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3点,根与芽中国20周年国际峰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晨兴音乐厅召开。珍古道尔女士和联合国环境保护协会的部分领导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代表——青协根与芽小组的9个成员出席了本次峰会。
据悉,根与芽是国际性的环保项目,由珍古道尔女士在1991年初创立于非洲坦桑尼亚,随后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获得广泛的认可。根与芽旨在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促进全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爱。它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和环保教育项目。从学前班到大学,各年龄层的学生都加入了根与芽的行列。项目成员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珍博士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激励年轻人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目前根与芽在全球13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从1994年起,已经建立了中国大陆1000多个根与芽小组,走进了1000多所学校,培养了数万名老师,影响了千万名学生。2000年,根与芽办公室在北京建立。目前北京已有部分高校拥有根与芽小组,他们的活动受到北京根与芽中心的重视。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协根与芽小组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该小组成立于今年10月份,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上午11点,我校根与芽小组成员在玉泉路校训石处集合,12点半顺利达到北航晨兴音乐厅。此时离峰会开始还有2个多小时,大家首先参观了二楼过道一些根与芽小组的优秀成果展览,如中国矿业大学小组有关鲨鱼知识的互动竞答,北京十四中小组的生物柴油再生演示,河北科技大学小组环保手工艺创意大赛,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小学小组的“光盘行动”等。一起参观的任同学说:“这些活动真的非常好,就像平山道小学的光盘行动,不仅引导到家爱惜粮食,还教会我们认识五谷。”
下午3点峰会准时开始。在第一环节,会议回顾了根与芽小组的历史,使大家了解到根与芽一路走来的艰辛。项目初期在中国建立时,只有珍古道尔博士一个人。20年过去了,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加入到这个组织。随后,进入到第二环节,几个公益性质的表演。在“别吃我们的朋友”节目中,根与芽非洲区的成员用日常生活用品做乐器,演奏出了让人震撼的音乐,让大家感受到美妙的音乐往往来源于平凡的东西。之后的“垃圾哥垃圾妹垃圾婆”,几个可爱的中国小朋友生动的表演教会了大家垃圾分类。最后,获奖的根与芽小组代表领奖,珍古道尔博士讲述她这些年做环保的一些感悟。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珍古道尔博士的眼睛欠佳,大家在拍照时自觉地关掉了所有闪光灯。这种尊敬是对古道尔本人的尊敬,更是对她过去那么多年工作的一种肯定。
峰会结束后,我校根与芽小组成员当场申请了明年春季的护鲨活动,希望为环保做出更多的努力。小组代表们纷纷表示“通过峰会交流,我们认识了更多真正热爱自然的人。以前总有部分人认为环保挂着假大空的名义,但今天亲眼见到那么多的人真正热爱自然,才更深刻得体会到环保的意义。以后要好好跟项目组交流学习,争取把我们国科大的根与芽小组做好,为环保献出自己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故事。天才是后生的,成功的就是天才。成功属于有道德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人。”
11月14日19:00,国科大玉泉路校区阶一5教室已座无虚席,这时,年过花甲却依然气宇不凡的翟明国院士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全场不时传出雷鸣般的掌声,场下间或有人赞叹着这位前辈的渊博学识。
翟明国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位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家,主要从事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以及火成岩岩石学的研究,是一位国内外公认的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大爱无声,唤醒沉睡千年岩。30多年来,他抱着对地质与岩石的执着,凭借着对科研的热爱,秉着一颗真挚的爱国心,一直默默地耕耘在祖国的科研一线,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而今,为了祖国科研界的新生力量,他为国科大的莘莘学子讲述着他跌宕波澜的人生历程。
教育先行,重在实践
翟院士认为,扎实的学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教育不能以智育为培养的首要标准,不能只啃书本、太看重分数。好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有足够的意志训练、理想追求和社会生存能力。他中学时就读于北京“人大附中”,该校50周年校庆“校友访谈”时,翟院士回忆说:“人大附中给了我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为国家效力的理想追求和端正的道德素养”。在这里,每年都会开展下乡劳动、学军学工等实践活动,学生还自发地到公共场合义务劳动。翟院士还曾志愿做过掏粪工人。他认为,这些的确是现在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教育课程。他将这些“教育”称为“接地气”,并称不接地气人就是“悬”着的,脚踏实地,才能往前走,才能攀登。
本着这样的教育观点,翟院士坚信,他从人大附中毕业后的第一个“大学”是远在新疆巴里坤的伊吾军马场。虽然,翟院士当时有些遗憾失去了及时深造的机会,但是他认为军马场却是另一个大学校。那里自然条件恶劣,冬天气温可达零下30-40℃,但自然景观却十分迷人;生活环境艰苦——几乎吃不上新鲜蔬菜;军事化的管理和温馨的居民关系等等,都给他带来了别样的生活体验和精神及意志的磨练。
己志国志,并驾齐驱
翟院士在讲座中提到,在他小学六年级时,老师曾出过 “我的志愿”这一作文题。全班女生当中,有一半写老师(受影响于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一半则写护士或医生(受影响于中国电影《护士日记》);而男生基本都是志愿当飞行员或工程师。他说,青少年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是可塑的,是与环境和宣传密不可分的。但科学是需要努力攀登的,仅凭兴趣搞科研是对科研一词的“消遣”。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努力和付出;在搞科研的过程中,需要探索难题、解决难题、攀登高峰,取得成果后造福社会。这其中必然会有许多艰辛、喜悦和幸福。当兴趣、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达到统一时,就有动力为此奋斗一生,这个过程其乐无穷。
