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晚7点,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关村教学园区6号楼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了中国科学院奥运会志愿者交流大会——暨残奥会志愿者动员大会。奥运期间战斗在一线的20多位语言服务类志愿者参加会议。

志愿者代表刘功平、黄晔同学向大家讲述了做奥运志愿者的经历。作为一名驻守在奥运大厦抵离中心的志愿者,刘功平同学与在座同学分享了他在服务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咸。他的叙述由“苦”开始,苦的是抵离信息统计工作的烦琐、繁重;当海量数据的技术支持PBS出现问题时,他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第一时间解决了难题;因为每天骑自行车从顺义机场附近的家赶去奥运大厦上班而被北京电视台拍到了辛苦的背影,被媒体评为“最奔波的志愿者”,相信那个背影可以感动许多人。最后说到“甜”,团队同行情谊、丰富多彩的奥运体验、志愿服务所获得的认可,所谓苦尽甘来。黄晔同学在MPC(主新闻中心)工作,主要担任新闻发布会前后各种联系协调事宜及发布会上递话筒的任务。看似简单的递个话筒,其实也有很多学问。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这是北京奥组委对世界的承诺,同时也是志愿者对奥运的承诺。中国科学院团委委员、化学研究所团委书记徐辉代表科学院团委对残奥会志愿者们给予厚望,希望他们继续秉承奥运服务理念与微笑服务精神,为奥运会最终的完满成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徐辉书记还向残奥会志愿者颁发注册卡。

会议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结束了。会上对奥运志愿者的服务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同时对残奥会服务的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希望。会议也传达了中科院领导对广大科苑志愿者们关心与鼓励,志愿者们备受鼓舞,并纷纷表示对于今后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还会继续热情参与!

出席会议的还有研究生院团委书记助理樊博、学生会副主席吉勋、学生会志愿者与社会实践部常务副部长邱旸等。

 

——老师,您好!中科院都不收学费吗?

——同学,您好!中科院研究生院各培养单位非定向学生全部为公费。

——老师,您好!请问中科院是否招收直博生?

——同学,您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两种方式攻读博士,不招直博生。

……  ……

这样的对话,虽不是面对面进行的,但与面对面对话有同样的效果。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在线咨询频道,类似的问答已有300余个,从宏观的报考政策,再到中科院的接受推免政策、学制及学费问题、导师选择、院所特色等,考生的问题包罗万象,而招生咨询人员的回答也细致入微。

为配合做好硕士生招生宣传工作,教育部有关部门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举办“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宣传咨询活动”,9月10日至12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参加这一咨询活动,在线回答广大考生提出的问题。10日,很多考生都提出了推免、统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副主任夏昀提醒广大考生,提问时可先浏览在线咨询“精华区”的问答。

点击进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线咨询>>> >>>

据悉,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即将开始。今年仍然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网上报名时间分为两个阶段:9月18日至24日预报名,10月10日至31日正式报名。其中预报名主要组织应届本科毕业生报名,与正式报名同样有效。考生每天9:00至22:00可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网址http://yz.chsi.cn)的报名系统进行报名。现场确认时间为11月10日至14日,考生凭身份证件、毕业证等相关证件到网上报名选定报考点进行信息确认、缴费和照相。未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报考信息无效。 

 

9月4日,自动化所隆重举行“2008年新生入所欢迎会暨开学典礼”,欢迎新入所的153名硕士生和博士生。自动化所常务副所长王东琳、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何林、副所长王飞跃出席了开学典礼。活动由研究生部主任邸凌主持。

      在入所欢迎会上,自动化所党委书记何林首先代表所领导班子向新入所的研究生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讲话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和众多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案例和轶事箴言,给新生们提出了希望,勉励大家对待科研工作要有浓厚的兴趣、乐观的态度、持之以恒的耐心以及快乐健康的身心。

     王飞跃副所长的报告以《成长之痛与成长过程》为题。飞跃所长的报告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实例丰富、立意深远。在报告中,他欢迎大家来到自动化所开始研究生学习生涯,相信这会大家人生中的一个幸福和辉煌的过程,但成长之愉快,必然伴随着成长之痛苦,随后他分析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他希望同学们Enjoy整个过程,不但“好”的还有“坏”的部分,把这个过程看成是自己人生轨迹的一部分,不以其结果为主要甚至唯一目的,珍惜这一过程,从中反省、从中学习、从中受益,为后续的人生奠定更好的基础、做好更足的准备,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学习科研工作。

    王东琳所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研究生是研究所科研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他对153名同学的加盟表示热烈的欢迎。东琳所长指出,目前研究所正在不断盘整和聚集力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大力发展系统集成的智能化系统。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他希望大家能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研以致用”,为研究所和自身的发展都能做出贡献。他希望同学们将科研工作建立在厚实的情报和学科基础之上,付出艰苦的努力,把成功的愿望拉得更长一些,学会系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化科研创新的意识。东琳所长的讲话质朴平实,以一位老工程师的出发点,给了广大同学很好的启发和教育。

