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谭铁牛以《大力发展信息化,有力支撑“创新2020”》为题,为中科院党校第十期所局级领导干部特训班学员做了专题报告。报告由中科院党校副校长、研究生院副书记、副院长苗建明主持。
 
谭铁牛分别从信息化的内涵及意义、信息化发展态势、中科院信息化的回顾与实践以及我院信息化工作的思考与展望等四个方面,对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做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解读,特别强调要将院“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本单位“创新2020”工作方案紧密结合,做好本单位的规划和实施工作。
 
报告结束后,谭铁牛就如何理解和认识信息化,如何衡量科研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如何抓好所在单位的信息化工作等我院信息化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与学员们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学员们普遍反映,谭铁牛的报告内容详实,分析深刻,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并表示,回所后要注重整合资源,创新体制,真抓实干,努力为开创我院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资设立中生奖励基金以支持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中生北控公司的前身由生物物理所组建,主要从事生化诊断试剂的研制、开发和生产经营。
 
12月8日下午,“中生奖励基金”签约仪式在昌平科技园区中生北控总部举行。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苗建民、中生北控董事长兼总裁吴乐斌及公司部分高层主管、生物物理所党委副书记兼副所长汪洪岩和研究生部主任刘勤瑞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吴乐斌董事长代表公司发表讲话,他表示中生北控很愿意支持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今后不仅要将公司越办越好,还要持续为研究生教育做出贡献。
 
苗建明对中生北控的捐赠表示真诚感谢,他指出中生北控是第一家捐资助教的所办企业,为所办企业支持研究生教育开创了先河,希望中科院的公司都能对研究生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汪洪岩感谢教育基金会为企业捐资支持研究生教育搭建了良好平台,也对捐赠资金中凝聚的企业大量心血深表感动,祝愿中生北控发展越来越好,成长为同行业中的航空母舰。
 
最后,苗建明和吴乐斌共同签署了捐赠协议,捐赠仪式圆满结束。

12月8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编委会会议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召开。会议由《学报》主编石耀霖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学报》编委会主任邓勇教授到会并致辞。佟振合院士、李家春院士、袁亚湘院士、田捷研究员、何士刚研究员、梁爱萍研究员、邹谋炎研究员、张仁健研究员等多位来自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编委,以及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苏刚等研究生院集中教学园区编委共24位专家出席。
 
 邓勇代表主办单位向参会的各位编委专家们表达了热烈欢迎,他强调,“我们是各所共建的研究生院,也是各所共有的学报”。他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和关心《学报》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报》的影响力和学术质量。
 
《学报》常务副主编、总编辑、编辑部主任黄明宝教授代表编辑部做了工作报告。他介绍了编辑部的工作流程、学报的发展过程和现状,谈到了期刊界的形势和转制等问题,提出了关于《学报》定位和未来发展的设想。
 
 石耀霖院士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宣传措施以提高《学报》在中科院各所师生中的显示度。
 
 与会的各位专家编委在会上纷纷发言,对《学报》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大家在发言中,重点对《学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围绕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对《学报》的定位和特色、发展目标、选题策划与报道重点、发挥编委会和各研究所专家的作用、数字化出版等,发表了富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必将对进一步办好《学报》发挥关键的方向性指导作用。
 
 最后,石耀霖院士和研究生院副院长、《学报》编委会副主任苏刚教授分别做了总结性发言。

12月10日,中科院研究生院生命学院教学研讨会在密云成功举行。来自中科院动物所、生物物理所、植物所、微生物所、遗传与发育所等培养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兄弟院校以及研究生院生命学院的教师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生命学院副院长钟良玮教授主持会议,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出席了会议并发表讲话。
 
苏刚指出,我们要实现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关键在于要有好的师资队伍。他希望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实现教学相长,并积极承担公共服务,努力促进我校的研究生教学水平。
 
