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8日上午,为贯彻落实中科院近期有关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应对学生突发伤害事故的文件精神,地面站在主楼大会议室召开了加强研究生管理工作会议。会议由王超副站长主持,在站研究生及导师参加了会议。 人教部门负责人袁晓宏传达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关于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应对学生突发伤害事故的两个文件精神。随后,教育管理人员何小伟就关于预防和应对学生突发伤害事故的若干措施的讨论稿征询了与会老师和同学的意见。 王超副站长在发言中指出,人才培养是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研究生管理,预防突发伤害事故,是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站领导和站党委对此都非常重视。人教部门按照中科院的文件精神并结合地面站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了管理规定和措施,同时,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的日常指导和管理,研究生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通过站层面、部门、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一起化解压力,克服困难,形成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和学习氛围。 会议同时还传达了院领导对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批示,部署了今年毕业生就业和论文答辩的相关工作。

     5月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霍国庆教授、副主任石山梅应邀来到武汉教育基地就学位工作的若干问题与教育管理干部展开座谈。

    霍主任首先传达了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主席白春礼院士在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届第八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着重阐释了会议提出的“品牌学位”的内涵。指出各培养单位要以“品牌学位”为目标,做好学科品牌、生源品牌、导师品牌、科研品牌、研究生品牌、品牌课程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积极引导导师和研究生追求卓越。谈到对学位论文质量把关时,霍主任要求各培养单位应积极思考,变“事后控制”为“过程控制”,在各个环节加强考核,以形成研究生自发追求高质量论文的“内力”,从而建设学位论文的品牌效应。

    对于自主增设二级学科等事项,石山梅主任给予了具体的说明和指导,要求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培养需求,抓住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做好学科发展规划。同时,还就研究生院学位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征求了大家的意见。

    与会的教育管理人员就“品牌学位”建设、自主增设学科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提供等展开了讨论,并结合各自的工作,就如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如何充分调动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如何开展自主增设学科专业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会人员表示,这次零距离与学位办领导面对面沟通与交流,机会难得,收获不少,希望以后学位办领导能够多到教育基地开展此类的活动。

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活动氛围,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风尚,武汉病毒所近日进行了06级研究生入室教育。入室教育旨在使硕士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就能了解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为硕士研究生尽快进入学位论文课题研究,迅速地融入实验室研究生科研、学习、生活氛围,缩短适应期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次报告会邀请到了我所学术委员会主席陈士云老师,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石正丽老师,环境微生物学学科组组长周宁一老师,分析与测试中心主任张治平老师,大会由研究生部徐红革老师主持。 在新一批研究生即将成为实验室一员时,进行入室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研究生部主办了这次讲座报告会。此次大会分为四个部分:陈士云老师主讲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并带领了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两份文件。陈老师同时还着重强调,同学们进实验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实验室负责人领取实验记录本,从做实验第一天起,就要完整而规范地做好实验记录。学习两份文件过后,学生代表宣读了《病毒所研究生科研行为规范承诺书》,并在《承诺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们表示将恪守科研道德,坚守学术纪律。 实验室安全工作可以说是教学、科研的根本保证,石正丽老师结合了国内外具体实例做了精彩的实验室安全方面的讲座;张治平老师结合我所的实验设施,讲述了大型仪器的正常运转和维护使用,使之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提高了学生对正确使用和维护仪器设备的重要性的认识;周宁一老师就“科学研究之初”谈了他的理解和见地。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科研工作更是如此。周老师鼓励学生最初时多参加学术交流,多和别人交流。学生要本着严谨的科研态度,做好实验原始记录。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对科研的探索求真。 (病毒所:谭艳微 吴戈宇)

     5月24日上午,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讲坛”第30讲在水生生物研究所新实验大楼8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期讲坛由武汉教育基地和水生所联合举办,荣幸邀请到昆明动物所所长张亚平院士担任讲演嘉宾,给教育基地的导师和研究生们做了一场题为“亚洲人群的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的精彩报告,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张亚平院士主要从事分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2007年他领导的“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与东亚人群历史的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张亚平院士的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亚洲人群全序列的研究;2、人类走出非洲后的迁移是一条路线,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两条路线;3、东亚人群的演化规律;4科研的创新方法和不懈的研究精神。张亚平院士详细论述了N类群不大可能由北线迁入印度,可能是和M类群一起,沿着南方路线扩散。换言之,张亚平院士的工作提示,人类走出非洲仅有一条迁移路线,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两条。人类走出非洲的迁移方式存在两种争论不休的假说:快速迁移和慢速迁移假说。为了检验这两种假说,张亚平进一步测定了56个M类群的代表性个体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发现了5个新的M世系。结合N类群的数据,与欧洲、东亚、大洋洲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发现虽然南亚具有更高的多样性,但各地区世系间曾出现不重叠的星状关系。同时,各地区世系的时间也较接近。他的结果支持快速迁移假说。快速迁移假说打破了史前人类走出非洲两条路线的传统假说,对了解人类的迁移和亚洲人群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张院士爱好广泛,在科研的攀登过程中,他不断创新,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揭开了亚洲人群基因多样性的神秘面纱,在科研的征途中越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巅峰。

    报告会由水生生物所所长桂建芳主持,师生们在会后踊跃提问,张亚平院士都微笑着一一给予了详细的解答,赢得了在场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同学们通过听此次报告,不仅对基因组多样性研究的定义、作用及人类起源和迁移的进化过程研究的进展有了较全面和清晰的认识,也了解了不懈攀登的科研精神。

    最后,水生所桂建芳所长代表武汉教育基地为张亚平院士颁发了“小洪山讲坛”纪念牌,第30讲“小洪山讲坛”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 陶文静)

5月24日上午,中科院党校第六期所局级党员领导干部特训班暨第十一期党员管理骨干进修班举办第一期学员论坛活动。研究生院副院长、中科院党校副校长苗建明出席了论坛,学员论坛由特训班和骨干班的学习委员主持。 5名党校班学员先后在论坛发言,在这些发言中,既有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也有对本专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既有对本单位、业务岗位和管理制度、文化的历史回顾、前景展望,也有对相关管理经验和方法的交流和政策建议。论坛的气氛十分活跃,学员的精彩发言不时引来台下同学的阵阵掌声,每个学员的发言结束后,都会受到党校同学们的“追加提问”。 中科院党校举办学员论坛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党校班学员带着问题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的成人学习特点,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发挥好我们中科院党校学学相长的优势,逐步拓宽党校班教学的新渠道,不断探索研究式教学的新方法,使理论学习、研讨思考和经验交流相互融合,从而促进学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本期党校班共安排3次学员论坛,将在后续教学计划中陆续实施。 (党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