     在上午的活动中,07级硕士生学生代表柴晓杰同学介绍了入所前后的感受,回顾在研究生院学习一年时间的情况,表达了对自己对即将面对的科研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入所后认真科研、努力工作的决心和愿望,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应知应会”环节,新生们观看了所庆五十周年记录专题片,让新生队自动化所的发展历程和学科方向有了进一步地了解,更加热爱这个美丽的“紫冬花园”。所图书馆的张桂英老师应邀介绍了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大体情况,并详细说明了所内现拥有的信息资源和如何使用信息资源的方法,给大家的科研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下午,研究生部邸凌老师做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报告。邸老师站在研究生的角度对今后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为研究生在处理与导师关系的过程中提出中肯的建议。教学与学位主管李磊老师介绍了所内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以及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后,所团委书记、研究生工作主管毛磊做了题为《读研,你准备好了吗?》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他用的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和鲜活丰富的案例充分调动了现场的气氛,让学生们在轻松中获得启迪,在快乐里寻找阳光。这些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翔实,为广大同学在研究所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在“社会实践”环节,研究生部组织入所新生参观了从首都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首博丰富的文物典藏、中华文化的悠远博大,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北京市国宝级的精品文物,件件精美、内涵丰富,让同学们叹为观止,大家普遍表示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为期一天半的2008年新生入所欢迎会暨开学典礼圆满结束。通过本次活动,使新入所的研究生对自动化所的各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学生们今后的科研工作指出了方向,对学生在今后的科研、生活中可能遇到问题提了个醒。希望通过这次入所欢迎会的召开,能够为新生今后认真科研、积极工作,快乐生活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又是一度教师节!衷心感谢学生们的鲜花,同享教师节快乐。(上图鲜花为本组学生2007年教师节时的一片真情)。

  “导师这个词最早是荷马(Homer)开始使用的,他在其作品中让出远门的奥德修斯(Odysseus)将儿子忒勒玛科斯(Telemachus)托付给“忠实而博学”的导师。但只是在近世导师这门职业才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莱文森发现,早期成人阶段的一个关键任务是找到一名导师。做一名导师是人到中年的一大满足。”(摘自《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罗伯特-卡尼格尔著,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为人之师,虽有成就感,但感受更多的则是压力与挑战。唯恐才疏学浅、半瓶子醋,误人子弟;唯恐没有好的idea,让学生们白白hard work。唯恐产出的学生过剩,日后没有称心如意的工作。

  为人之师,自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悟。历经十载,好像已找到些感觉,也确有弟子争气、学有所成(有二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为证),便也添了几分自信。按照上文追溯,为导师者应“忠实而博学”也。自觉得“忠实”还是问心无愧的,“博学”则差之甚远,实在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深知:“博学尚未成功,为师必须努力!”

  下文是平日读书偶拾的一些大牌科学家们关于师生关系的语录,觉得很是耐人寻味,感同身受。值此教师节之日,与大家分享。

  1)导师如果有一个出众的学生,就会感觉自己有了一个儿子。当然,我也希望不远的将来能涌现出一对对母女般的师生。当我们建立起师生关系之后,彼此之间密切相连的感觉便甚于其他任何东西。即使导师已逝,这种紧密联系的纽带也将延伸,不会中断。(卡尔-杰拉西,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摘自《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刘易斯-沃尔珀达、艾莉森-里查兹著,柯欣瑞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2)我一直认为,杰出物理学家的示范作用和个人魅力是唤起年轻人献身科学的有效催化剂。……研究者永远都是学生,不断有新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包括学习使用新的工具。(科恩-塔诺季,法国高等师范学校)

  3)在我四十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我遇到过许多杰出的学生。我由衷地喜欢和感谢他们。没有学生的参与,我的许多研究都无法进行和完成。我想,学生们同样爱我这个老师。学术纽带将我们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尊重,同甘共苦的大家庭。有此人生,我非常知足了!(约瑟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4)跟其他社会领域一样,科学需要的是那种知识渊博、训练有素而又勇于接受高风险挑战的“初生牛犊”;无论对成就个人功名还是对造福社会大众而言,情形都是如此!(曼德尔布洛特,美国耶鲁大学)

  5)我对于年轻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对所有领域年轻科学家的建议是,我们大多数人无法如爱因斯坦那样可以独立地工作于远离压力和喧嚣的环境之中,但应当谨慎地选择加入一所或一个能使你取得一流科学成就的大学或研究组。(莫辛斯基,墨西哥国立墨西哥自治大学)