生命学院执行院长丁文军教授代表生命学院向与会人员汇报了本学院2011年度教学工作情况。在报告中,丁文军教授从本年度的“选课数、选课人数、精品课、暑期学校”等几个方面向与会人员做了简单介绍。作为教师代表,微生物所副所长刘双江研究员从课程设计、讲课内容、讲授方式、文献研讨等各个角度分享了他多年积累下来的优秀教学经验,同时也介绍了如何组织高质量课程的心得,注重专业基础和前沿知识的结合,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动物所的王德华研究员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与老师们做了分享和交流,比如如何在讨论课上增强与学生的互动,ppt的组织,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结合动物所给本所博士的开课经验,对以后教学工作提出了若干合理意见和建议。生命学院的田维熙教授则从教学督察的角度谈了他对教学工作的看法,研究生课程作为专业入门教育,要通过学科前沿基础介绍,精心准备和编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推动学科发展。
 
在随后的分组自由讨论实践,参会人员踊跃发言,就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科规划以及新园区投入使用后如何稳定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大家就生命学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生物物理所的陈润生院士和生命学院的青年教师苗苗分别代表小组作了总结发言。
 
钟良玮在总结发言中,针对讨论中的热点话题,做了解释和说明,并对中青年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并就下一步科教结合项目的开展给出了若干建议。
 
此次教学研讨会不仅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将为构造院所结合平台、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2011年度博士(后)学术论坛于12月9日-10日在北京成功举行。此次论坛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人事处、中科院教育基金会、中科院科教结合项目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和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论坛的主题为“交流、交叉、融合、创新”,旨在推动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浓厚学术氛围。博士生导师、青年教师、数学科学学院直属在读高年级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部分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参加此次学术论坛。
 
12月9日,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陈玉福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科研处处长潘建中研究员出席并致开幕词。
 
潘建中研究员利用一系列数据向与会者说明了数学整个学科的发展,尤其强调了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的“四所一系”新模式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完善的环境,同时介绍了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成立的重大意义。他希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未来能出现更多的杰出校友。
 
论坛组委会组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汪寿阳研究员鼓励同学们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敢于做大事,同时要加强院内、校际间甚至是国际间的交流。
 
中国科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执行院长、论坛组委会副组长郭田德教授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发表了讲话,他以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开头,向与会人员重新解读了国家关于创新人才的八点要求,使得大家对于创新有了新的认识,希望此次论坛为大家提供交流机会,启发创新思维,增加研究热情。
 
为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加强对科研问题的把握,此次论坛邀请了来自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的刘歆老师、彭文娟老师以及来自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的申立勇老师、邓富声博士后、韩丛英博士后共五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青年教师进行了主题报告,报告涉及矩阵、复动力系统、计算机图形学、分析拓扑、图像处理等方向。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经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应方向的研究背景和最前沿的研究结果、研究方法,使得同学们获益匪浅。
 
根据研究领域的差异,此次论坛第二天分为基础组和应用组两个大组展开报告和研讨。基础组共有八位同学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报告,报告主要涉及调和分析、代数K理论、微分几何、代数拓扑等方向。应用组的八位同学结合实际的应用背景,围绕着数学在流体力学、随机分形、统计、光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报告,对于实际问题都做了较为合理的描述和解答。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们积极交流,将自己领域的内容类比到其他方向提出新的想法,充分体现了“交流、交叉、融合、创新”的论坛主题。经全体老师打分、论坛评奖委员会认真讨论,刘成保、阿勇、陈兴、李伟、郭青、刘杭六名同学荣获此次论坛的 “最佳报告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招生办主任高随祥教授致闭幕词。他首先肯定了此次论坛取得的效果,并希望研讨、交流能够带到会后,形成经常性的活动和习惯,并同与会者分享了自己对数学研究的体会。他指出,数学内部公理化体系的自身完善、社会生产生活的大发展从内部、外部对数学解释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提出新要求,数学正处于又一次大发展的前夜,要求大家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描述客观世界的方式。他希望同学们有自信瞄准重要问题,注重学术贡献,同时培养研究兴趣、质疑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