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13:30,由国科大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国科大“院士大讲堂”系列讲座在玉泉路校区阶一6教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以训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子发生的奥秘》的报告。

刘以训不到13:00就到了教室,“怕路上堵车让同学们等,所以我就早来了会儿”。报告中,他为大家介绍了他们课题组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也给大家讲述了课题设计与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且告诉同学们,中学时期他对教材中关于精子发生位置的机制就萌生了疑惑,带着这种质疑,日后,他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得研究。

围绕精子发生的奥秘,刘以训向同学们介绍了精子在体内形成的部位和过程,提出精子“怕热”,在热激状态下精子的发生是可逆的。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建立了离体精元干细胞培养模型。他们研究了热激影响精子形成的机制,定量分析了BTB相关连接蛋白的回复现象,解释了在持续受热后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现象。随后,他又介绍了自己近期两项研究的最新进展。最后,他对目前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展望,包括对无精症患者的治疗方法、动物转基因研究、异种杂交和利用离体培养模型进一步研究精子发生的分子机制等。

听完报告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刘以训一一耐心解答,并鼓励同学们要有怀疑精神,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要不断地探索,心中有疑问要及时与他人交流。最后,他在签名簿上题词“多看他人长处,少护自身短处,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主讲人简介:

刘以训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性腺生物学研究组组长。1963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1966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毕业,主要从事生殖生理研究。现任包括南京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渐江大学、山东大学三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十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担任Human Reproduction, Archives of Andrology, Endocrine,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Managing Editor) Asia J. Andrology五个国际刊物编委。在卵巢颗粒细胞和膜细胞的相互作用、哺乳动物排卵机制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排卵机制的新学说。建立了灵长类动物模型系统,研究了精原干细胞分化和精子发生的分子机制,克隆了七个新的基因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生理功能。

延伸阅读:

“院士大讲堂”,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旨在为同学们提供与院士近距离接触并与之分享经验、交流思想、探讨人生的机会,从而拓展同学们的眼界,为服务国家奠定宽厚的基石。聆听院士的传道、授业、解惑之言,丰富自身科研、创新知识,为国科大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4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宝旭老师做客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的网络安全系列活动,为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同学们作了《网络信息安全态势及发展趋势》为主题的讲座。

刘宝旭多年来从事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多次参与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的网络攻防及实验环境建设与课题研究工作。

12月16日下午2点整,讲座准时开始。刘宝旭由斯诺登披露的“棱镜门”事件引出讲座主题——网络信息安全。接着分别从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政策和标准、网络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分析和我国互联网信息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同学们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讲解过程中穿插着生动鲜活的案例,着重讲授如何防止网络攻击,而同学们则全神贯注认真听讲。随后,刘宝旭还就日常生活中个人如何维护网络安全、提高自身防范意识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不要轻易在网络上晒出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做信息调查;警惕攻击者先制造问题再以解决问题者出现恶意欺诈的伎俩。

讲解不断深入,讲座逐渐接近尾声,最后是自由提问时间。台下的同学积极互动,踊跃提问,刘老师则耐心解答。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战略空间。如何抵御网络威胁成为各国关注的首要议题之一。“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次网络安全讲座配合“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向广大同学们普及网络安全相关知识。该活动增加了同学们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加了对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态势及发展趋势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营造了网络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也为同学们今后的研究求学之路提供指导和帮助。

12月18日, “全国科研院所培训联盟” 2014年年会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召开。会议分别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刘清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霍国庆院长主持。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研究员、15家“联盟”成员单位及3家新加入“联盟”成员单位的代表34人参加了本次年议。

国科大科技管理学院霍国庆院长首先向大会做了2014年“联盟”工作总结,并就课题组长培训、科研院所长培训、创新领军人才培训、定制培训等培训项目做了重点说明。针对如何提高成员单位参与度,如何丰富网站内容、有效利用网站功能等问题,霍国庆提出了进行培训规划研讨、培训绩效管理等建议和思路,以期提升培训效果,有效推进“联盟”工作开展。随后,江西省科学院池红书记、国家海洋局人事司郭景朋处长、云南省科研机构联合会陆开文理事长分别向会议介绍了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开展的培训工作,并向大会提出了加入“全国科研院所培训联盟”的申请。在刘清副处长的主持下,参会的15家“联盟”成员单位代表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国家海洋局、江西省科学院、云南省科研机构联合会的申请。全体与会人员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新成员的加入。至此,“全国科研院所培训联盟”成员单位达到23家。

