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早上10点,中国科学院科普志愿者俱乐部首次科普活动在中科院情报文献中心报告厅举行。首位主讲嘉宾马润林研究员为到场的朋友讲述了“现代人类起源与迁徙”。

“我喜欢科技传播。”马润林用这看似质朴的7个字做了简短、有力的开场白。他说,科学有三大任务,第一是科学发现,它推动了科学发展;第二是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辩论,它使理论更加完善;第三就是科学传播,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科学。随后,他以三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开始了报告:我们从哪里来?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的是什么?

报告中,马润林传递了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和文献中已报道结论。其中,他提到现代人类的始祖都来自非洲,是第三批走出非洲的人类的后裔。前两批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我国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差异真正的来源是其祖先分别沿“南线”和“北线”走出非洲。我国江南地区是东亚农业文明发源地而在2012年之前被广泛接受的第三次走出非洲者与前两批无基因交流的观点已被否定,地球生命外来学说近期似乎占了上风。这些有意思的观点,引起在场观众热烈提问与讨论。

报告最后,马润林送给在场朋友一句话:任何真理都有其时间或空间局限性,最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不少家长带着小朋友来到现场,还有不少物理等专业的工作者加入其中。

据悉,中科院科普志愿者俱乐部第二次活动将在5月16日左右举行。7月中旬,中科院将在中国科技馆举行为期2个月的科技展览,届时欢迎广大有志科普的志愿者加入其中。

2015年4月23日晚7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院士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部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物学科的专题讲座——从胰岛素到蛋白质折叠。

王志珍院士从蛋白质科学的历史讲起,讲解了蛋白质的四级分子结构,中心法则中的科学问题,以及蛋白质学科中尚待解决的一大问题——蛋白质折叠问题。她详细讲解了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过程,历史中多位著名的科学家都对这项研究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也因此诞生了13项诺贝尔奖、27位诺贝尔奖得主。随后王志珍院士又讲解了广泛意义上的蛋白质折叠问题,介绍了几种比较有名的蛋白质和以此为材料的相关研究。最后王志珍院士着重讲述了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科学上的重大贡献。

作为第一位做客国科大,主讲科学前沿进展与名家系列讲座的女院士,王志珍给记者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富有激情。所谓巾帼不让须眉,用在王志珍院士身上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演讲中的她时常会举起双手,为同学们演示多肽链的折叠过程。王院士在讲座中经常会望向台下的学生们,似乎生怕他们有哪里听不懂。她极富感染力的声音驱散了同学们的睡意。可以说,王志珍院士是难得的极富激情的主讲人之一。

讲座一开始,王志珍院士就提到,早在56年前,她考取中科大生物物理专业,来到玉泉路校区,只不过当时她的身份还是一名大学生。而如今,三十年后的今天,她却是作为老师,作为讲座的主讲人又站在了这个校园内。如今的王志珍,已经是荣誉等身,学富五车的生物学家。她在讲座中提到中国的科研环境的变化:“你们现在可能感觉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今天的研究条件,跟当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那时订购药品器材,要通过香港转运,半年后才能收到。而现在一个电话、或是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触,明天就可以将订购的东西送到你手上。我们那个时候实在是太困难了,什么都没有,只能用最简单的设备仪器。”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研究环境下,王志珍与导师们仍然在蛋白质折叠的研究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有着执着的科研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坚强毅力才能使得她将这条并不平稳的科研道路走了下来。“我很能理解,这是生活的一部分。”王志珍院士说,将科研的枯燥和乏味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将收获成果的喜悦和欢乐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王志珍对于女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她说:“女学生非常有追求新生事物的激情和勇气,要用智慧和勇气撑起半边天。”作为一名女科学家,就必定会在家庭和工作中担任双重角色,基本上就可以说是“抱着娃娃摆弄设备”。因此一名女科学家要是想在科研事业上获得一定的成就,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而王志珍院士正是自己做到了这一点,并且期待这能有更多有志愿,有目标的女学生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来。

“再过几年我就要向你们学习了。”王志珍院士用这谦逊的话语结束了本次的讲座。这名真诚、热情,坚强而又谦逊的老师用她的精神,为我们传授了富有意义的一课。

 

主讲人简介:

