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大气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青年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9月2日至5日在北京蟹岛度假村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对地观测和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台湾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等1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12位专家、青年学者、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中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程新金副所长、黄荣辉院士、海洋研究所穆穆院士、中国文化大学刘广英院长、曾鸿阳主任、中国科学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领导安建基先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保华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郭品文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傅刚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日宇研究员、研究生部王英辉主任、孙鹏宇副主任、刘洪韬老师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研究生部主任王英辉主持。会议秉持了“创新、交流、修学、敦谊”的宗旨,两岸学者通过此次平台围绕“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学术交流。

开幕式上,程新金副所长代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会军所长致辞,并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荣辉院士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刘广英教授两位大气科学资深专家为海峡两岸大气科学青年学术交流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作为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学术交流的发起人,黄荣辉院士和刘广英教授共同回顾了十六年以来两岸大气科学学术交流的发展历程,并对与会的青年学者和学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日程里,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生给大家带来了43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展示了他们各自的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对他们的报告进行了逐一点评,对青年人勇于创新的精神给予了肯定,针对每个报告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并评出了“最佳学术报告”、“最佳表达”和“最佳演示”三个奖项。会议期间,台湾代表团大学部学生还访问了北京大学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听取大气探测研究和仪器研制方面的课程,并参观了相关实验室。

会议的闭幕式上,与会专家向获得 “最佳学术报告”、“最佳表达”和“最佳演示”奖项的报告人颁发了奖状,并与青年学者、研究生交流了参加这次会议的感受。程新金副所长代表所领导向所有专家对会议全程的支持表示感谢。刘广英教授鼓励大家要多读国外相关文献,使自己始终站在国际科学前沿。

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增进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学者和青年学生之间的感情,必将推动两岸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迈向更高的台阶。

 

 

9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召开“庆祝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暨优秀研究生导师表彰会”,对兰州分院系统涌现出的优秀研究生导师进行了表彰。兰州分院院长王涛、党组书记谢铭和副院长杨生荣出席会议,与来自各培养单位的优秀导师、负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所领导和研究生部负责人共30余人共话教育,畅叙心声,欢度教师节。

会上,谢铭宣读了表彰决定,王涛为苏弘等16位研究生导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王涛在会上作了讲话。他指出,“科教结合协同创新育人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贯彻、“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历史使命的神圣召唤及白春礼院长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学典礼上提出的“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和“科教融合,共有、共治、共享,共发展”的教育发展架构,形成了我院研究生教育新的政策环境和大背景,对我们各研究所和教育基地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赋予新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如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怎样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我们深深思考和努力践行。

王涛对各位导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科研与教学并重。努力让科研与教学融为一体,用科研信念感召学生,用科研生活感染学生,用科研人格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美好科研人生。二是“导学”与“导心”并重。既要教会学生做学问,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备的社会之才。三是引导与放手并重。做好方向性、基础性引导,给学生足够自由度,拓宽其创新空间,点燃其自觉动力,让学生的科研生活自主、有趣、高效。

来自寒旱所的何元庆研究员代表全体获奖优秀导师发言。他深情回顾10多年来与学生共度的美好时光和科研经历,并从“协调好兴趣、特长与责任、使命的关系”、“适当选择研究主题”、“基本技能的培育与经验的积累”、“培育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等方面谈了教育体会与感悟。

表彰会由兰州分院副院长杨生荣主持。

 

 

   910日下午,中科院院长、国科大校长白春礼在中关村校区会见丹麦科学创新和高等教育部常务副部长Uffe Toudal Pedersen。国科大校务委员会主席邓勇、副校长王艳芬参加了会谈。

    互致简单的问候后,白院长和Uffe Toudal Pedersen副部长均对目前中丹中心项目的进展表达了肯定和赞赏,并就中丹中心大楼的建设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表示愿意求同存异,互信互谅,克服一切困难,加快中丹中心大楼建设进程,进一步深入推进中丹中心项目。

