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魏健报道】“农业、科学加新闻,等于成果”,10月10日晚七点半,玉泉路园区教学楼阶一2教室,研究生院记者团特聘指导老师蒋建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新记者实务”的讲座。
 
蒋建科现为人民日报主任记者、教科文部主任编辑,主要从事专利、地震、核工业、航天、地质以及农业科技新闻等方面的报道,已累计发表科技新闻上百万字,先后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和第三届全国现场短新闻奖等全国性及行业性新闻奖40余个,采写发表新闻作品1200余篇。著有《农业新闻学》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蒋建科结合自己长期的学习、工作、教学经历,生动阐释了新闻传播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意义。他鼓励研究生们在校期间,注重社会实践,积极参与校园新闻的采写和报道,并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做好科学传播工作”。
 
作为记者团指导老师,蒋建科也为记者团出谋划策,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做好自己的宣传阵地、利用学生身份的优势、提高策划能力、集体作战等,并现身说法,就新记者们关心的新闻写作原则和技巧问题,利用生动的事例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蒋建科的足迹遍及全国800多个县的广大农村,先后采访了上万名农业科学家、政府官员、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2007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授予蒋建科“杰出记者奖”,这是中国记者首次获得这一国际新闻大奖。谈及获奖体会,蒋建科说,一是科技报道记者要长期坚持,锲而不舍;二是要服务三农,并为农民作出积极贡献;三是要和科学家增进沟通合作,积极为科学家服务;四是要长期积累,形成自己的观点。
 
研究生记者团及学生会、各学生社团的近百名同学听取讲座。该讲座为记者团新学年业务培训第一讲,敬请通过新闻网和bbs关注后续培训信息。
 
 

10月10日上午,中共中国科学院党校第八期所局级领导干部特训班开学典礼在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举行。中科院副秘书长、院党组成员、院党校常务副校长何岩出席开学典礼,并为党校班讲了第一课。开学典礼由研究生院副院长、院党校副校长苗建明主持。
 
苗建明对本期党校班学员的职务、学历、性别、年龄和区域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强调为了提高党校班的办班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根据院党校2008年秋季校委会会议精神,从本期班开始,处级干部的党员管理骨干班与所局级领导干部特训班不再合并办班。
 
何岩副秘书长首先代表院党组对特训班学员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集中精力,刻苦学习;二是联系实际,认真研讨;三是遵守纪律,自我管理。何岩希望学员们通过这三个月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锻炼方面有新的认识和提高。
 
随后,何岩副秘书长围绕科研院所党的建设与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这一专题,为第八期特训班讲了第一课,他主要从六个方面对科研院所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讲解,即科研院所党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研究所党组织的工作职责、新形势下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新特点、科研院所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和改进科研院所党建的思路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加强党性修养。
 
本期学员、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副所长赵平代表第八斯特训班做了发言,他表示一定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积极研讨,广泛交流,深入调研,决不辜负院党组的希望,坚决完成学习任务。
 
来自中科院各分院、研究所和企业的31名学员、院人教局张洁处长、研究生院培训部全体人员参加了开学典礼。本期培训班为期三个月,计划2009年1月15结束。
 
 

“希望你们能树立远大志向,把握好现在拥有的时时刻刻,锤炼自己的毅力与品格,努力学习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除了需要经常主动地与自己的导师交流外,还有其他5位‘导师’:兴趣与激情、文献与讲座、计算机辅助、同学的影响、同行的意见;希望你们通过研究生阶段全面系统的科研训练,进一步增强独立创新自信心,提高科学鉴赏水平,掌握学科基本知识,走向国际科学最前沿。”日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在2008~2009学年开学典礼暨第六届院长奖学金颁奖会上作上述表示。

