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门槛,也许是懵懂地一脚踏进,走着走着,再回首——那一步一个的深深脚窝,自己的个性竟然从“感觉型”走成了“直觉型”。这就是所谓的提升吧,我想它源于热爱。时值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第九届青年学术报告会刚刚闭幕,把自己的感想说给大家听。

可能大家好奇,何谓“感觉”,何谓“直觉”,前者是关注由感觉器官获取的具体信息:如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后者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为依据的,已开始关注事物的整体和发展变化趋势。我的这种转变,千真万确是来到大连化物所两年后的变化。

究竟是什么催化了这个奇妙的变化?毋庸置疑,是缘于一种生活方式——读博。从刚入组的迷茫,到接触课题的责任,再到思路的理清,除了归功于导师的循循善诱之外,就是我们自己踏踏实实的读文献、思考、凝练,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紧跟学科前沿,把握课题的新颖性和前瞻性。正如此次报告会的评委陆世维老师点评时指出的那样“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一个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我的课题方向明确起来,知道了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

科研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往往千头万绪,需要不断地摸索、学习、领悟、实践。在这个繁杂的过程中,工作的框架与逻辑就显得至关重要。我所在的1802组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使用组内学术活动这个平台,集不同学科背景的全组师生之力,去完善每一位同学的工作框架,并调整相关工作思路。当然,这种交流的前提是学生本人要反复地琢磨、总结试验数据,认真完成好两个月一次的书面工作汇报,把平面的数据,通过思考整理成三维效果,也就是“再往深里看一层”,并按合理的逻辑在口头报告时清晰地说出本阶段研究工作的来龙去脉,使听众产生共鸣,继而通过争论、探讨,归纳出解决现有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及下一步工作规划。在组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我常想,要想使老师和其他同学在短时间内就了解我们的工作进展,并给予我们有益的建议,就需要我们自己首先理清思路,并通过准确简洁的表达拓建一个宽阔的、能够和全组师生并驾驰骋的“双向八排道公路”,而切忌自己先站在了“立交桥上”,茫然无措。

青年学术报告会就是给了我们一个沙场秋点兵的平台,与组内学术报告相比,它的规模更宏大,形式更正规。可以说,你的科研水平从投稿落笔的第一个字已在较量,你的风范从上台迈出的第一步已在展现,你的思路从开口演讲的第一句已在铺开,你的应变从回答问题开口前的第一个点头微笑已在传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互学习,从一个提升走向另一个提升,受益颇丰。对于科研,既然离不开定位准确、思路明确、表达正确,那么如果热爱,就让我们去提升自己这些方面的能力吧。 

 

 

金秋九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主办,长春应化所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学术研讨会”于9月22日至25日在长春举行。 

来自美、英、法、日、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以及国内8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30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长春应化所。王佛松、徐僖、徐如人、黄本立、程镕时、沈之荃、倪嘉缵、苏锵、汪尔康等多位院士,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人教局、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的相关领导莅临了会场。 

本次会议设有高分子科学、分析科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个分会。长春应化所所长王利祥担任大会主席,副主席由张洪杰书记、高连勋副所长、安立佳副所长担任。汪尔康院士、张洪杰书记、韩艳春主任、杨向光主任分别在各分会场致辞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王利祥所长和张洪杰书记分别做报告回顾和介绍了应化所六十年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 

与会专家就国际热点问题,围绕高分子科学、分析科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作了相关学术报告,并进行了热烈的研讨。长春应化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旁听了会议,收获颇多。通过对国内外应用化学重点研究领域、学科发展前沿、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发展态势以及当前应用化学热点难点的广泛深入研讨,有助于推进我国应用化学领域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中科院及长春应化所同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在应用化学各领域的广泛深入交流,为建立共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 

本次会议也是应用化学工作者的一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普遍感到会议组织严密,学术气氛浓厚,既交流了学术、研讨了问题,又加深了对中科院及应化所的了解,结识了新朋友,相会了老朋友,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会议期间,专家们还参观了长春应化所的实验室、园区和科技展馆等,对应化所六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9月25日上午9点,在教学楼715教室,杭州市科技局楼健人局长为研究生院师生做了一场浙杭科技创新及人才政策介绍的报告,并且就可能的院地合作项目与部分课题组的教师代表展开了深入的洽谈。
 
研究生院副院长侯泉林教授主持报告,他对楼局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院地合作一直以来都受到科学院和研究生院的高度重视,对于生命科学学院这次“请进来”的初步尝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
 
