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至28日,国科大2015留学生前沿与交叉科学首期春季学校在南京成功举办。首期春季学校由国科大主办,南京土壤所和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承办,来自12个国家、中科院17个研究所的30名留学生欢聚古都金陵,共同体验了春季学校历时五天精彩纷呈的学习生活。活动旨在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促进科教融合。

4月24日上午,活动开幕仪式在南京土壤所惠联大楼第一报告厅举行。土壤所副所长蒋新研究员、土壤所原所长曹志洪研究员、土壤所研究生部刘勤部长、土壤所研究生部李慧林、贺发云、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生部主任卞怡、研究生部顾维玮、春季学校授课教授代表刘正文研究员、国科大合作处处长谢勇以及国际学院、中丹学院的相关教师和全体学员们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国科大国际学院(筹)陈锋博士主持。

蒋新首先代表研究所对国科大留学生春季学校进入研究所表示欢迎,向入选的30名留学生学员表示祝贺。他表示春季学校走进研究所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研究所的科教资源,还能给增进研究所的国际化氛围,为未来国际化合作提供基础,研究所将大力支持春季学校在所里的开展。同时,他希望让同学们在最短时间内全方位地了解土壤所和湖泊所,要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亲身感受和体验两个所在生态、环境和农业科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预祝此次留学生春季学校成功举办。谢勇代表国科大感谢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希望大家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对科研的兴趣,将来能够在各自领域做出出色的成绩。并鼓励留学生们不负光荣使命,早日成为各自国家的科研栋梁。刘正文教授在发言中表示,留学生是科研人员之间、科研单位之间乃至国家之间合作的桥梁,希望留学生珍惜此次难得的机会,为科研合作以及未来更广泛的合作搭建起桥梁。最后,来自卢旺达的LAMEK NAHAYO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他表示自己不远万里从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新疆与生态地理研究所赶来参加春季学校,就是看中了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无限期待。

本次春季学校积极响应中科院科教融合战略,同时配合国家对环境和农业的战略规划,以“生态、环境和农业” 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丹麦技术大学环境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和江苏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十一位科学家为学员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领域专题报告,并辅以实验室交流、课堂讨论等课程形式,旨在从研究议题、方法论以及野外调查等方面培训青年学子对此新兴交叉科学领域的认识,促进留学生们在此主题上的理解。组织方还安排学员参观了南京土壤所土壤标本馆和南京地湖所所史展览馆,全面感受了相关研究所浓郁的科研氛围,体会到“格物明德,博学笃志”的精神内涵。

4月28日下午,春季学校结业仪式在南京地湖所举行,地湖所副所长段学军在讲话中对春季学校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他希望留学生们回国宣传地湖所,欢迎大家继续来南京深造,随后,地湖所副所长段学军、土壤所研究生部部长刘勤、地湖所研究生部主任卞怡给各位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标志着为期5天的春季学校圆满落下帷幕。

此次国科大留学生前沿与交叉科学春季学校在南京的圆满举行,是国科大国际学院(筹)继2014年首次成功在北京举办前沿与交叉科学暑期学校之后,第一次与研究所深入合作开展主题活动,为国际学院与研究所之间形成定期交流的联系机制,促进科教融合,推动合作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更为共同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及国科大和研究所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多信息:http://ic-en.ucas.ac.cn/

4月22日下午,国科大副校长吴岳良院士、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教授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会见了丹麦工业基金会、高等教育科学部、气候能源建筑部等8位来宾,并一同参观中丹中心大楼建设工地。

吴岳良、王艳芬代表国科大向丹麦工业基金会执行总裁Mads Lebech、丹麦高等教育科学部高等教育局局长Nils Agerhus、丹麦气候能源建筑部房屋财产局局长Gyrithe Saltorp等来宾表示欢迎,并分别就中丹中心大楼建设和中丹项目发展等情况向来宾做了介绍。

双方互相肯定了过去几年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确立了未来共同的合作目标和方向。同时,希望中丹中心大楼发挥纽带作用,为中丹项目科教和企业搭建合作平台。

4月23日,中丹双方在玉泉路校区召开第八次中丹中心大楼指导小组会议,就大楼建设问题进行了详细会谈,并达成多项一致意见。双方表示,要克服困难,积极沟通,努力建造出具有标志性的中丹中心大楼。

国科大国际合作处处长谢勇、中丹学院执行院长胡正义、基建处处长王贤江以及承担大楼建设的中铁建设集团代表等参加了活动。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7.9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8.1级)强烈地震。受强震影响,尼泊尔,毗邻尼泊尔的中国西藏日喀则市吉隆、聂拉木、定日三县受灾严重,已经导致20人死亡,2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作为最先抵达尼泊尔震区的外国救援力量之一,中国国际救援队此次携带GIS震害调查系统等先进救援技术装备第一时间深入震区,为尼泊尔震区灾害评定、现场救援组织等提供更加科学的辅助决策依据。

GIS震害调查系统是由超图软件提供的、基于移动端的专业震害信息采集与核灾软件。通过智能移动手持终端,该系统可帮忙现场救援人员迅速开展村镇房屋破损、城市房屋破损、桥梁破损、次生灾害、生命线、灾害损失等调查,对不同承灾体目标的损毁情况进行信息采集,便于开展地震烈度评定、及时了解地震区域分布。

