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第二届“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再生能源领域专题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办。来自国科大、中科大、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等近40名中外学者教授参加了本届研讨会。中丹中心再生能源领域中方协调人张洪勋教授主持研讨会。

国科大校长助理、中丹中心中方主任朱相彬教授向大会致欢迎辞。在致辞中向来宾介绍了中丹中心和中丹学院的招生政策、师生规模和整体运行情况。中丹中心丹方主任Hans Gregersen教授做补充介绍发言。

研讨会涉及风能、太阳能、热化学能、生物能等专业研究方向。与会学者通过分组发言和集体讨论的形式,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资源优势。为了寻求未来更多的合作契合点,专家们还介绍了各自业已建立及计划开展的合作交流项目。会议的另一个重点是探讨如何以中丹中心和中丹学院为研究生教育平台,更好地开展联合培养硕士、博士项目。学者们围绕中丹学院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遴选、经费来源等议题进行了积极而深入地探讨,就诸多细节问题达成共识,为具体目标的达成设计了可行性方案。

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增强了中、丹双方专家和学者的沟通和了解,细化了涉及双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科研人员学术交流和共同发表论文等诸多具体计划的实施办法。与会专家们表示,将继续保持并不断促进双方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怀柔,一个我们从入学之初就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一个我们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词汇,一个我们每个人都颇为向往的地方,一个我们……对于怀柔我们有着太为复杂的情感,是心向往之,更是心最忧之。对于这个我们将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我们对其的关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今天我很有幸能够跟随记者团一起去怀柔参观我们的新校区——雁西湖校区,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行程我们便来到了传说中的新校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牌子,此时,这个普通的牌子对于当今的“国科大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怀念,是不舍,但更多的是亲切。走进大门便是一片高大的建筑群,虽然各种姿态的大楼都还在各自忙着完成对自己最后的装扮,虽然自身的妆容还未完全画好,但我们早已被他们所深深吸引。面朝巍巍群山的学生公寓,集图书馆、博物馆等为一身的图书档案管理中心,设计独特的学生餐厅……可以说,我们曾经幻想过的生活,在这个新校区将一一得以实现,这就是我们的新校区。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学生利益出发,学校的各种设计都包含了我们学生的想法,就连楼房的外层装饰颜色都是依据我们学生自己的偏爱设计完成的,这样的校区将真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校区。我们对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不禁充满了憧憬,因为曾经的日日期待,因为现在的身临其境。

这是一个群山环绕的校园,随时都可见到连绵高山;这是一个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随时可以享受一种静谧的人生;这是一个花园式的校园,随时都可见到鲜花碧草;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校园,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雁西湖新校区。我坚信: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必定会拥有一种别样的研究生生活。

2012年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党校副校长苗建明一行到中国林业科学院就共建“科学院创新培训联盟”开展调研,并与中国林业科学院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中国林科院副院长陈幸良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霍国庆院长、颜雪红副院长,中国林业科学院人事教育处于辉处长和黄冰副处长、研究生部杨茂瑞主任等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会上,陈幸良首先代表林科院向苗建明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之后,双方领导分别介绍了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概况,接着由双方分别主管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的于辉处长、霍国庆院长就相关方面分别做了补充说明。

苗建明指出,为充分发挥培训教育在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持续提高国立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引领发展能力,加强各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培训的整体水平,特倡议共建由国立科研院所组建“科学院创新培训联盟”。此次林科院之行,在调研的基础上,诚恳邀请中国林科院作为发起单位一起参与“联盟”工作。陈幸良表示非常支持“联盟”的建立,面向联盟内可以资源共享,面向社会可共同扩大影响。他表示一定会积极参与联盟初期成立的相关事宜,共同探索良好的合作机制、经费的申请及筹集等方面的工作,使“联盟”不流于形式,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发挥职能的“科学院创新培训联盟”。

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科学院创新培训联盟”的首要发起者,重点致力于国立科研院所的交流与联合,已先后走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等两家兄弟单位,并获得了他们对于“科学院创新培训联盟”倡议的拥护和支持。接下来对于“联盟”的建立,我们还将继续走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国立科研院所,未来还将保持进一步拓展的态势。“联盟”的成立,将是我国科研、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0月11日,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郑大昭教授,携该校航运研究中心主任伦婉霞博士、纺织及制衣学系助理教授黄咏恩博士前来管理学院进行访问。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汪寿阳教授、副院长赵红教授接待了来访客人。双方就学术交流、学生互访、双学位项目等未来拟开展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了深度合作的共识。

香港理工大学(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的前身是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成立于1937年。后来历经变革,于1994年11月25日,更名为现在的香港理工大学。根据2009年9月的《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的研究结果,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金融及经济方面的研究名列全球第42位。

郑大昭(Professor T.C. Edwin Cheng),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科学博士,国际知名的运营管理领域专家。他主要从事生产与运营管理、排队论、可靠性与设备维修管理、排程理论和随机过程等方面的研究。他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并曾担任过30余个国际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客座主编及编委等职务。

【新闻网讯 记者黎娟】10月14日,秋高气爽,国科大记者团一行迎着飒飒秋风,沐浴着杲杲秋阳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园进行参观、采访。

林语堂说过:“一个学校的好坏,取决于图书馆。”因此,雁栖湖校园图书馆的规划、建设情况成为此次记者团重点采访的目标之一。
在参观中,我们看到雁栖湖校园图书馆仍在建设中,但雏形已依稀可见。国科大基建处处长、新园区项目负责人孙建立则详细地为记者团同学讲述了新校区图书馆的规划情况:雁栖湖校园由东西两区构成,位于西区的中心建筑——图书情报中心处于校区的中心轴线上,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该图书情报中心以中国传统四合院为设计理念,将学校的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档案馆四馆合一,但以图书馆为主。如此精心、周到的设计规划,主要是方便同学们集中查阅、使用各类资源。在图书馆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切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与保障。新校区图书馆将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图书馆单体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共5层(包括地下室)。其中,第三层为图书阅览室,可以容纳七八百人。第二层也是阅览室,但含期刊阅览。其他层则设置有机房、办公室、讨论室、查询台等,为同学们提供一些辅助功能。建成后,图书馆将成为新校区内的综合核心区。第二,图书馆建筑材料的使用都是健康环保型的,例如,使用无气味、无污染的环保油漆。第三,图书馆将实现电子期刊、资料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共享,为新校区的同学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资源。第四,雁栖湖校园已经在建设WIFI网络,届时图书馆也将成为WIFI网络的覆盖区域,将为同学们在图书馆实现无线上网查询资料提供极大的方便。第五,新校区图书馆依山傍水,环境舒适,资源种类丰富,将是同学们自习、看书的好地方。
听了孙建立老师的讲解,同学们都对新校区图书馆充满了期待,所幸,今年年前图书馆就将完成施工任务,随着2013年9月同学们入住雁栖湖校园图书馆也将正式投入使用。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图书馆就是搭建阶梯的砖石,相信雁栖湖校园图书馆的建成与使用将为国科大学子们不断取得学习进步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