
 
“其实也不算意外了,科研工作就是如此,刚开始为自己的想法激动,最后的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王琰说。他觉得初次成果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就放弃了投稿。
 
“但半年多的尝试工作并不是毫无意义,没有这次的经验,后面的工作肯定不会这么顺利。”及时改变研究课题的王琰很快将自己的论文投给了世界物理学研究领域的顶尖杂志《物理评论快报》,并很快被发表。从到物理所正式从事研究工作到第一篇论文发表,王琰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爱好很多 没有特长
 
物理所不大的院里,就是王琰每天活动的主要范围,工作、吃饭、睡觉,生活非常简单。“我爱好很多,没有特长。”王琰说。
 
“但我很喜欢参加锻炼,希望自己的身体好一点。”在这方面,导师是王琰的榜样,有时自己很晚才离开实验室,但韩老师房间里的灯光依旧亮着。“他工作繁忙,熬夜也很多,但身体一直都很好。”王琰说。
 
在物理所M02课题组里,每到星期六的中午,只要天气不错,就有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年轻人自发组织去爬香山。如果韩秀峰没有外出,他也会兴冲冲地跟着学生们一起挤公交车去爬香山。
 
“这是课题组形成的习惯,周六上午开碰头会,中午吃完饭就出发去爬香山。”王琰说。每次爬山,大家一路上都是谈天说地,生活趣事、科研困惑、工作进展都是话题。“一起爬山的气氛最好,让大家的感情一下子交流融合到一起了。”王琰说。
 
爬山是组里青年学生最喜欢的户外活动,王琰还有很多自选项目,他报名参加了研究生院的跆拳道培训班,平时有时间也去游游泳、打打网球或羽毛球。“喜欢的活动很杂,却没有一项擅长。”王琰笑着说,或许这位“杂学大家”的训练水平也不算低,虽然身材略显瘦削却看起来神采奕奕。
 
诺奖得主大会上的“八卦”问题
 
“物理所的‘所长奖’有2次,研究生院BHPB奖今年终于拿到了,还有宝洁优秀博士生奖也有2次吧……”在记者的追问下,王琰颇有些“困难”地统计自己在学期间获过的各种奖,但一提到自己今年参加诺贝尔奖林岛大会的经历,王琰一下子兴奋起来。
 
自1951年以来,每年夏天都有很多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德国博登湖畔林岛小城,参加林岛大会,会议期间也会邀请各国的优秀博士生和年轻学者参加,与大师们面对面地交流。
 
“平时在所里也有机会听到诺奖得主的讲座,但那都是几百人的报告厅且座无虚席,现在你面前有24位诺奖得主,一起讨论、一起吃饭,甚至清晨起来散步都可以遇到不少大师。”王琰觉得,能参加林岛大会,是他作为学生所能得到的最大奖赏和鼓励。
 
在林岛,王琰不仅请教过诺奖得主在科研中的困惑,也对大师的“八卦”故事颇感兴趣。在王琰看来,这些大师在获奖之前都已经是自己领域的顶尖学者,诺奖只是锦上添花的一次肯定,应该不会太看重,但一位诺奖得主告诉他,自己从来没想到自己能获诺奖,当接到通知时他都不敢相信。
 
“他还以为是同事的恶作剧呢!”王琰笑着说:“当时评奖委员会已经事先想到了这个问题,约了几位同领域的学者打电话给他祝贺,这时他才真正相信自己得了诺贝尔奖。”
 
明年就要毕业的王琰正在寻找着国外研究机构的博士后工作,这一次左右他选择的,还是哪里具备优秀的科研条件。以后如果有合适机会他仍然希望回国继续工作,但自己的工作性质是不会变的。“科学和技术研究,自己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会一直做这方面的工作,恐怕没有变化了。”王琰说。
 
谈到自己是否有获诺贝尔奖的“野心”时,王琰说:“这些是不能想的,科研工作应该建立在自己真正对科学和技术有着探索的好奇心上,而不是具体为了职称、获奖、荣誉这些世俗化的目的,自己的工作有了出色的成果,自然会得到肯定,但过于追求这些,恐怕会适得其反。”
 
 (来源:《科学时报》2008-12-2 B1 大学周刊,作者:袁建胜)
 
 
责任编辑:袁建胜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