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晚七点,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洪德元院士在我校玉泉路校区礼堂举办了以“牡丹何以成为花中之王”为题的讲座。讲座同时在雁栖湖校区教1-114教室进行了直播。

在讲座的开始,洪院士以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为引,介绍他与他的团队曾提倡将牡丹评为我国国花,进而引发了对“牡丹何以成为花中之王”的讨论。为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为何牡丹有资格被评为国花、“King of Flowers”,洪院士结合大量的野外考察图片和精确实验数据,从牡丹野生物种的分类和分布、牡丹野生物种的谱系、牡丹何以成为花中之王和牡丹成为花中之王的生物学因素和人文因素这四个方面对牡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概述牡丹野生物种的分类和分布时,洪院士主要说明了我国野生牡丹分类:滇牡丹群、川牡丹群和牡丹群,以及相应的分布范围。洪院士先以滇牡丹群为例,否定了两种不恰当的牡丹分类方式。之后又将本被处理为滇牡丹群变种的西藏的大花黄牡丹与滇牡丹群进行对比,表现出了两者间形态、性状的巨大不同,说明前者应是一个独立的牡丹新种。两相结合,从而使同学们对牡丹分类有了大致了解。在此之后,洪院士才详细介绍了牡丹的九个野生种,并以地图的形式划分了分布范围。特别的是,其分布区域线靠近我国国界线,却又始终在国内,被洪院士称作“最爱国的花朵”。

在探究牡丹野生物种的谱系时,洪院士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他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从早期对野生牡丹有限的几个基因的研究,到利用转录组方法实现对野生牡丹几千个基因片段的研究,从而得到用25个单拷贝核基因序列构建9个野生种30份材料的分子树,说明了九个野生牡丹种基因独立、性状和外部形态分明,是九个互相独立的牡丹种,不存在之前猜想的杂交情况。

在此之后,话题正式被引到了对“牡丹何以成为花中之王”的讨论上,其重点则在于验证牡丹杂交起源的推测和揭示有多少个牡丹野生物种参与杂交。洪院士以建立传统栽培品种和野生物种的血缘关系为途径,选取47个未经人工杂交的、有代表性的传统栽培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4个叶绿体基因序列和7个单拷贝核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发现分布于中原的牡丹群中的5个野生牡丹种全部参与了杂交,从而发现了牡丹是花中之王的生物学因素:汇集了五个野生种的遗传资源。

接下来,洪院士对牡丹成为花中之王的生物学因素和人文因素作了总结。牡丹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不仅因为其汇集了丰富的遗传资源,也与中原地区人民的习俗有密切的联系。牡丹在自然状态下不同种,不相遇,因而无法形成杂交种;而中原人民进行园中移栽时,将不同野生牡丹种在一起,借助蜂等媒介发生了自然杂交,产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品种,使牡丹成为当之无愧的花中之王,也被外国人誉为“King of Flowers”。

讲座进行到这里,洪院士表示同学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大胆提问。同学们十分热情,就植物分类学、物种定义、“种”的概念和对“洛阳牡丹甲天下”的思考等方面向洪院士请教,洪院士也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详细解答,使同学们收益颇丰。

在提问环节之后,洪院士语重心长地与同学们谈论了他研究牡丹、芍药的历程,并多次提及了野外考察的艰辛。洪院士以他在法国东南部和高加索地区的两次亲身经历,说明了野外考察中常常遇到的一些困难、阻碍。然而,纵然挑战不断,洪院士更多的还是关心其中的乐趣,以他的瑞士之行成功预测为例,同学们很自然的感受到洪院士当时的激动和开心。洪院士自己笑着总结说:“(我)一辈子做科学,很辛苦,也很有乐趣。野外工作,很辛苦,很快乐,也很锻炼身体。我今年78了,身体依然很好。”同学们十分感动,现场掌声不断。讲座至此,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洪德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日本植物学会通讯会员、国际植物物种项目(世界植物志)指导委员会委员、《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编委会中方副主席。已发表研究论文260篇,其中50余篇在SCI刊物;专著15部(国外4部)。已培养博士28名,其中4位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位获特等奖,1位获得全国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目前正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多项;200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奖。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首批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和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高鸿钧院士(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第一学年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