按照会议议程,与会人员就联盟运作机制、章程修订等事项进行了大会讨论。郭传杰研究员首先指出,经过大家两年来共同的努力,“培训联盟”的工作扎实有效,各成员单位之间既有需求存在,同时也有相互学习借鉴的方面,培训工作是有生命力的。关于如何做好培训联盟的工作,他提出以下三点:一是培训要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有特色。科研创新,既有实践,又有理论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开放性。联盟是大家的事情,要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各单位之间要加深了解,互相学习,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经过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会议一致通过了“联盟”章程部分内容的修订,并在章程修订草案上签字。按照章程规定,全体单位代表投票选举理事会召集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高票当选。

在下午的会议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想学院代表就本单位开展的培训工作情况向各位代表做了交流。大家既介绍了各自单位的培训特点、培训优势、培训工具与方法,也提出许多比较迫切的培训需求。大家普遍表示,本次会议过程高效,内容务实,对培训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霍国庆院长总结时指出,各单位培训工作卓有成效,特色鲜明。希望各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强沟通、积极参与。会后将通过问卷的方式,落实培训项目与培训需求,整合各单位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好“联盟”这个平台,通过有效的培训工作,提升科技竞争力,服务于社会。

12月15日晚7点,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副校长席南华院士、副校长郭正堂院士与2014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相聚礼堂,共同迎来了 “心系国科大,共筑科学梦——我与校长面对面”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活动对同学们近期关注的话题,例如如何尽快投入到科研中、如何转换学习习惯、如何与导师打交道等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丁仲礼校长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耐心讲解,之后又对现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并鼓励大家以主人翁精神,为国科大的发展建言献策。

交流会开始后,丁仲礼首先针对本科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方面提出了六点建议。第一,他希望本科生要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生起点,要有远大的志向。由高中进入大学,不能再是简单的“考上大学”这种单纯的想法,需要重新定位,设置新的目标。第二,本科生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离开家乡,远离了家长,大家的生活能力需要加强”,丁仲礼恳切地说。他指出,大学生活要有规律,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培养兄弟情义。他以自己大学的经历为例,告诉同学们大学同学的情谊是人生最美好的,他至今仍然记得自己的大学,和老同学在一起时是最放松的时刻。第三点,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他指出,大学课堂不同于高中课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大约只有学科知识的30%,主要是讲框架和概念,需要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练习及合作学习的占70%。因此,本科生必须要具备强大的自学能力。他总结道:“自学能力强,科研才能做得好”。第四,丁仲礼介绍了国科大本科生培养的三阶段模式。第一个阶段是基础课学习。国科大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占到绝大多数。他告诉同学们,数理基础好的人研究也会做的好,必须学好语言、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此外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读写文章方面。他指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有必要多读书。在第一个阶段,不要着急于专业课的学习。第二个阶段是才进行专业课学习。国科大的专业课学习强调覆盖面广,在大范围下学习本专业的内容,形成专业思想。第三个阶段是学习专业方向课,结合以后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学习,选择相应的老师。经过详细的学习与探究,最后写成论文发表。第五点,要适应挫折和烦恼。丁仲礼举了最近期中考试的例子。他勉励同学们不要气馁,认真学习。此外他强调,学校会尽全力帮助同学们学习,学校计划对数理类的课程进行分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也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最后一点,适应老师和导师。他指出,授课老师各有特色,任务很繁重,时间紧张,不能讲的面面俱到,这时同学们要学会适应不同老师的节奏。丁仲礼建议大家主动联系导师,周末节假日多问候导师。“没有一个老师不爱学生”他说到。