科技时代,齐力断金
“现在是大科学时代。”翟院士感慨到。他说, 如今多学科交叉、宏量数据和大的科学技术平台,决定了团队作战、协同合作的大科学研究方式。科研人员需要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必要的哲学修养。
APEC会议即将到来,在雁栖湖周边的一个小小的“蓝立方”里,国科大的APEC外围志愿者们正在向这次主题峰会奉献他们的情怀。这项由雁栖镇团委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团委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承办的活动在不多的几天里,为怀柔湛蓝天空下来来往往的人们传递着温暖。
志愿者们的服务岗亭还是从奥运会时代留下的,在经历过一次伟大盛会之后,即将迎来又一个划时代的会议。国科大青协的志愿者们的志愿活动从10月31日正式开始,主要在顶秀美泉站点的志愿岗亭进行服务。雁栖镇团委在岗亭里准备好了丰富的物资,除了做志愿服务必须的地图、简介、宣传手册外,还有热水、工作餐、急救箱、充电宝、爱心雨伞等生活物品。身穿蓝色棉背心,总是面带微笑的“小蓝”们就在这座小小的亭子里给初来的行人指路、和遛弯的老者谈天、为清洁工阿姨送水,他们工作的领域不只限于亭内,甚至去路边为骑行者的车轮打气、主动扛起负重的老爷爷身上的背包,把光和热带去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志愿者们还遇到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孩,不过五岁半却礼貌懂事,他还是个“古生物学家”,向“小蓝”们详细介绍着各种各样的恐龙,最后还在留言本上对志愿者们的工作表示感谢。
来自德国记者的采访让志愿者们受宠若惊,但在异国的话筒和镜头面前,他们蓬勃的朝气与洋溢的热情却没有丝毫减少,落落大方地展示着科苑学子的灿烂笑容。工作之余,志愿者们还用飘落的金叶摆起了APEC的标志和一颗饱满热情的心。问到他们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他们自豪地说当好志愿者,每天能为他人做点好事,就是他们的幸福。
这群志愿服务的青年人用自身的行动阐释着“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精神要义。作为雁栖青年,作为APEC的志愿者,他们无声地告白着一名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他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匹山脉、一片山林。这样的山林,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这风,就是社会风气,这水,就是文明进程。
APEC外围志愿者活动在气温陡降中结束,他们奉献的光和热却在继续传扬。他们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志愿者的情怀,看到了无私的意义。他们说自己是微尘,但他们的凝聚,却能照亮世界。11月12日,国科大青年志愿者协会(简称“青协”)参与的为期13天的APEC外围志愿服务活动正式结束,72名志愿者载誉归来。他们以热情洋溢、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给APEC会议期间会议中心外围的各国人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获得相关部门领导及媒体称赞。
APEC外围志愿服务活动是由怀柔区团委组织、雁栖镇团委和国科大团委共同主办、青协承办,主要为APEC会议外围区域世界各国人员提供语言翻译、信息咨询、应急救护以及媒体服务。在组织报名过程中,国科大学生踊跃参加,出现“人满为患”的火爆场面。最终,72位志愿者被选中参加APEC外围志愿活动,并在APEC会议开始之前,参加了两次专门的培训。
APEC会议期间,志愿者们被分成若干小队,分别来到雁栖镇下庄、顶秀美泉小镇、范各庄三个服务点,热情满满地为各国游客解答信息疑惑,展现了国科大学子“学以致用,吃苦耐劳,积极奉献”的良好风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良好印象。由于志愿者们身着蓝色志愿服,所以各国游客喜欢称呼他们为“小蓝”。
雁栖镇党委书记彭明祥于11月9日上午来到志愿服务点,看到“小蓝”们的良好表现,对他们的工作高度赞赏,并动情地写下“志愿服务,美丽风景!”的寄语。团市委常宇书记也在11月9日下午来到岗亭慰问志愿者们,热情地与大家握手,不停地嘘寒问暖。期间,新华社以及其他国外媒体采访了国科大志愿者们,并纷纷为他们的表现“点赞”。青协志愿者倍受鼓舞,大家一起折纸鹤、叠红心,用柳叶拼出APEC的会标,将志愿服务岗位“打扮”得更加美丽。
宋少博同学在接受某家采访时,道出了青协同学的心声:“看着路过的行人对我们的微笑,不禁对我们能作为志愿者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无比的自豪!让我们牢记青协的宗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给他人,给社会,献出我们的爱心,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1月3日,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高能所、中科院兰州近物所、中科院上海应物所、中科院物理所等单位的专家对理化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研制”进行了现场测试验收。理化所副所长刘新建、业务处以及项目组科研人员参加了验收会。验收会在理化所廊坊园区举行。
验收组专家听取了项目首席科学家李青研究员对项目进展的介绍及对测试方案的说明,讨论并确认了测试方案。之后,专家组到中控室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在线确认和对10月31号以来运行数据的确认,并对测试相关的设备和仪表进行了现场查验,确认测试结果真实有效。
经现场测试专家组认定(专家组指定一名专家于10月31日到廊坊园区现场监察开机、制冷性能达到指标的起始时间),大型低温制冷设备连续平稳运行三天(72小时),保持冷负载出口温度19.7K±0.3K,制冷量10.7kW±0.3kW,透平绝热膨胀效率≥76%。专家组认为现场测试的结果满足项目任务书规定的技术指标,全部技术指标达到并优于任务书的指标要求。
此次现场测试是检验理化所承担的国家科研重大装备研制项目“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研制”执行结果的最重要环节,标志着理化所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研制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研制过程中攻克的透平膨胀机、低漏率低温换热器、高精滤油系统以及系统集成等系列关键技术与设备得到了验证,为进一步开辟国内大科学工程等需要的更低温度的液氦/超流氦制冷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