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实际上固体矿产中除了石油以外,供应是非常充分的。”昨天,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原地矿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张宏仁针对国际铁矿石价格连续四年上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国际铁矿石供应量实际上非常多。 张宏仁指出,“去年我国钢产量达到3亿多吨,人家就瞄准了你是大买主。”张宏仁表示,由于我国的需求很大,因此日本就联合巴西等大铁矿石供应商让铁矿石涨价,看中国买不买。幸好国内也有一些铁矿,加之我们的劳动力便宜,低品位的矿石卖得也很好,“你不卖我们就不买,让人家抢了是不行的,现在我国也在跟人家谈,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底子”。 此外,张宏仁还透露,目前我国已有12处世界地质公园,约占世界地质公园总数的1/5,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来源: 北京青年报 http://www.jrj.com 2006年11月09日 07:48)

中新网北京11月8日电 (傅蕾)中国知名文化思想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八日提出,学术只有对错、精粗、高下之分,没有中西之分。 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当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主题报告会,八十五岁高龄的何兆武应邀发表题为“中学、西学与现代化”的演讲时作上述表示。 何兆武称,学问和学术无所谓“争”,只有对错、精粗、高下之分,没有中西之分,也没有谁战胜谁的问题。他认为,不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都不归某一个民族垄断,某一个国家垄断,因此他不同意中学和西学的分界。 他举例说,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勾股定理,古代的中国人也曾发现,但不能说这个定理是属于希腊或中国的。他强调,发现某个理论的人没有专利权和垄断权,因为学术财富是属于整个人类的。 何兆武认为,中国和西方的知识各有正确和谬误之处,而且所谓的“中学”和“西学”在不同的语境和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而且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把原来的代替了,所以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知识。(完) (来源:中新社 2006年11月08日 21:42 )

     【新闻网讯 记者刘建英】2006年11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常委厅举行主题报告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原地矿部副部长张宏仁教授,以“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在论坛作第48场主题演讲。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院常务副院长石耀霖教授主持演讲。

    14:30整,伴随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身材高大,儒雅从容,眉宇间充满睿智的张宏仁教授缓缓地走到讲坛,主持人对张教授作了简短的介绍。张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地质学知识简洁生动的讲述演示成一堂关于地球科学与人类活动的科普讲座。期间,生动的幻灯图片,鲜为人知的例子深深吸引着会场的听众。台下500多名来自不同科学领域的听众认真聆听大师的讲座,听他对“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认真分析和阐述。

    从地球形成到人类对地球的作用,从世界的共同问题到中国现状。张教授重点介绍了温室效应、能源问题、并涉及到了地质灾害等人们所关心的话题。

    张教授先从什么是地质学讲起,向听众阐述了如今的地质学与以前人们印象中的地质学有何不同。他指出,地质学要吸收所有科学发展的成就来充实自身,它不应局限到地球本身,而应扩大到整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来解释地球。

    接下来,他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地球的形成,重点讲述了地质学与大气,特别指出了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问题。张教授向听众展示了处理二氧化碳气体的新思路――将二氧化碳存到地下。并向大家介绍了办法的科学依据:地球以前也有很多二氧化碳,后来由于大量藻类的出现,二氧化碳被固定到了石灰岩中形成了CaCO3,于是专家想出了让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解决办法。

    地质科学家M.Milankovitch对Ice Age形成的推断,开始不被科学界接受,但后来又被证明。张教授通过讲述这一事例,生动展示了一个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坚韧品质,让参加论坛的青年学子都受益匪浅。

    “资源中最大的问题是能源问题,能源问题是一个无尽的话题”。全世界都在节约能源,发展新能源。张教授指出,中国人均约占全世界各种资源的1/3。他以水资源为例: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2.5%,而这其中有70%左右是冰川水,30%左右是地下水,仅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淡水在河里。但这个概念常被人们误解,其实这里所指的都是静止水的存储量。我们所用的都是动态储量的水,大部分是通过降雨形成的。这些讲解,给专业外的听众提供了关于地球水储备的知识。

    末了,张教授向我们简单谈了一些地质灾害,比如地震、沙尘暴、泥石流、滑坡等,并通过动画模拟的沙尘暴向人们澄清了对沙尘暴的定义,“沙尘暴其实应叫做尘暴”。

    最后,张教授以“地质学本身应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一语点题,简洁的话语中诠释了地质学、地质学工作者以及地质学家的使命。

