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至7日,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代表团访问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会见了来宾。
 
邓勇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宾。他表示,两校双学位项目能增进双方沟通和了解,促进交流与合作,达到互惠共赢的效果。研究生院的学生通过该项目能有机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视野,增长国际经验,并能领略瑰丽多姿的异域文化。他希望该项目还能促进双方教师和工作人员的交流和互访。
 
KAUST副校长James Calvin非常感谢研究生院对该项目的大力支持和对这次访问的精心安排与细心接待。KAUST非常重视与研究生院的双学位项目,将不遗余力地做好该项目,并希望今后能进一步扩大合作的领域,与更多研究生院的培养单位开展合作。
 
参加会见的中方代表还有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院长助理朱相彬,沙方代表还有KAUST主管研究生事务副教务长Brian Moran、东亚事务及战略部主任鲁春等。
 
KAUST代表团在京期间还对首批申报该项目的学生候选人进行了面试。共有27名来自中科院的学生参加了面试。

12月5日上午,中科院党组原副书记、院党校原校长郭传杰为中科院党校第十期所局级领导干部特训班学员作了题为《创新实践与创新文化》的专题报告,来自中科院党校的28名所局级领导干部听取了报告。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科院党校副校长苗建明主持了本场报告会。
报告中,郭传杰从创新需求催生创新文化、中国科学院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下的科研文化环境及构建良性创新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对创新文化及中科院的创新实践进行了专题讲解。
郭传杰认为,创新文化源于创新需求。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始于1997年创新工程的提出。他结合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的历史渊源,与学员们分享了创新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迪。他强调提出,创新文化有其独特的特征,大家要对其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
为什么中科院能提出创新文化问题?郭传杰认为,这与中科院的文化传承有密切的联系。比如中科院文化中含有的人才是根本、创新是基本使命,求真唯实、民主包容等这些都适宜于创新文化的推进。
郭传杰指出,虽然中科院搞了十几年的创新文化,但当前还需要讲创新文化建设,这主要是因为当下的科研文化环境使然。要搞好创新文化建设,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理念、道德、器物等层面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郭传杰最后强调,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就要构建良性创新生态环境。科研院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按照生态规律及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充满活力、包容兼蓄、和谐有序、开放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报告结束后,郭传杰与党校班学员就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1月30日,由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承办的“第一届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成功举行。
 
来自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以及包括11名院士在内的全国高校工程管理教育专家和学者近200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围绕“正确把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不断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结合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进行了研讨。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邓勇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会上致欢迎辞。邓勇教授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多年来在科技创新与工程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实践。他表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同时,非常重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已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研究生院将从各方面加大对这一专业的支持,希望能够依托科学院在工程哲学、工程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工程管理领域树立自己的品牌。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王基铭院士,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教授,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何继善院士,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贺克斌教授、工业工程系主任郑力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广斌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于华教授围绕工程管理的教育与培养分别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此次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为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搭建了经验分享、总结提升的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全国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继“2011地下水污染与水系统安全国际会议”12月1日在京开幕后,该会议首场报告也于当日上午10点在万商花园酒店拉开序幕。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袁道先院士和石耀霖院士、美国环境保护署的David Jewett和John Wilson、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主任文冬光等水文地质学领域专家学者分别就各自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了汇报,本场报告由南京大学张幼宽教授、美国环境保护署Chunming Su研究员主持。
 
袁道先长期致力于中国西南部地区喀斯特地形研究。报告中,他与大家分享了近年来所做的工作,分析我国西南部地区喀斯特地形主要有干旱与水污染严重的特点。他指出,岩溶水的勘查与应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西南地区供水短缺问题,但是岩溶水非常脆弱,近年来由于大量开矿、城市废物排放等原因,导致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加之政府对水资源保护和水系统投入不足,人类对地下水了解还不足,致使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对农业发展也非常不利。如何抗旱,同时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成为当今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袁道先在报告中指出这需要关注四个方面,包括喀斯特地形的脆弱环境、水文地质信息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科技应用等。
 
David Jewett从美国环境保护署目前所做工作讲起,系统地介绍了他所在的实验室的研究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地下水保护和修复的研究工作,包括地下水表征和清洁,生态系统修复等系列工作。在报告中,David Jewett提到美国环境保护署对整个环境保护以及地下水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指出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把相关工作推到更高领域,帮助人们进行决策来管理系统。此外,David Jewett还介绍了含水层的保护与恢复以及碳捕获与碳存储等工作。
 
自《科学》杂志于2009年1月17日发表了“四川大地震是人类活动触发?”一文后,一度引起社会热议,那么汶川地震究竟是否是由于紫坪铺水库而引起的人造地震呢?石耀霖通过对水库地震触发的数值模拟,分析汶川地震和紫坪铺水库的关系,进而得出汶川地震是由板块移动造成的构造地震,而非人造地震。同时,他也指出,紫坪铺水库蓄水对库伦应力有一定影响,会增加弹性应变能,进而可能会诱发一些极浅源的小震。
 
John Wilson重点介绍了自然衰减监测在美国的应用,通过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进一步了解自然衰减的流程。
 
文东光对我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状况作了汇报,并提出对策建议。他总结了近几年我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情况,并指出地下水污染、退化以及开采引起的一些问题。同时,文东光强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调整用水结构,实现地下水资源优质优用,要充分开发浅层水,促进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向良心方向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调查与监测,保障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
 
整场报告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2011年11月30日,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企业组织学习模式创新座谈会”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召开,20多家驻京央企和来自宜昌的葛洲坝集团的人力资源主管领导参加了会议。

座谈会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钢主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王艳芬教授首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并充分肯定了本次座谈会“具有很高的立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李保民结合国资企业转型发展与组织学习模式创新做了重要讲话,科技管理学院院长霍国庆教授在反思培训本质与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谈了国资企业联合学院的发展模式。

之后,与会国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和培训主管以及特别邀请的上海嘉德国际创始人郝聚民博士,就国资企业培训创新、团队学习、培训需求、各企业培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代表认为,本次座谈会所讨论的主题以及会议交流的内容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他们认可国资企业联合学院的发展理念,期待加入国资企业联合学院,把国资企业已经拥有的培训资源在国资企业联合学院的平台上实现优势整合,真正使培训成为支撑企业战略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与会代表还达成一个共识,从2012年起,国资企业联合学院将定期举办面向国资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人力资本沙龙”,每季度举行一次,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的新进展、新问题、新策略,共享各自的成功经验,促进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升和重塑我国国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