周一晚上六点,国科大人文楼教一阶梯教室里便陆续来了学生,安静的坐着,等待神秘的故事分享,因为今天晚上这里将会开展“今晚,我们与江豚美丽邂逅”的分享讲座。

六点半,讲座准时开始,100人的教室里虽然没有坐满,但是依旧非常温暖,即将进入考试周,今晚上还能过来的小伙伴都一定是真心喜欢江豚,希望了解更多江豚与江豚保护故事的。

首先为我们做分享的是北京环保公益组织自然大学研究员蒋忆,她转述自然大学联合发起人冯永锋先生的话“每个人都是环境难民”,这句话让人震撼,也是真实残酷的现实。她还介绍了,自然大学就是让伙伴们去发现、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地方。

开场的时候,播放了一段十二分钟多的视频,介绍了江豚及其“杀手”,而洞庭湖上还有一个渔民从2003年开始就自发保护江豚,至今一直在坚守,而且发动了一群渔民跟他一起用行动保护江豚,他们被称为洞庭守护者。而洞庭守护者每天巡护江豚工作的视频让人又敬佩又震撼,午夜出发巡护抵制非法捕捞,抓获现场却被威胁,那种无奈和痛苦,使现场的同学们露出了复杂的表情。江豚的命运岌岌可危,而保护的工作又是如此艰辛和困难,看完视频,大家都极其渴望探索更多关于江豚与其保护的故事。

蒋忆为大家播放的一组组江豚照片,从江豚的可爱,到死亡时的惨状,如此可爱的哺乳动物竟然面临灭绝的危机,让人很痛心。2008年至今年的江豚死亡数据让人震撼,这几天便发现了两头死亡江豚,对于1000余头的种群来说,持续的死亡数据太可怕。

接下来讲述的洞庭守护者保护江豚的故事,一群渔民能有高度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渔业资源保护、江豚保护与水环境的多年保护行动,遇到很多困难、挫折与打击,却依旧坚持,而且是完全志愿者行动,无私奉献,很让人感动,学生们听得很认真。

其中播放的一小段视频,是蒋忆参与洞庭守护者晚间巡护的视频,黑夜里,非法捕捞渔民挥起手中的刀向着洞庭守护者,硬生生的把洞庭守护者赶走,而举报电话一直打不通,遇到这样无奈的场景,对于洞庭守护者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段真实的视频,也让学生们看到了现实中保护工作的艰难与无奈。

因为洞庭守护者多年来一直付出,每天巡护都是几百块的费用,每个洞庭守护者家庭已经难以支撑。蒋忆介绍,今年自然大学通过多种方式为洞庭守护者发起了五次募捐,募捐巡护油费,募捐巡逻快艇。幸运的是,目前北京水源保护基金会为洞庭守护者捐赠了一艘巡逻快艇,大大提高了洞庭守护者巡护效率。而接下来八个月的巡护费用,也还在持续募捐中。

还有很多普通公众可以参与到江豚保护的活动,比如江豚生态假期、江豚观察团,让公众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参与到保护江豚。

让人激动的是,今天还邀请了从岳阳远道而来做分享的洞庭守护者。洞庭守护者陈小光,年纪跟学生们差不多,而他是一个渔民,也是洞庭守护者团队的船长,都叫他最年轻的的船长。虽然他不太会表达,但是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洞庭湖渔民的真诚,洞庭守护者的坚毅。他开心的介绍了他小时候洞庭湖的风光,而如今却是被破坏得如此糟糕,让人心痛,也是让他开始做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因。

洞庭守护者李劲松,参与江豚保护工作已经快三年了,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渔民眼中的江豚,渔民都称呼江豚为江猪,是渔民的河神,还有江豚拜风等有趣的故事,原来江豚不止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动物而已,它跟渔民之间的感情,也是同样的重要,让人感动。而现实巡护江豚中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李劲松一一为大家分析,包括非法捕捞的电网、迷魂阵、风网、滚钩、矮围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江豚,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时间飞快,已经到了八点。而洞庭守护者也刚刚分享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里面充满敬意。

进入互动环节,同学们非常活跃,不断的提问,还有讨论、建议,有的学生还表达了对洞庭守护者这样一线保护江豚的志愿者深深的敬意。学生们的提问涉及各个方面,关于法律,渔民非法捕捞调查,江豚六大杀手的影响权重,渔民、渔政与志愿者之间的关系协调等。

学生们互动到快九点才结束江豚故事的分享,结束了还依旧讨论了很久,各自留下了联系方式,学生们充满激情,希望为江豚保护来行动,做义卖,做调查,参与巡护等等。这也是今天江豚分享会最大的收获!人人都可以为江豚保护而行动!