    研究院书记王跃飞介绍并宣布了该院第二届优秀教师奖和第六届院长奖学金评选结果:15位优秀教师在研究生培养和教学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桂贵龙等6位同学荣获院长奖学金特等奖,丁连荣等18位同学荣获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王元院士在讲话中表示,数学是年轻人的科学。他对研究生们提出希望:希望基础学科的同学们广泛涉猎各个方向,开拓眼界;希望应用学科的同学们贴合实际问题开展研究。陆启铿院士回顾了57年前他初到数学研究所时的情况,当时的数学所体量虽小,但实力很强,老一辈数学家在基础研究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领域都作出了光辉的贡献,他希望同学们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作出更好的成绩。丁夏畦院士鼓励同学们不但要志向高远,还要脚踏实地、打好专业基础,不但要在研究中“抢占至高点”,还要勇于“创造至高点”。石钟慈院士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里安心学习,不要被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干扰,踏踏实实做大问题。林群院士从我国取得了51枚奥运金牌的好成绩说起,称赞在座的新生们是刚刚进入数学学科“国家队”的运动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仅要有技巧,还要注重思考;不仅要有“百米冲刺”的冲劲,还要有“马拉松”的坚持精神。陈翰馥院士鼓励同学们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和研究院优良的学术环境,要立大志,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在研究生期间就作出优秀成绩的信心,他还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学术作风的培养和学术情操的锻炼。

(作者:易蓉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8)

 

“课程网站”从本学期开始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各院系全面推广应用。10月8日下午,人文学院、外语系、工程教育学院等院系的近50名任课教师和助教参加了“课程网站”使用培训。在随后的一周内,培训将在玉泉路园区和中关村园区计算机房陆续进行,研究生院12个院系的所有秋季学期授课教师和助教将分5批参加培训。此次培训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远程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实施。
 
教务处刘卫强副处长主持了8日的培训。远程教育中心孙志霞老师简要介绍了研究生院“课程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远程教育中心梁玉娟老师具体讲解了“课程网站”的使用方法。“课程网站”培训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准备阶段、个性化课程界面设计、课程属性设置、学生管理、资源管理、活动管理。还针对试用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重点讲解。在讲解的同时,远程教育中心的有关老师根据培训内容,现场指导参加培训的各位教师和助教上机实际操作练习在“课程网站”上注册、登陆、开设课程、管理课程、管理学生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和主要步骤。讲解结束后,参加培训的教师和助教还针对“课程网站”及其使用与远程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参加培训的教师和助教普遍反映这一培训非常必要和及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课程网站”是根据科学院研究生培养特点,为方便教师开展日常教学、答疑及与学生课后交流而建立的网络学习平台。此平台基于Moodle(Modular Object- 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开放源代码建立。“课程网站”功能强大、易于使用,具有内容管理、学习管理、课程管理三大功能,包含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作业、聊天和博客等模块,具有鲜明的网络式、情景式、交互式、协同式教学互动的特点,是多功能的在线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课程网站”的使用将进一步增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推动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
 
“课程网站”已于2008年3月正式向全院师生开放。本年度春季学期建立网上课程63门,投入使用率达70%;目前已建立网上课程500余门,所建课程覆盖12个院系,已有超过6000的注册用户。
 
 
 
                                       

2008年10月7日北京时间下午5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的一半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以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中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机制,奖项的另一半由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和京都大学的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分享,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对称性破缺的起源,并由此预言了自然界中至少三个夸克家族的存在。