楼局长的报告首先就杭州科技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介绍,包括杭州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灵活的市场机制。而这些都是吸引人才进行创业的“先天条件” ,楼局长也因此说“天堂的硅谷是创业的乐园”。然后楼局长着重介绍了杭州市对于科技产业的地方政策。大到如何引进人才、建立科技产业基地、具体的资助方式,小到创业人员的住房、子女上学、场地租赁问题,楼局长都进行了详细介绍。而所有这些灵活、多样化的政策,充分说明了杭州市这个“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的No.1”对于科技人才的渴求和重视,用楼局长的话说就是“杭州市政府为了人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接下来由研究生院的导师和同学们讲“故事”。首先由研究生院化学学院的何裕建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他向大家介绍了一个解酒的新药RU-21,并提出了可以进行新药仿制型创业。同样,生命科学学院酶学组的负责人田维熙教授就本课题组的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该课题组在国际上首先开展天然来源脂肪酸合酶(FAS)抑制剂的研究。从本世纪初到目前为止已从茶(包括绿茶、红茶、黑茶)、中草药、蔬菜、水果发现了多种新型高效的脂肪酸合酶抑制剂,并且发现其对动物有减重、抑食作用。由此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20多篇。此外,他们还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已申报国家专利6项。最后,医用酶学组的张慧慧同学就该课题组的研究内容也进行了介绍。该课题组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围绕硫氧还蛋白还原酶作为癌症治疗的新型靶点展开的,他们先后寻找到了绿茶,红茶等天然来源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剂,并在此基础上为硒和茶多酚的抗癌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在国际的相关领域中走在前列。如此丰富的成果,如何转化为真正对人类健康有用的产品,是酶学组、医用酶学组最为关心的问题。他们等待的就是一个机会,一个被发现的机会!
 
杭州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旺盛,中科院的科技人才、科研成果旺盛,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院地合作可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让旺上加旺,让双方走出一条结合实际的科技创新之路。

9月24日至25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上海分院教育处承办的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指导教师研讨班(上海)在上海教育基地举行。来自上海、福建、浙江、新疆等地的126名研究生导师和各所研究生部的负责同志共150人参加了研讨班。研讨班由上海教育基地副主任唐铮主持。上海分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建宇出席研讨班并讲话。

中科院研究生院马石庄副院长、余翔林教授、缪园教授、李虹博士分别为导师们做作了“依法办学,育人为本,促进科教和谐,践行创新教育”“对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创新的几点认识”“研究生培养流程与质量评估”和“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报告。

马石庄在报告中强调指出,研究生培养应更新观念、创新教育,着重协调好科研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规范好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促进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保持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办学质量和地位。马石庄要求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在实际工作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强化导师教书育人的角色意识,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坚持严格的培养标准,为社会培育造就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挥中科院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先导与示范作用。

余翔林介绍了世界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进程和影响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思潮,强调应发挥导师群体的作用,加强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积极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提出了对我国21世纪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科院研究生院评估中心副主任缪园在报告中介绍了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流程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体系,希望导师们了解研究生质量评估的基本要求,把好研究生培养质量关。

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李虹博士重点就中科院研究生的心理特质和心理健康调查的基本情况,并就如何应对心理异常的学生,以及如何做好导师自身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的保护和避免法律纠纷等方面作了介绍。 

研讨班还特邀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导师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王恩多院士作了题为“教书育人的经验与体会”的报告。王恩多结合自己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向年轻的导师们介绍了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如何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如何处理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的关系,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体会和经验。

与会导师纷纷表示,研讨班使大家加深了对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和教育理念的认识,开阔了的视野,为今后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认识了课题研究与学生培养之间的协调关系,对研究生的招生、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质量评估等研究生培养流程和重要环节的要求和规定有了进一步了解,增强了今后指导学生的规范性和目的性。同时,大家表示今后要按照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和规定,认真履行导师的职责,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新路子,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共同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更好的成绩。

【题记】之前曾听说因为孙松所长工作繁忙,找他不是件易事,所以对于能不能接受学生记者的采访我们也曾心有疑虑,然而孙所长很爽快的答应了。在海洋所2008年度年中工作会议结束后,记者在所长办公室见到了孙松所长,眼前的他平易近人,即善谈又不失幽默,一个小时的采访在愉快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我们的研究生更像是国外的RA,做研究不是军队演习而是参与正规战役”
 