王志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工作。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参加中国胰岛素研究的“第三战役”—— 胰岛素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80年代初参加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研究。90年代开始蛋白质折叠及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的研究,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并提供实验支持;此假说已成为共识。目前集中在蛋白质氧化折叠及内质网质量控制的研究。1979-1981年德国羊毛研究所,Humboldt 访问学者;1981-1982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Fogarty 访问学者;后又在美国希望城国立医学中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德国哥丁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研究。1995-2001年任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FAOBMB)中国代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曾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基础科学奖(生物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二次;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三次;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六届中国十大女杰等。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首批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和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高鸿钧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第一学年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金风科技互联网转型特训营”开营仪式于4月21日上午在雁栖湖校区成功举行,这次训练营的学员共40人,均为金风科技一线技术骨干及转型后备人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金风科技互联网转型特训营”是应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进行企业战略调整及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而量身定做的企业内训项目。特训营的主要内容围绕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应用及新时期商业模式的创新而展开。通过系统多样的课程体系、多层次的授课内容、多变化的授课形式、多领域的相关案例提升学员的互联网思维水平以及大数据理论知识及应用水平,使学员能够掌握模式创新的关键步骤,能够结合企业转型需求将创新模式和方法落实到自身的岗位上,最终实现企业创新战略部署落地。

金风科技信息总监何壮志先生、人力资源总监许文政先生、金风科技金风大学培训部部长岳俊芬女士赴现场参加了开营仪式,管理学院院长助理、EDP中心执行主任许健及执行主任洪湧等4位老师出席了开营仪式。

何壮志先生代表金风科技率先发言,他首先向学员回顾了金风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决策对金风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阐述了这次由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EDP教育管理中心主办的互联网转型特训营对金风企业转型的重要意义,他希望学员们通过这次培训能与中科院的专家充分交流,碰撞出新思维的火花并要达学员们努力达到三个目标:一、建立系统的全方位思维;二、确定金风转型的目标、时间、节奏;三、掌握转型的方法论。金风科技人力总监许文政先生代表金风科技对管理学院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并高度赞扬了EDP教育管理中心针对客户需求个性化定、制订化、全方位的课程体系设计。本次特训的课程设计整体框架细分了创新模式、大数据技术及组织构架三个层面,为金风科技技术骨干的全方位能力提升做了有力保障。许文政先生希望学员通过这次学习获得收益,使互联网转型的精神在金风科技落地开花。

许健老师代表管理学院成思危院长、汪寿阳执行院长对此次特训营的开班表示祝贺,他强调管理学院与金风科技的合作基础深厚,凭借管理学院科研实力的支撑,金风科技在互联网转型方面一定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许老师还对学员提出了建议与要求,愿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使得这次学习不仅驱动自我提升,同时学员们必须要形成合力,共同驱动金风科技互联网转型的飞跃发展,为金风科技的腾飞建功立业。

金风科技光伏事业部总经理刘炳先生代表全体学员发表了讲话,他表示要认真抓住这次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将此次训练营的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为金风科技的战略调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学生代表发言后,金风科技的学员们深受鼓舞,“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金风科技互联网特训营”正式开课。

4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医药所所长蔡林涛、副所长万晓春、所长助理兰岚、人教处研究生办主任陈润赴暨南大学与暨南大学生科院副院长敖宁建,药学院副院长蔡绍晖以及教务处处长张宏、副处长邵桂珍等学校代表进行交流。双方就过去合作工作中的问题和未来工作的合作计划进行交流和展望。

会上,双方就今后中科先进班中培养机制,学生实习基地,以及解决研究生推免生指标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探讨,双方更就未来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进行了相关工作探索,为未来双方学生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加强深化奠定了基础。交流会后先进院教授及相关代表与第一届中科先进班15名学生进行交流座谈。

先进院和暨南大学作为科研实力雄厚的两所单位,在学生联合培养工作上的积极合作是一个优势互补的过程,先进院优秀的科研实践平台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而更多优秀的人才引进,可以更加壮大先进院的科研实力。

 

 

4月22日下午,西澳大利亚大学(西澳大学)常务副校长Dawn Freshwater和国际副校长Iain Watt一行9人在澳大利亚教育管理集团总裁李新庆先生陪同下访问我校雁栖湖校区。国科大副校长吴岳良院士会见了来宾。国科大科研处处长乔从丰和中丹学院执行院长胡正义教授陪同会见。

吴岳良对西澳大学代表团的访问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国科大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对如何推动两校合作交流工作提出了具体设想。Freshwater女士感谢我校的接待,希望在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校之间的科教合作。

随后,双方就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的学生遴选机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授交流等事项都进行了交流。双方约定,将分别在国科大和西澳大学举办天文、物理、能源、环境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双方还就本科生交流事宜达成初步共识。

西澳大学(UWA)建立于1911年,位于西澳大利亚的首府珀斯,是澳大利亚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澳大利亚八大名校(Group of Eight)之一。在2014年 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西澳大学名列第89位。知名校友包括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诺贝尔奖得主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教授、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Robert Hawke)以及5位前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等人。

2015年1月,我校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为双方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交流以及联合培养项目构建了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