 
人类对对称性的兴趣可以追朔到远古时期。从古希腊文明到现在的日常生活,从五颜六色美丽的雪花、达∙芬奇的油画、各种漂亮的装饰图案、植物的果实,到令人惊叹的建筑物如鸟巢、水立方等,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对称性带来的美感。对称性是指如果一个操作或变换使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与之等价的状态,或者说系统的状态在此操作或变换下不变,我们就说该系统具有对称性。例如,一个呈现六角图案的雪花,当旋转60o时,人们看到的形状与旋转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就说该图案具有6重旋转对称性;对正常的人体来说,则具有明显的镜面反射对称性等。对称性描述的数学语言是19世纪由数学家建立起来的群论(group theory)。在20世纪,群论作为一个有力工具在物理学研究中得到了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并由此导致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如狭义相对论、质子、中子、正电子和其他一些基本粒子的发现、标准模型、弱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等,这些成果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现在知道,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意味着守恒律的出现。当系统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原有的对称性后,一定会进入到另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状态,这就是对称性破缺的概念。例如,当体重差不多的两个小孩在玩跷跷板时,两个小孩分坐两端,在静止状态下,跷跷板保持水平状态,达到平衡;当一个小孩离开后,跷跷板失去平衡,有小孩的一端着地,另一端则必然上翘,使原来的水平状态被打破,原有的对称性就发生了破缺。又比如,水是各项同性流动的液体,水分子在水中沿各个方向运动皆可,但当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时,水结成了冰,水分子在冰中按一定的择优方向排列,形成了冰的几何结构,对称性降低,不再保持原来水中各向同性的对称性,即发生了对称性破缺。
 
对称性破缺是贯穿凝聚态物理始终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凝聚态物理学中,对称性的破缺就意味着有序相的出现。例如,水结成冰后,水分子在冰中的分布比在水中更有序。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磁性材料,人们有时俗称为吸铁石或磁石,在这类材料中,由于磁性原子之间的交换作用,使之具有自发磁矩,对外呈现出磁性,称为磁有序;但当温度升高到一个临界温度(称之为居里温度)以上时,磁性原子的磁矩在热运动的作用下呈现出混乱的排布,导致磁性材料失去磁性,这个状态称为顺磁性,在没有磁场时其磁矩排布是一种无序状态。在顺磁状态下磁矩分布杂乱无章,具有较高的对称性,在居里温度以下时,磁矩朝某一个方向择优分布,出现磁有序,对称性随之降低,原有的对称性发生破缺,出现了有序相,对外显示出磁性。这种对称性的缺失无需外来的激励,称为对称性自发破缺(spontaneously symmetry breaking),因此,磁有序相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凝聚态物理中另一类重要的材料是超导体,即在某一临界温度以下,这类材料处于超导态,会失去电阻,呈现零电阻特性,同时对磁场具有排斥作用。超导材料表现出的性质称为超导电性。超导材料在电力传输、低温制冷、磁悬浮运输、高能粒子加速器、储能、精密测量、微波器件、逻辑元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已达到160K左右。超导态也是一个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态。1957年,美国三位物理学家John Bardeen,Leon Cooper和Robert Schrieffer对超导电性的起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现在被称之为BCS超导电性理论,并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该理论指出,两个具有相反动量和相反自旋的电子通过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可以结成电子对,称为Cooper对,超导电性来源于这些电子对的凝聚,超导态是Cooper对的凝聚态。由于Cooper对破坏了原来电子-声子系统满足的U(1)规范对称性,因此,超导态是一个U(1)规范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态,在其激发谱中有一个能隙。BCS理论在基本粒子物理、核物理、宇宙学等学科有重要的应用。
 
BCS理论出现以后,Nambu想要去理解超导态中的规范对称性是如何破缺的,探讨其中是否还蕴藏更深层次的道理。结果他花了大约两年的时间,利用量子场论的框架,推导出了BCS理论的结论。通过考虑对顶角的辐射修正,他发现超导态中的规范不变性仍然存在,表征规范不变性的Ward恒等式可以建立,只是以非线性的方式来实现。这样,超导态中的所有计算都可以在规范不变下进行,从而发现了在场论表述下的对称性自发破缺。Nambu在对BCS理论的处理中,发现存在着一个具有零能量和动量的态,称为无质量的声子,当把库仑场考虑进去以后,这些无质量的声子就变成了有质量的等离激元。
 
