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第四届国际应急管理论坛暨中国“双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的优选法、统筹法)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今明两天在北京举行。针对近年来各类紧急事件频繁发生,200余位中外应急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从容应对各种频发的自然灾害及各类紧急事件,进行交流和研讨。 

  危机性突发事件应对是国际学界和各国政府都十分关注的前沿问题。危机事件预测困难、爆发突然、情况复杂、破坏严重,处置又十分紧迫,是离散随机的极端小概率事件,几乎没有现成的程序与方法可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研究员对此提出,应急管理最核心战略是做好应急准备,应急准备不仅是事发前的基础工作,而且贯穿在应急响应的全过程之中,应急准备系统与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和应急预案系统共同构成国家应急体系框架。
  
  两天会期内,相关专家将就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模型方法、技术手段等发表演讲,与会者还将围绕“突发事件的问责研究”、“中外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财政机制比较研究”、“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及其应对方略研究”、“构建校园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信息网络”、“应急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中国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决策指挥体系的构建”、“中国信访问题预警机制的全面整合与系统构建”、“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研究”等议题,展开分组讨论和交流。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联合主办,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展示应急管理研究和应用成果,推动应急管理理论和技术走向实际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完)

经过班级筛选、初赛和复赛,历时三个月的激烈角逐,各校区选手汇聚一堂,同台竞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度英语演讲比赛”决赛于12月11日晚6点半在玉泉路园区礼堂胜利举行。此次比赛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共青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委员会共同主办,研究生院学生会承办。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外语系主任彭工,物理学院副院长郑阳恒,学生处处长牛晓莉,团委副书记王静等嘉宾出席本次比赛,外语系副主任刘彬,Tim,Sean,Neal,Jorge,张红晖,姜文东,彭宇教授担任此次比赛评委。

    比赛开始前,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发言,他指出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更加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热情,同时让同学们体会英语语言之美。在英语应用广泛的今天,英语学习正是当下每个学生不断提高和分享学习方法的时候,研究生院今年改革英语演讲比赛模式正是一种新的尝试。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开拓视野,融汇贯通知识,熟练应用英语表达。

    与前期比赛规则一致,比赛分为自主演讲和现场提问两个环节。首先,选手自由演讲5分钟;接着,评委根据选手的演讲主题进行提问,选手回答时间不超过7分钟。此次参加决赛的13位选手包括硕士组七名,博士组六名。在自由演讲环节,选手们均表现出扎实的语言功底,口语清晰,发音准确,表达流利,主题内容更是精彩纷呈。“English Learning in China”、“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Stop Existing and Start Living”、“Health Psychology Happy Life”、“You’ll Never Walk Alone”等哲理性演讲更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在问答环节,大多数选手均能很好的理解问题,反应敏捷,从问题的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见解,也有评委巧出问题让选手不知所措,如第一位选手方怡的“Stop Existing and Start Living”主题,评委便提出了“I think,therefore I am”的精彩问题。比赛的紧张气氛似乎并没有熄灭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有的同学高呼“Success”,有的打出横幅“Ye Yin Ye Yin Amazing”,更有庞大亲友团的助阵声充斥整个礼堂。

    比赛间息还穿插了参赛选手的才艺表演,几位选手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歌曲演唱,每一首轻松欢快的歌曲都反映出选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歌曲向大家展现了选手们的另一面才华。比赛尾声,评委就选手表现发表看法,更提出了英语学习应朝着快乐英语的方向发展,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没有人是只身一人的。

    比赛最终评比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语音讲、最佳台风奖、优胜奖和一二三等奖。硕士组谢伟和博士组张鹏成为当晚的最大赢家,他们各囊括三个奖项,更拿到了一千六百元的奖学金。

    英语演讲比赛不但增添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是展示自我的一次机会。比赛中选手们所传递的阳光笑容,镇定自信更让我们体会到青春岁月的美好。有同学表示“这样的比赛要是常规化就好了,英语演讲其实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英语学习就像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要不断地养成习惯自然会拥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演讲比赛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促进大家的英语兴趣和学习热情”,也有同学表示了英语学习的困难之处“对于我来说,英语学习太枯燥无味了,怎么也无法体会其中的美感,不过这样的比赛还是挺有点挑战性的”。从这些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学习道路很漫长,她像一种习惯,熟悉了便成为一种终生的伴侣,让你深入了解另一种文化,但在这崎岖的小径上,有各位同学的相伴和鼓励所以并不孤单。

    另悉,下学期外语系将开设面向全校的朗读课程。

最佳创意奖:谢伟,张鹏
最佳语音讲:谢伟,郭进
最佳台风奖:姜学兵,张鹏
优胜奖:方怡,姜学兵,李翔,刘琳,吴瑜凡,郭进
一等奖:谢伟,张鹏
二等奖: 颜莎,万江华
三等奖:王瑞,丁佩真,叶颖

 

 

 

为了加强研究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强化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在“一二·九”来临之际,成都山地所研究生部与研究生党支部联合开展了系列红色教育活动,活动以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为宗旨,以宣扬“一二·九”爱国运动,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为主题,务求使研究生们牢记自己的使命与重任,奋发向上。