    演讲完毕后,听众还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张教授提问,得到满意而精彩的回答之后,全场以热烈的掌声和美丽的鲜花来表达对张教授尊敬和感谢。

     【新闻网讯 记者楚蕙苹】2006年11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第49场主题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常委厅隆重举行。85岁高龄的当代著名思想文化史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以“中学西学与现代化”为题,就中学与西学之争和中国的近代化道路等问题在论坛发表精彩演讲。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惠国主持演讲。

   科学技术要与一定的语境和社会、政治背景相适应

    何兆武先生认为,中学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传统习惯上都是把到19世纪为止传承的几千年中国文明的学问叫中学。到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现代一些学术的思想,这些学术思想就被简称为西学。

    何兆武回顾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然而此时已经进入近代化的胜利者英国却把这次战争称为“通商战争”,因为中国以一种“天朝上国”的姿态拒绝他们通商。这次沉痛的教训使得中国一些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开始反省,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运动”以及“中体西用”思想的雏形。19世纪60年代中国数学家李善兰将牛顿的科学系统引入中国。此后就出现了中西学之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呼吁人们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政治体制。科学技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但不能够脱离整个社会而独立存在,一定要有一个政治、社会的背景和它配套。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中学和西学之争并没有停止,几乎当时所有的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学术界都参与了这个大论战。后来清朝一个湖广总督提出了一个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我们以中学为本体,借鉴西学来作为我们的应用科学,应用技术。我们用一个词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它的语境,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以中学为体,辅以西学”,一开始是在中学完全占主导地位,西学没有地位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但是真正的作用是在给西学争一席之地。而湖广总督提出那个时候,满清传统体制已经不能维持,他提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为中学巩固地盘。它实际的意义是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就是三纲五常。我们不能看一个词语的表面意义,还要看它的内涵,背后实际的意义是什么。19世纪30年代的时候国内也有各种不同的思潮, 在上海有10个教授发表了一篇《中国文化本位宣言》,宣扬中国以后的文化建设要以中国为本位。这是中国的近代化的中学、西学之争背后政治动机。所以我们看文字的时候,要考虑文字的语境,同一句话针对的语境不同,含义也会有所不同。

    “真理就是真理,没有中西之分”

    何先生认为,所谓中学就是主张不要动摇中国原来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所谓西学,也不光是指学习从西方传进来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有西方近代化的体制,这是争论的实质。中学不代表真理,西学也不代表真理,中学和西学都有正确和谬误,所以这个问题应该不成为问题。何教授举了许多十分生动有趣的例子来阐述这个问题。比如我们把希腊人欧几里得所总结的一套理论叫做几何学。明朝末年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把欧几里得几何学传到中国来,中国才开始有了几何学。但是没有理由说几何学就是希腊学,而且严格地说几何学也并不起源于希腊,而是埃及。尼罗河泛滥之后,在对土地的重新测量过程中,埃及产生了几何学。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说几何学就是埃及学,说它是埃及学的意思就是说这是埃及的专利,别人是不可能有的或者是学也学不好的,所以不能说它是埃及学或者是希腊学,知识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财富,不管在某个历史点上最早出现在哪里。真理就是真理,没有中西之分。所以中学、西学争论,争的肯定是背后现实的利益,而不是学术上的真理,学术上的真理没有中学、西学之争。

    对于科学应该是动态的观念

    何教授谈到,作为学术来说有先后,有精粗,有正误,但是无论如何没有中西之分,只有高下之分。所以何先生个人不赞成把中、西学进行先进落后之分,谁先进就学谁的。不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者是自然科学,都不归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国家垄断。有一个笑话讲一个美国的科学家在墨西哥州实验原子弹的时候,由于实验非常保密,他坐在飞机上用的是化名。结果他睡着了,服务员来推醒他时问他贵姓,到哪里下飞机,他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他到美国西部有一个名字,到东部又有一个名字,他不知道飞机飞到了哪里,所以无法回答。然而这样也无法保证垄断。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了原子弹技术。从了解自然并不“畏惧真空”到“日心说”的确立,我们的科学知识是不断的进步的,所以学问没有中西之分,也没有谁战胜谁的问题。精的科学要代替粗的科学;真正的科学要代替伪科学;新的科学技术又不断进步代替了原来,所以我们对于科学应该是动态的观念,而不是静态的观念。我们如果向北走就可以走到北极,因为我们知道北极在哪里,但不能说朝着真理走就可以走到真理,因为我们不知道真理在哪里,不能说真理放在一百个世纪都是不变的。