  6)我从学生那里也收获颇多,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新探索的起始点。例如,为了回答“构成一块金属需要多少个原子”,我花了数年时间做实验才给出了答案。与年轻人在一起工作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它常常令我忘记年龄,思如泉涌。(拉奥,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级科学研究中心)
  (上文第2)— 6)条摘自《成为科学家的100个理由》,阿卜杜斯-萨拉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编,赵乐静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本文作者:徐坚,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本文摘自徐坚老师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blog/jianxu.htmIMR)

“毫不吝惜地奉献自己每一份光和热,付出全部的热情与精力:为了自己从事的山地科学,为了自己心爱的学生。”这句话概括的是一位优秀导师所具有的高尚品德。我有幸求学于中科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师从于这样一位优秀的导师-崔鹏研究员。

      崔老师是一位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科学工作者,他热爱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山地科学,尤其是在我国泥石流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崔老师从1982年大学毕业就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二十多年来一直工作在山地灾害研究领域,在泥石流的形成与启动机理、泥石流与主河作用机制、泥石流预测预报、风景区泥石流防治、西南山区道路山地灾害防治、山地侵蚀与防治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突破。

     崔老师深爱自己从事的事业,将自己的精力倾注在科学研究之中,尤其是在泥石流及其减灾研究研究方面,带领研究团队不断挑战新的学科难题。作为泥石流研究的带头人,他特别注重我国泥石流研究与国际泥石流研究的交流与接轨,不断创造条件提高我国泥石流研究的学术地位,创造国际合作平台促进我国泥石流研究的发展,作为中国组委会主席成功举办了2007第四届国际泥石流大会,为我国泥石流研究事业开创了新的空间。

“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职责!要做好学问,做好工作,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人生发展的基础。”这是崔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话如其人,在要求别人和学生做到这些的同时,他总是身先士卒,给大家做好表率。他教导自己的学生要成为遵守社会道德的楷模,要成为正直善良的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做个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每月一次的学术报告会是崔老师和大家进行学术交流与沟通的好时机。大家在学术讨论会上介绍自己一个月来的研究进展和学习心得,也可以讲自己感兴趣的文献,然后大家在一起讨论。崔老师的学生专业背景较广,通过相互交流,大家了解了不同方向的研究热点,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目前还存在的问题等,同时还学会了如何汲取别人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如何审阅别人的论文并从中得到启发。尽管只是内部的学术交流,但是崔老师要求仍然很严格,报告时间的掌握、ppt的制作以及报告内容,他都会认真审阅和点评,以国际学术会议报告的标准要求大家。通过每次的交流和自己的报告,同学们无论是学术思想还是交流技巧上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崔老师反复强调:要做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首先必须要有端正的科研态度,优良的品格和求真务实的学风。要求自己的科研团队与学生注重第一手工作,注重野外观测和实验,用自己取得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撰写学术论文,踏实工作,力戒浮躁。每年组织在读研究生到野外观测站开展泥石流、滑坡、土壤侵蚀、生态修复等方面的观测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山地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过程、机理、及其灾害效应,认识气象气候、水文过程、土壤侵蚀与土体破坏、生态修复与调控、人类活动作用等气-水-土-生-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在山地表层过程中的作用、关联、环境效应与调控机制,使得学生能从客观实际入手,观测自然过程,探索内在机理,研究调控对策,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思路和脚踏实地的科研风格,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野外观测实验技巧和能力。通过长期的培养,使大家养成了良好的科研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科学学风。

     崔老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他经常通过实例来引导、教育自己的学生。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他就结合奥运精神和奥运趣事,引导大家在科研中要有两种精神:奋斗精神和协作精神。他告诉我们,在科研中,勤奋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只有积极向上、不畏艰难、不懈奋斗,才能在学术上有所造诣;同时要有协作精神,懂得和别人分享经验,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注重团队内的团结协作以及与外部的科技合作,在合作研究中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借鉴经验,拓展知识。

     崔老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的学生也是爱护有加,关心备至。晚上11点以后他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明亮,那是他在夜以继日的工作,而对自己的学生总是说:很晚了你们回去休息吧,而他自己则加班到深夜;每次吃饭时间,也是同样的说,是吃饭时间了,你们去吃饭吧,而他自己还在办公室继续修改我们的论文;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3天,他就率队赶赴前线,参加抗震救灾工作,而对自己的学生则说:现在还很危险,等过段时间你们再去考察…。这样的事情很多,以至于我们都习以为常,就像我们的父母教导、关心我们一样,没有感激,没有厌倦,只是心里暖暖的…… 

     这些关于崔老师的点点滴滴,虽很零散,但确是他给我们印象的真实的写照,他对专业知识的精益求精,他在专业领域内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的这些实实在在的行为深深的感动了他的学生和团队成员。我的导师崔鹏研究员就是这样一位朴素而令人尊敬的导师。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我人生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