孙所长表示,海洋所的研究生500名左右,教职工600多名,师资力量是相当雄厚的。与大学不同,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技能培养,做毕业论文时不是军队演习而是参与正规战役,所以说我们的研究生更像是国外的RA(research assistant),承担重要科研任务。同时我们希望学生能和社会接轨,注重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一,培养研究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某些大学的老师对学生研究生涯规划过于详细,甚至包括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学生过得很轻松很舒服,但这样会带来很多问题,到了新的研究单位后不能独立工作。而在海洋所诸如药品、仪器等的购置都需要自己独立去做,第一关很难过,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会有很多情绪,但一旦走过去就会发现天地很辽阔,日后换了工作岗位,独立工作能力就会比较强。海洋所的研究生,无论从药品购买、实验设计、结果分析、科研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严谨性和计划性都能处于实战状态,研究生阶段从开题到中期检验到最终考核都是和国家科研项目的申请、验收、成果的获得都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如何能让学生走出浮夸。现在的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大,考虑学习、考虑就业、考虑未来和前途,人很浮躁,有些急于求成,不能安心。研究生阶段决定着未来发展方向,做科研需要踏踏实实的心态,我们做一个项目时,首先要知道为什么做这个项目,必须弄清楚目的意义,即便日后不做科研,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必须的。这就好比做生意,比如做银行投资,要明白为什么投资,弄清楚what,which,where, why等“5W原则” 。只想获得个学位而不好好学习是不对的,做不做科研都不能盲目随从,要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技能。很多领导人或者大企业的管理人都是理工出身,多归功于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其实不管以后做什么,搞管理还是做科研,遇到问题怎么分析怎么处理都是相通的。
 
第三,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的研究生要接触国内外最新的成果和进行前瞻研究,比如大的国家计划,能够洞悉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开展很多讲座、公共课,原因就在这里。
 
第四,最后是科学道德的培养,要绝对杜绝学术造假。研究生首先要做大写的人,其次才是提高业务水平,从海洋所出来的学生,要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要有‘群狼效应’的意识,EQ比IQ更重要”
 
孙所长说,狼是将团队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群居性动物,狼团队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合作密切,在生存、竞争、发展的动物世界里才能得以生存,一匹单独的狼很容易成为别人的盘中餐,但一群狼足以使虎豹闻之失色,这就是团队的力量。人也需要相互协作。
 
学生之间也是如此,不能仅有竞争关系,还应该相互协作,一个人不可能把工作独立做好的,必须和别人合作,要学会和别人打交道。独搞一套在社会上是吃不开的。海洋所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积累综合多人经验与大家共享,这样在一个部门中就会受到重视,得到大家认可,这对个人的成长很有好处。
 
所以,海洋所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相比较大学里种类繁多的基础课、文化课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海洋所范围小,学术气氛过于浓郁,这需要学生会发挥作用,增加同学们的生活乐趣,可以搞些沙龙俱乐部,周末舞会,讲讲科学故事,所见所闻,国外访问的奇闻异事等等,鼓励同学们多做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因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EQ比IQ更重要。
 
他说,心理健康是研究生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做出如自杀,攻击他人等极端行为的人是存在的,人是很复杂的动物,也是很笨的动物,同一样一个情况,不同人看的方面不同,有的人看到阳光就会感谢生活,有的人却看破红尘终日抑郁。现在的学生面临很多关口和选择,想法比较多,他建议不要有太多顾虑,要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遇到不好的事情,要从好的角度去考虑。在所期间要多参与集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还可以听听音乐学学绘画等等。
 
他不主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闷头做实验上,平常读读诗歌听听音乐是种熏陶自己人文素养的好方式,很多大科学家不仅仅在学术上精于所长,在其他方面也是独树一帜的。科学发展到最后终会归结到哲学问题上。做学术要有专业的精神,但在业余时间也要有些业余的活动。
 
“创新文化建设是海洋所值得传承的灵魂”
 
谈到《亮剑》这部电视剧时,孙所长表示,李云龙的军队是一只王牌军队 ,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几十年来士兵们进进出出,但灵魂始终支持着这只王牌军队,这个灵魂是由一帮人创出,并代代传承,在建设层面,物质层面,感官层面都有自己的标识。这个和支撑研究所的灵魂是一致的,创新文化建设是海洋所值得传承的灵魂,需要每一代人做努力并且以代代传承下去,创新文化层面的建设很难一句话说完,包括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人的兴趣、师生关系、科研氛围等等,虽然老师学生经常换,但是只要有合作意识,高综合素质的氛围在,就能使人能感觉到从海洋所出来的人都很和谐很愉悦。 (海洋所记者团张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