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再次开营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前沿实践营组织三名营员深入参观中科院京区研究所,近距离接触科学装置,了解科研探索过程。

在带队老师林晓、余永亮及路红亮博士的引领下,营员们先后走进物理所、化学所、生物物理所及力学所。

营员们首先参观了中科院物理所。物理所于1928年成立,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现有超导、磁学、表面物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院重点实验室及3个所级实验室。在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大型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设备嗡嗡作响,研究人员一一介绍高分辨光电子能谱系统、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系统,营员们好奇地边听边看。营员们经过八楼的院士、研究员办公室的时候,其中一间屋子里,一位院士正在给三位研究生讲解实验原理,营员们被这种新奇的授课方式吸引,纷纷停在门口倾听。

下午一点半,营员们乘车来到了位于中关村北一条的中科院化学所。化学所成立于1956年,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所的胡文平教授担任起了解说员,从化学所的由来、历史变革谈到了现今最新的研究方向,“前沿科学不仅要发现新知识,还要传播新知识。”参观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的过程中,胡文平教授自信地告诉大家,化学所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很明确,“超越伯克利,我们就是世界第一了”。营员们在化学所院子里还遇到了朱道本院士,朱院士与营员们亲切交谈并嘱托他们努力学习。

营员们又来到位于奥运村园区的生物物理所。该所创建于1958年,曾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女博士。该所在贝时璋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开创和推动了我国细胞生物学、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酶学、结构生物学、膜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孵化和创办了数家高技术公司,最新研究领域是系统生物学。集体观看完生物物理所的50周年所庆视频后,营员及家长跟随两位博士走进脑与认知国家科学重点实验室、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小心翼翼地查看用来分离DNA的PCR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前沿设备,还依次观看到了培养皿中用来做实验的小虫子。

临近傍晚时分,营员们在力学所展室阅览完该所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的丰功伟绩,又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参观。

参观日程紧张而充实,三位营员和家长都表示受益匪浅。来自浙江长兴中学的卢靖,是唯一一个没有家长陪同前来的营员。外表羞涩的卢靖以前从没出过远门,这次来到离家千里的北京,看到许多复杂精密的科学设备,内心十分激动、兴奋,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报考国科大。营员文锐的父亲十年前跟团来过北京,“在热门旅游景点转悠一圈就回去了,感觉什么都没看到,这次跟着小孩来参观实验室才算开眼界了”。文爸爸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家小孩就是喜欢学术研究,希望他能坚持科研并从中找到乐趣。而活泼好动的宋翔一路都在提问,他的父亲此次参观后,不仅明白了国家实验室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区别,更为国科大雄厚的科研实力所深深折服,打心眼儿里赞叹“这是引领中国未来的地方”。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前沿实践营于今年暑期举行,三名浙江的高三学生没能赶上,然而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竟然会为三人又举办一次实践营。

10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前沿实践营再次开营,来自浙江省长兴中学的卢靖、文锐、宋翔在各自家长的陪同下,兴高采烈地进京参加实践活动。开营仪式由国科大物理学院的林晓教授主持,国科大副校长高鸿钧院士出席并致辞,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化学所、微电子所、生物物理所以及国科大物理学院、管理学院的多名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参加了开营仪式。

实践营总指挥高鸿钧院士今年负责浙江地区的本科生招生工作,他首先对三名浙江籍学生及其家长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家长们在实地考察国科大之后,多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国科大。高鸿钧院士简要介绍了国科大的小班制、导师制等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并回顾了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时对广大科苑学子提出的“生逢其时,责任重大”,鼓励学生们踊跃报考国科大,做出“生逢其时的选择”。

不像国内其他大学以考试成绩定夺学生,高鸿钧院士强调国科大为解决“钱学森之问”,对本科生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你有多大潜质,我们就发掘你多少能力,如果你有科学类的特长,就是我们想要录取的人。”高鸿钧院士还透露,国科大的目标是国际一流大学的前列,而且有信心在若干年内做到。

开营辞结束后,高鸿钧院士向三名科技前沿实践营营员授予营旗,三个人的实践营之旅正式开启。

实践营的首场活动随即展开,与会专家与三名学生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从“你平时看什么书”开始聊起,专家提问“一天的课外学习时间有多少?”,一名学生掰着手指头认真算了起来。在英文自我介绍环节,一位学生自称“卡文迪什”,在座的专家一听都乐了,追问他“卡文迪什实验室在哪儿?建于何时?培养了多少诺贝尔奖得主?”高鸿钧院士提出两个力学与电磁学的问题,三位学生立即低下头进行演算,几分钟后纷纷给出了答案。当问及转基因、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正面意义时,三人从风险社会、声学设备、人与自然关系等不同的角度解说自己的观点。最后,三名学生分别进行了两分钟的即兴演讲,表达了对国科大的向往与憧憬。

座谈过程中专家们一再提问“你是喜欢动手做实验还是喜欢埋头推公式?”,对此高鸿钧院士在总结时谈到,“国科大不仅培养科学家,也能培养工程大家,国科大有能力培养出未来的大师。”