    “中国也要走近代化的道路”

    何先生认为所有的物种,包括狗和马都非常聪明,但是今天的马比一两千年前的马,它的知识没有进步,可是今天的人比一两千年前的人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因为人类会创造文明。文明最重要的象征就是语言文字,有了文字就可以把人类的智慧保存下来给下一代。我们可以把人类的文明史简单地分成两段,一段就是农业社会,是简单地再生产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近代化的阶段,是扩大再生产的阶段。扩大再生产的结果就是使得人类的科学,知识,技术,相应的人类的思想,意识,不断地、日新月异地进步。近代化和传统社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这一点。19世纪末期,中国开始接触到了近代科学,这比西方晚了一步,所以我们就错误地认为我们要学西学,其实我们要走的是近代化。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要走近代化的道路,这是大家共同的道路,不是西方的道路,所有一切后进的国家都要走这一条道路,所以无所谓中国的道路和西方的道路。中国当然有中国的特色,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它的特色。但是总的来说大致是一样的,特色只是第二位的。近代化的道路第一当然是近代的科学和近代的工业,除了这以外还要有跟近代科学配套的政治、社会体制。所以近代思想和近代科学是一个普适性的、全世界的东西,不是某个国家特殊的东西。我们也要走近代化的道路,所以我认为中国唯一的道路是近代化。

    报告完毕之后,何兆武先生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

   最后主持人李惠国教授以一种满含崇敬与激动之情语言为何老的演讲作了洗炼概括和高度评价。他说:历史是一种文化用以说明他的过去和未来的形式。它想要把过去复原,而同时又企图通过描述恢复了本来面目的事件,唤醒人们的意识。从历史事件中也即从历史的本质内容中,启迪人们找出能解决自身现在和未来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历史学家描述了人类的幸福和苦难,发展与挫折,理想与失望,向往与徘徊,欢乐与悲哀,胜利与失败。正如清华大学早期校歌所唱: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我想我们真正的历史学家他就是要用直言不讳的勇敢,百折不挠的真诚去面对人类的发展。写真事,说真事,抒真情,乃为人之道也。我们要牢记何先生一句话,就是要善于学习一切民族的优秀东西。

【新闻网讯 吴戈宇】11月5日下午2点,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讲坛”第26讲在基地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小洪山讲坛”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主讲,他以“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及其前景”为题,为研究生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刘新垣教授是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04年开始担任浙江理工大学生科院新元医学与生物技术所所长及浙江省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兼职数家公司的名誉董事长,今年已有79岁高龄,真可谓学界泰斗,一生传奇。 刘新垣院士在报告里先后讲解了“癌症及其治疗的大事摘录”及“干扰素的发现及应用”这两个专题,在前一个专题里,刘院士大略介绍了基因治疗的应用现状及前景,重点提到ZD55和trail两个关键词,在后一个专题里,刘院士则首先对武汉病毒所杨荣阁教授支持超级干扰素抗HIV-1研究一事表示感谢,随后便介绍了干扰素自1957年被发现以后至今的发展历程,并详细阐述了超级干扰素的抗HIV-1作用。在整个报告过程中,同学们都听得非常认真,对报告内容很感兴趣,胡志红所长、杨荣阁研究员等病毒所研究生导师也到场听取了报告。 刘院士在报告里还以一个资深科学家的身份与同学们分享了他的科研心得,向同学们讲述了科研成果背后的不为人知的艰辛,刘院士讲到他自己做科研是一年工作整整360天时,台下的我们都深有触动,我们深深体验到要真正成就一份事业、取得一项成果都是需要付出超人代价的。在报告中,刘院士还激情满怀的向大家讲述了他一生中想做的几件大事,其中就包括完全治愈急性肝炎和挑战肿瘤、使抗肿瘤疗效达到80%的两大目标,我们不禁为刘院士在79岁高龄还胸怀高远目标和斗志激情所深深感动,刘院士对科学事业的执着态度和进取精神深深地折服了在场听众,也鼓舞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刘院士认真而详细的解答的同学们的提问,赢得了同学们和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 最后,武汉分院副院长袁志明研究员代表武汉教育基地为刘新垣院士颁发了“小洪山讲坛”纪念牌,第26讲“小洪山讲坛”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