   此前,中关村校区刚刚举行了国科大中丹学院的开幕式。开幕式上,白院长致欢迎辞,丹麦首相Helle Thorning-Schmidt面对300余名中丹学院学生、教师及其他中外来宾发表正式演讲。

 

9月10日下午,丹麦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女士访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出席首次中丹学院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中国科学院院长、国科大校长白春礼会见施密特首相一行,并向300余位中丹学院师生及国内外来宾发表致辞。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科大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邓勇等出席典礼。国科大常务副校长吴岳良主持典礼。

托宁-施密特很高兴能够参加中丹学院的首届开学典礼,并对中丹学院的新生表示由衷的祝贺。她谈到,她每次来到中国都能看到新建筑和新发展。中丹两国近些年合作发展令人鼓舞,中丹学院的成立就是中丹双方合作的标志。为解决中丹双方共同面临的挑战,中丹学院先期设置了生命科学、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可再生能源、水与环境和社会科学五个领域。她谈到,中国与丹麦一直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中丹双方在全球变暖、水资源管理、能源消耗等方面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具有深入合作的潜力。中丹学院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双方在中丹学院学习可以互相了解、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希望中丹学院学生努力学习,最终解决两国所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白春礼向托宁-施密特一行表示欢迎,并向长期以来为中丹学院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谈到,中科院和国科大一直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机会。国科大将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化,继续创造国际学习环境。他很高兴见证中丹中心和中丹学院快速健康成长,看到来自不同国家、文化的年轻人在这里共同进步、互相学习。他指出,在中丹学院,学生只要积极主动、目标明确、善于捕捉机会和管理时间,就能最大利用这里的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将获得的不仅是国际认可的学位,还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希望中丹学院不断发展,成为中丹双方知识和人才的交流中心,成为在研究生教育、科研和创新国际舞台上的佼佼者。

据了解,中丹学院博采中丹两国科教优势资源,授课教师双方各占50%,通过实施中丹双导师制、英语授课以及中外学生同班上课等举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科技和管理人才。中丹学院的毕业生将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丹麦合作大学的双学位。

今年,中丹学院在生命科学、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可再生能源、水与环境和社会科学五个领域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140名。其中,中方硕士生56名,丹方硕士生49名,中方博士生10名,丹麦博士生25名。

 

【新闻链接】

2010年4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丹麦科技创新部、丹麦八所公立高校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共建“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科教中心)”协议。2011年9月,中丹学院成立,承担中丹科教中心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职能。

 

9月6日,“2012年教育研究会理事会会议”在国科大玉泉路园区召开,会议审核了2012年教育研究会各牵头分会确立的五项重点研究课题,研讨了2012年教育研究会近期工作。教育研究会会长邓勇、副会长汪寿阳、李锦涛、崔平、王颖及理事共18人出席会议,会议由王颖副会长主持。

邓勇会长就更名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育培养管理体制及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要求大家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办学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准确把握国家高等教育的走势,确实找到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今后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

随后,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五个重点课题负责人单位分别就“直博生招生与培养的问题及对策”、“专业学位及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研究”、“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研究”及“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及建设研究”课题进行了汇报,介绍了课题总体战略研究中已经形成的基本思路和观点,总结了各自领域课题研究工作的现状和困惑,提出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与会理事认真听取发言汇报,积极提问,从多个角度给予了五个重点课题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做出了有益的补充与完善,也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拓展了思路。

最后,王颖副会长就国科大近期工作向理事们做了汇报。她从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展、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她强调,我校作为工程博士首批试点单位开展“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的培养,培养目标定位清晰明确,就是要培养企业界的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是与企业联合培养,需重视企业导师建设,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质量保证体系。她指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就是要在高水平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应该说科学院在这方面非常有优势,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由人品好、学识高的导师营造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制定有针对性地培养方案,促进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传播与交流。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已正式启动,它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经会议投票表决,审议通过2012年教育研究会各牵头分会确立的五项重点研究课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研究课题的设立旨在提高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支持各教育研究分会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