在协助国家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参与尼泊尔地震救援的同时,超图软件也为国内西藏震区救援工作提供了针对性的GIS技术服务。震灾发生当天,超图软件即协助国家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制作了“2015年4月15日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5.9级地震灾区人口分布图”,为当地分析灾区分布、组织救灾物资分配等提供了直观可靠的决策数据支撑。

GIS在抗震救援、防灾减灾等民生应用方面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以国家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开发研制的地震现场救援信息服务系统——基于SuperMap GIS的地震现场救援信息服务系统为例,该系统可构建地震救援现场与后方之间的实时数据通信通道,实现基于移动智能终端间的信息和位置共享,及时传送地震现场的最新动态和救援进展信息,完成地震灾情的评估分析与统计,从而使现场人员能够方便地对现场救援行动过程进行指挥和管理,为实施有效救援提供有力支持。 

该系统主要采用卫星通讯、北斗定位与短报文、移动GIS、人工智能与知识库等多项技术,构建了救援现场信息管理系统、救援队现场定位和信息服务终端、地震数码通系统、现场废墟搜索与营救方案优化决策系统等,可为国内外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自2008年以来,超图软件已先后参与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区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

(宋关福,93级校友,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教授级高工、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北京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

4月28日下午1点30分,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院士,就“蛋白折叠与质量控制”这一主题,在国科大玉泉校区阶一·3教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学年举办的第26场“科学前沿讲座”。

提及蛋白质折叠的问题,王志珍院士首先从两个科学问题讲述:中心法则与蛋白质科学。众所周知,在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是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而从RNA到多肽链到蛋白质,其中多肽链折叠的问题仍然是中心法则中未解决的关键所在。“分子伴侣”在这过程起了很大的作用。从1963年提出的蛋白质折叠经典原理,到1987年John Ellis正式提出的“分子伴侣”,以及对于这概念的不断补充,再到蛋白质折叠原理的新概念,王志珍院士用简单易懂的卡通图为我们一一解释。这其中有三位标志性人物,Pelham HR,R.John Ellis和Chris Anfinsen。简单的介绍完基础知识,王志珍院士就蛋白质折叠与相关疾病进行阐述。蛋白质折叠过程中会遇到的折叠、去折叠与错误折叠三个生化事件,而相应的质量控制(UPR)则包括了去折叠、重折叠以及降解。生理状态下,新合成的多肽链在分子伴侣的帮助下正确折叠,形成具有功能活性的蛋白质;当遇胁迫时,如温度、pH等,蛋白质不能正确折叠,形成聚集物,最终导致疾病。与蛋白折叠相关的疾病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白血病,糖尿病以及中了肿瘤等。随后王志珍院士又简单介绍了她的主要研究方向——蛋白质二硫异构酶(PDI)。

讲述完科学问题,王志珍院士与同学们分享了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折叠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重点提到了吴宪老师的蛋白质变性学说,与1965年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提及此,王志珍院士充满了崇敬与怀念。

整场讲座延长了1个小时左右,王志珍院士风趣的话语、渊博的知识吸引同学们不断追问,一个个小故事惹得场上笑声连连。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按照“科教融合”的体制设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更大的科研平台上开展了“科学前沿讲座”,此前已举办讲座25场,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内外15个生命科学的研究所,其中康乐院士、高福院士、王志珍院士和数名杰出青年科学家的精彩报告,极大地拓宽了同学们的科学视野,为研究生们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讲人简介:

王志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工作。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参加中国胰岛素研究的“第三战役”—— 胰岛素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80年代初参加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研究。90年代开始蛋白质折叠及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的研究,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并提供实验支持;此假说已成为共识。目前集中在蛋白质氧化折叠及内质网质量控制的研究。1979-1981年德国羊毛研究所,Humboldt 访问学者;1981-1982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Fogarty 访问学者;后又在美国希望城国立医学中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德国哥丁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研究。1995-2001年任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FAOBMB)中国代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曾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基础科学奖(生物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二次;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三次;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六届中国十大女杰等。


科学前沿讲座:

“科学前沿讲座”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面向研究生开设的最新科技进展专题学术讲座,目的在于帮助研究生了解所在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动态,讲座内容以前沿性、原创性和专题性为主。“科学前沿讲座”授课教师为国内外具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或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与活动中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者或科技管理专家。

 

4月8日至11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校长丁仲礼应邀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

访问期间,丁仲礼一行受到了上述高校主要领导的热烈欢迎。丁仲礼向各校领导介绍了中科院、特别是国科大的发展近况以及国科大首批招收本科生的相关情况,并就中科院、国科大如何与香港各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如何开展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培养与相关院校领导进行了讨论,双方就上述议题达成初步共识并商定将采取具体步骤推动双方间的合作与交流。丁仲礼一行还参观了这几所高校的相关实验室及科研设施。

访问期间,丁仲礼还专门拜访了香港金利丰金融集团行政总裁、执行董事朱李月华女士。朱李月华曾多次向中科院捐赠,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奖学/奖教金”,奖励中科院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和优秀教师。该奖项是国科大教育基金会自成立以来金额最高、获奖群体最广、资助年限最长的奖学/奖教金。该奖学/奖教金的设立,在培养青年一代科研人员和激励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和积极的社会效应。丁仲礼向朱李月华介绍了该奖学/奖教金所取得的成就,并感谢她支持中科院及国科大、为国家的科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朱李月华对丁仲礼的专门到访深表谢意,并表示希望有机会再次访问国科大,与获奖青年学者和教师会面。

国科大副校长吴岳良和中科院港澳台办有关负责人陪同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