 

2014年11月29-30日,“夸克物质与现代核物质前沿问题研讨会” (QMF’14)在我校雁栖湖校区举行。来自全国核物理相关的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名专家、学者共聚国科大会议中心,交流核物理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未来合作。

本次研讨会由我校物理学院彭光雄教授项目组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夸克物质性质与QCD相变机理”(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执行期间:2012.1-2016.12)负责学术组织。这是该项目组在项目执行期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国家基金委物理II处领导和学科主任参加了会议。

首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张焕乔院士作开放报告-“近垒重离子核反应的实验研究进展”。然后,进行了热烈的报告和讨论。会议共做报告30个。物理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听讲了其中的开放报告,身临其境地感受了科学前沿研讨的学术氛围。

12月2日上午,在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的大力支持下,由中科院成都分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承办的“西藏自治区科技领导干部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开班。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书记刘光旭、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院长霍国庆出席开班典礼并讲话。西藏自治区42位学员科技领导干部参加了开班典礼。

在开班仪式上,霍国庆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概况及招生规模、培训模式、学科优势和教学科研成果,强调了国科大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并提出将充分整合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为我国各地区和各类组织的发展提供高端培训服务,力争将中科院一流的科技师资与西藏自治区的科技发展相结合,促进地方发展。

刘光旭在讲话中提出,举办西藏自治区科技领导干部培训班,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围绕自治区科技重点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次培训班邀请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领导给大家授课,希望所选派学员珍惜学习机会,严守各项纪律,争取学以致用,学有所获。

本期培训班为期10天,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央党校等单位的10多位专家教授将为学员授课。

12月2日晚七点整,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与人文修养讲座系列第十讲“创始论与进化论的世纪之争”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阶一六教室准时开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老师为同学们献上了一场关乎人类起源的精彩争论。

讲座伊始,张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了关于这次世纪之争的相关问题,如创世论为何发生于20世纪的美国,又是谁在反对进化论,以及反对的原因。张教授说,这场世纪之争是十分独特的。它持续时间十分长,直到今天仍在继续;是一场发生于科学民主国家的反科学运动;且是世俗法庭首次审判一个公认的科学理论。而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在于“科学是什么”、“科学不是什么”、“科学与宗教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接着,张教授讲述了争论发生的背景。十九世纪中期,达尔文进化论的发表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科学家们迅速分为两派,进化论者与创世论者。前者支持达尔文观点,而后者则发表尖锐的批评,称此理论是一个违背自然伦理道德的不法之说。1860年6月的牛津论战,更体现了科学与文化的冲突及文化领导权争夺的激烈。相比英国,美国的反应则更加谨慎平和。美国神学家格雷以自然神学框架改造了达尔文理论,使其在美国得到普遍承认,却导致了20世纪新拉马克主义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创世论基要主义者转向反进化论,将进化论与一战联系起来,批评其“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观点,并掀起了一场反进化论立法运动。创世论者建立了创世研究会、创世科学研究中心,称进化论是猜测性的“非科学”,忽略了证伪性的证据,是在利用公众的伦理和宗教情感。

20世纪中叶,加州《科学纲要》修订,认为创世论不以科学为基础,不应属于科学教科书。接着发生的阿布色590法案审判、路易斯安案件、平衡法案等均反对反进化论运动。生物哲学家鲁斯提出了科学标准:以自然归论为向导,具有解释性、检验性、试探性和证伪性。90年代的多佛案则又掀起了一场反进化论运动。迄今,500多名科学家联名反对进化论,而67个国家科学家联名反对创世论。

最后,张教授指出,我们要分清楚新创世论者与旧创世论者的差别。基要主义者的目的是维护宗教道德权威,因此他们禁止讲授进化论。而新创世论者,即科学创世论者和智慧设计者则试图论证创世论的科学性,以质疑进化论的科学性。新创世论者综合了公众的科学权威、宗教情感、自由民主的民族传统和保守民主力量进行创世论宣传。而我们要揭露其宣传手段,澄清公众对此的认识,揭露他们的动机。

讲座结束时,同学们向张教授提出了许多关于创世论进化论的问题,张教授一一做了精彩的回答。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介绍:

张增一,厦门大学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新闻传播学系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翻译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从事访问研究,曾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科学传播教学和研究工作,关注利用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研究传播现象。揭晓美国创世论与进化论的世纪之争。在境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另有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方法论译著4部、论文20余篇。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养本科生人文修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