1960年,Nambu提出在基本粒子的量子场论中也存在着对称性自发破缺,通过引入某种未知场的真空期望值,与超导态相类比,建立了强相互作用理论。在假定手征对称性具有很小的明显破缺时,发现π介子有一个小的质量,比其它尺度小的多,并推导出了表征轴矢量、π介子衰变常数以及π介子与核子间耦合的GT关系,计算出了π介子与核子间的散射截面,发现与实验符合。π介子是一个复合粒子,当对称性没有明显的破缺时,该复合粒子就变成了无质量的。J.Goldstone利用标量场做了类似的计算,得到了真空期望值,发现能谱中也有一个无质量的粒子,现在被称作Nambu-Goldstone玻色子。在基本粒子理论中,手征对称性是整体对称的,而整体对称性的破缺会导致出现无质量的粒子;在超导电性理论中,对称性是规范不变的,这会导致有质量的态出现。1964年,F.Englert,R.Brout,以及P.W. Higgs分别提出了相对论规范理论,他们发现自发破缺的规范对称性没有产生一个无质量的粒子,而是给出了一个有质量的标量态,现在被称为Higgs玻色子,它是迄今为止在实验上尚未观测到的唯一的标准模型粒子。2008年9月10日在欧洲核子中心开始运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有望提供实验证据证实Higgs粒子存在与否。随后,Nambu及其合作者提出了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应该是基于SU(3)规范群的非阿贝尔规范理论。Gerhard ‘t Hooft和Martinus Veltman证明了即使规范对称性自发破缺,非阿贝尔规范理论是可重整化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有关非阿贝尔规范理论的后续的重大发现,如电弱理论、渐进自由、量子色动力学、夸克混合等。
 
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另一半授予了日本的科学家Kobayashi和Maskawa。1972年,当时这两个年轻的日本学者,根据Glashow-Salam-Weinberg的电弱理论模型,研究了电荷宇称(CP)破坏问题。他们想去扩展上述模型,希望得到包含真实复耦合常数的一项。首先研究了具有两夸克家族的模型,发现得不出一个复耦合常数。随后,他们研究了具有SU(2)量子数的三夸克家族模型,发现通过幺正变换可以得到一个具有自由相因子的耦合常数,该相因子不能被吸收进其他项。通过矩阵分解,Kobayashi和Maskawa写下了一个含相因子矩阵元的矩阵,现在称为Cabibbo-Kobayashi-Maskawa矩阵,被广泛用于讨论夸克混合。该相角不能被变换掉,它的出现就成为三夸克家族理论中包含CP破坏的证据。当时,人们只知道三个夸克(u,d,s),而Kobayashi-Maskawa(KM)的理论中包含有6个夸克,论文发表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一些基本粒子如J/y、重轻子等的发现,人们开始关注KM理论,第四个夸克(c-夸克)由Glashow等人引进,随后第五个夸克(b-夸克)在1977年被实验发现,第六个夸克(t-夸克)在1994年被发现。长寿命b-夸克的发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去测试CP破坏,人们因此在斯坦福大学和日本的KEK建立了“B-工厂”,所有的测量结果和实验数据都显示出与KM三十多年前的理论预言惊人的一致,表明在我们能够测量的能量范围内,自然界的基本组成来自于三个家族,同时考虑了CP对称性破坏可用于区分物质与反物质。需要提及的是,KM理论也通过了物理学家建立的所有理论上的验证。
 
KM理论之所以重要,除了上面讲述的之外,可能对探索宇宙的起源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一种看法认为,在137亿年前发生的大爆炸导致了宇宙的诞生,其根源可能来自于同种迄今尚不清楚的对称性破缺。按照一般理论,在大爆炸之初,应该产生同等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他们彼此湮灭,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而是产生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其原因有可能是在产生每100亿个反物质粒子的同时有一个额外物质粒子的偏离,正是这样的偏离导致的对称性破缺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宇宙得以存活。上述设想是否正确,现在尚未有明确的答案,或许刚刚运行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以后会提供部分答案。
 
对称性自发破缺的重要性除了在上述领域体现出来之外,还是其他领域如宇宙学、化学、生物等领域的普遍现象。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三位理论物理学家,他们建立的理论基本而深刻,对人们认识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微观世界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以及宇宙的起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深远。
 
(本文作者:苏刚,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理论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