2014年10月4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1教室开展了一场题为“感性的人与能动的实践”的专题讲座。整场讲座围绕着对“人生观”的思索而展开,马石庄教授诙谐幽默的讲演风格,深刻发省的讲演内容,使得现场掌声雷动,同学们亦是欢呼如潮。

讲座伊始,马石庄教授先介绍了当代青年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再述说了人的“三观”对当代青年的重要性。并以中国科学院大学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为引子,阐述了一个合理的、正确的人生观对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学生的重要性。接着,马老师将几个常被青年人思考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作为话题,向同学们讲述了人生观的形成过程,告知同学们,人生观的确立不仅仅要考虑自己的人生,更应站在更高的高度,考虑到民族、国家、社会和自然的利益。同时,马老师更是从人生的四件大事“出生、成家、立业和死亡”来讲述人生观对生活抉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是关注自我,还是奉献社会。最后,马老师以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人民在各阶段不同的“人生观”而导致的不同的社会发展和思想认识的实例,来表示人生观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在整个讲演过程中,马教授不断引据国内外各类名人名著对人生观的解读,同时穿插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利用自己诙谐幽默的谈话,向同学们阐述了正确的人生观是什么,应当如何建立,不断激起同学们的欢笑,更引发了同学们对自我生活的深思和反省。

本次讲座是马石庄教授的第98场讲座,在几年的时间,他开展了近百场讲座,只为借用自己对人生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向同学们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从而更有意义的活着。

10月6日晚7点,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青春联谊舞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羽毛球馆,拉开帷幕。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各个学院的百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青春联谊舞会”。精彩的活动,有趣的游戏,热情的舞蹈,为学生们在国科大的第一个国庆增添了一份与众不同的乐趣。

伴随着“Left,left,right,right”的熟悉韵律,揭开了本次“青春联谊舞会”的面纱。在激情澎湃的“不要不要&兔子舞”之后,是主持人对此次活动的精彩开场白——“舞邀挚友,青春联谊”。接下来是各类精彩的节目表演和游戏穿插,有男女生共同参与的“凑钱”活动——可怜的小猫,以及精彩神秘的“谁是卧底”,也有深情款款的情歌独唱,让一首《落叶归根》带领学员们走进音乐,更有一段美妙的箫声演奏,引导学员们领略艺术的魅力。

在活动之后,是同学们期待已久的“联谊舞会”项目。“舞出我青春,舞出我风采”,一段精彩的舞协双人节目表演之后,老师们开始教授简单的舞步练习,如左转、右转和后退等,让学员们率先感受和领略舞蹈的神韵。接着,通过男女搭配的方式,组织男女生配对的自由舞练习,学员们更是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学所得,使得现场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舞会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学员们自己组织了自由舞排练,充分展示了学员们对舞蹈的热爱以及对此次舞会的满意度。

此外,学生会还为参加舞会的学员们准备了一些精美的小礼品,使得学员们在娱乐的同时,不仅能获得珍贵的友谊,学习美妙的舞步,更能留着精致的小礼品作为纪念。同时,在活动中,各类小游戏和小节目的开展,也使略带紧张的同学们放下了心中的焦虑,令学员们抛开约束,释放自我,尽情领略舞蹈的真谛。此次舞会一方面给同学们一个接触和学习舞蹈的机会,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相互交流、释放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对舞蹈的学习,也能提高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最后,希望通过此次舞会的举办,为同学们留下一个更加难忘的国庆盛典。

2014年9月30日,《艺术与人文修养讲座系列》课程第三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校区进行,音乐学家田青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的讲座。

田青研究员首先提及,通过对课程设计的了解,在这样一所高精尖的理工科大学,如此重视对于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的教育,体会到学校对于培养高素质科学人才的前瞻意识,感到非常欣喜。

讲座引用孔子在《论语·秦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观点开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君子立身治学的全过程。即: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是要从学习《诗经》感悟语言认识开始,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立德修身。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而乐在于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的产物。贤达之人所奏之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乐是人性的最好体现。因此,《诗》、《礼》、《乐》的“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田青对学生们说:“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都有着较高的音乐修养,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钱学森等等。科学的头脑要靠文化去武装,接受艺术的熏陶可以带给你们无限的美的想象,刺激你们的灵感,启发你们的思维,使你们的科研与生活都丰富起来,使未来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起来,才是你们完满的人生。”此外,田青还以中国传统乐器古琴为切入点,向学生们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精神,以及中国五千年甚至是八千年文明史没有间断的由来与传承。

讲座结束时同学们提问踊跃。对于同学们以科学的眼光关注传统音乐的思路,田青研究员感到非常欣喜,以幽默诙谐的语气做了详细的回答。

报告人介绍:

田青,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音乐年鉴》主编、《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编委。著有《中国古代音乐史话》、《音乐通论》、《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佛教音乐的华化》等多部著作。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讲座系列》课程为培养本科生艺术人文素养而设置。《讲座》课程得到校领导高度重视,曾对课程的设计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主席、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研究员担任此门课程的召集人,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研究员和国科大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为课程组织者,人文学院负责此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实施。国科大本科生的必修课,亦可供研究生选修。课程共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板块,拟邀请国内外杰出学者在三年时间内做108场讲座,其中每学期18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