    12月6日至8日,山地所组织博士一年级研究生和硕士二年级研究生,重踏长征路,重温红军北上抗日之艰辛,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研究生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一般都是来自书本、报道等媒介,难得有机会亲身体验红军长征遭遇的艰险与困难,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此次红色之旅选择了当年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主要途经之地——川西北地区。
 
    山地所师生六十余人从成都出发,途经雅安,进入泸定。在磨西镇,师生们参观了当年红军磨西会议旧址和毛泽东同志曾住过的旧居——磨西天主教堂,这里是红军进入甘孜藏区的第一根据地,也是制定攻打泸定桥作战方案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根据点。随后,师生们沿着红军一日飞赶二百四十里的路线来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泸定桥,同学们踱步于泸定铁索桥上,遥想当年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深刻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山地所开展的系列红色教育活动期间,研究生们通过参观访问、学习研讨、交流体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了对红军长征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悟,深化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提高了作为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对自身使命和任务的认识和把握。

    此次活动在山地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研究生部与研究生党支部的联合组织下,圆满完成了全部学习教育计划,达到了强化研究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及效果,也得到了山地所领导的认同和师生们的肯定。

 

 

 

 
今年后半年以来,甲型H1N1流感在全世界传播肆虐,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近期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引起同学们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重视,化学学院401党支部与407党支部联合展开了一场“预防甲型,关爱健康”的系列宣传活动。这次活动主要通过在校园里向大家发放免费一次性医用口罩以及印有如何正确认识和更好地预防“甲流”知识的宣传品,以期使同学们对甲型H1N1流感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的防御病毒的入侵,保持健康的体魄,更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宣传活动于12月3号和12月10号中午分两次在综合楼与一公寓前展开。两个党支部的党员同志们均佩戴口罩、卫生手套,以自身行动影响路过的同学们。党员同志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发放传单,有的负责发放一次性医用口罩,还有的同志主动为过往同学们讲解预防“甲流”的小知识。
 
“为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健康,我主动要求成为一名宣传预防甲流知识的志愿者。”一名学生党员说。
活动中宣传志愿者们告诉同学们其实甲型流感并不可怕,这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愈的流感,就像普通感冒一样。他们给同学们发放印有甲型流感的预防小知识的宣传品,并告诉同学们怎么正确的认识甲型流感、当出现甲型流感时应采取什么紧急措施等等。过往的同学们纷纷驻足,争相领取宣传单和一次性口罩。有的同学主动向宣传志愿者们询问预防的方法,有的同学当即就带好口罩,并表示要好好的保护自己,也好好的保护身边的同学们,很多同学在领取口罩时纷纷表示对组织这类活动的支持和感谢。
 
由于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口罩即可直接有效的拦截病毒,起到预防的作用。发放一次性医用口罩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直观的了解预防甲流最简单的措施:小口罩有大功效。
 
党员们的积极和热心感染着在场的同学们,而同学们的热烈反应和支持的声音也鼓舞着学生党员。预防甲流宣传活动有助于同学们正确认识甲流、积极预防甲流、安心求学,同时也使党员同志在实践中更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和意义。
 

为拓宽研究生科学文化视野,强化研究生环境保护及生态意识,12月10日晚18时30分,由我校学生会主办的科苑讲坛第十一期在教学楼阶二一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坛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士洞研究员,他在为我校研究生做了《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与贡献》学术报告。

    赵士洞研究员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术语、基本情况、重要贡献、生态系统现状及变化趋势、生态系统未来的变化情景、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的对策、对今后工作的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介绍了生态系统过去50年的变化状况,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的对策。即采取去除贸易壁垒和错误的贸易补偿、减少贫困、采用积极的适应性管理方法,增加对教育、新技术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实行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补偿等超常措施。

    赵老师学术精湛,治学严谨。自1967年以来,先后在植物分类与分布,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以及生态系统评估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出版专著、论文集和译著30余部,发表论文约150篇;共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5人,博士后3人。199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1994年任副主任,1995-1998年任主任。1993-1999年,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曾任科技部中国国家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副组长、CERN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及长期生态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在国际上曾担任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执际上曾担任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执委会委员和东亚及太平洋区域网络主席,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系统管理专家委员会(CEM)副主席和中国首席顾问等职。

    赵老师足迹走遍中华大地,科考走访40多个国家,先后出国105次,可谓韬略遍千山,睿智启后人。赵老师今年近七旬,又重病在身,手术后的赵老师,脊椎骨失去了两截,排尿系统严重受损,得使用体外排尿系统。可是赵老师依然坚持工作,科学研究在继续,著书立说在继续,教书育人在继续,赵老师在全国的各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等讲座四五十场,不断的激励着广大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我觉得赵老师不仅仅在给我们传播知识和思想,我给我们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精神!

    本次报告将近两个半小时,吸引了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地学等学科广大师生的关注,报告图文并茂,座无虚席。会后大家踊跃提问,讨论激烈。报告会开拓了师生的视野,使我院师生了解了千年生态评估的成就与贡献、长期生态学研究等专业知识,以及应用专业知识服务世界、服务人类的科学理论和启示。也使大家领略到了科学家的治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