讲完对本科生的建议,丁仲礼继续对研究生提出了相应的六点建议。他首先指出,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如何做研究。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差距在于本科生需要注重打基础,而研究生则需要深入研究。第一点,选题很关键。要学会选择“好题目”。他指出好题目的特点,要有很多创新点,并且能着眼于未来。因此研究生选题一定要“挑剔”,在自己有一定功底的情况下,题目最好自己选。第二点,研究生要尽快走向本领域的前沿。这就要求研究生在平时上课之外一定要多阅读文献,多听讲座,理解本领域前沿问题。第三点,逐渐形成本领域思考问题的逻辑框架。这有利于多种信息的消化吸收。第四点,培养历史感。研究生要全面了解自己领域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以及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历史感,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领域。第五点,研究生要心无旁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他引用论语中的话希望研究生在这三年中多多投入精力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争取早日成为本领域内的专家。最后一点,同本科生一样,研究生也需要适应老师。研究生经常抱怨自己被视为“劳动力”,但是作为学生有必要主动帮助导师分担一些工作,研究生要有忍耐性。

随后,校长们对同学们的现场提问和微信问题进行了解答。同学们就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政策问题、学习问题、学习压力的缓解、科研与应用、前沿研究与实用技术、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图书馆以及校车等等提出问题和看法,涵盖了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整个过程中三位校长妙语连珠,回答得言简意赅,引得同学们掌声不断。例如有同学提出自己现在的学习和研究对以后的就业有何作用,丁仲礼则指出,“大丈夫何患无妻”,在国科大走出来的学生,完全不必担心就业的问题。

经过进两个小时的讲解和问答,本次活动圆满结束。同学们意犹未尽,似乎还有很多问题和建议。丁仲礼鼓励同学们对学校建设多提建议,尽快适应国科大的生活和学习,共同把国科大建设地更加美好。

12月18日晚7时,国科大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第11讲在玉泉路校区阶一5教室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为学生作题为“非编码序列、非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的报告。生物物理研究所娄继忠教授主持讲座。

陈润生是中国科技大学的首届毕业生,他从55年前在玉泉路校区的5年本科学习谈起,介绍了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并与大家分享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他从中学的生物学知识着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展现了自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以来,生物信息学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并将基因组形象地比喻成一本印有字符的“大书”,明确了生物信息学的任务就是完整地获取这本“大书”,然后读懂它。

接下来陈润生介绍了读懂它的方法。他从基因组测序的核心问题:基因序列的断裂与拼接谈起,介绍生物信息学发展历程和目前最新的进展,点明有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入生物信息学领域新的热点:非编码RNA与RNA组学的研究。他系统地介绍了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转录组、非编码RNA的功能等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发展前景与值得关注的方向:长链非编码RNA、新型生物网络的构建,非编码RNA调节的多样性及非编码RNA与疾病的紧密关联。其中生物网络中的双色网络模型这一重大理论突破正是由陈润生课题组首先提出的。

讲座当中,他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在最早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选择探秘非编码RNA时的故事,还通过对经验的分析,说明了研究思路、学术思维的转变对于研究的重要意义。讲座引人入胜,在场观众屡屡惊呼、感叹。

在回答学生提问的互动环节,他提到分子水平的研究思维在变化,数据分析与实验研究相融合的新模式渐渐为科学家们所接受。现在生物学领域还有许多未知的知识疆界等待大家去拓展,希望学生们能带着兴趣、利用智慧做更多的探索、钻研与积累,在未来更加接近本质。

讲座时间有限,不足以让陈润生院士与大家详述生物信息学领域所有有趣的内容,但他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热情、超凡的眼力与恒久的坚持已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学生。他凭借直觉对学科发展方向做出的准确预判也令人赞叹不已。最后,这场令人心潮澎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简介:

陈润生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核酸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会员;国际数据库组织(CODATA)生物大分子专业组委员。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IUPAP)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IUPAP)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1996);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是中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1996年 获得“小谷正雄 ”奖。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2012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与成就奖。201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4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首批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和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高鸿钧院士(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第一学年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