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19时,随着听众热烈的掌声,张红星教授面带微笑缓步走上讲台。
张红星教授先提起他存了几十年的科学梦,向我们解释了科学家不应是一个硬邦邦的艺术绝缘体,人文温度和科学素养可以共生,相互促进。为此,他提到一位酷爱音乐的化学研究员Tyraine,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尝试用RAP音乐向孩子们普及科学,鼓励青少年投身科学,此举大受欢迎。
而后,张红星教授又为我们讲述音乐与国学的关系。“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对一个国家影响的渗透作用可见一斑。之后,张红星教授邀请嘉宾演奏《中国古代名曲》,古筝曲《高山流水》、古琴曲《平沙落雁》、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一剪梅》、箫音《梅花三弄》、古琴与箫双奏《关山月》,现场的气氛也在这时来到了高潮。
最后,张红星教授补充道:绘画、音乐和舞蹈本身为一体,由它们揉合的艺术会让所有人震撼,使人在烦恼与痛苦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国乐、国画、国术、国文,教授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以及这些文化与科学不可分割的关系,给听众带来极其丰富的国学盛宴。在观众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中,此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主讲人简介:
张红星, 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古典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曾在辽沈各大高校开设文学课,多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名校主讲讲座。
10月14日上午,中科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院党校常务副校长何岩同志以《关于我院的党建工作》为题,给中科院第三十期所局级领导干部上岗班学员作专题报告。
何岩同志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党建工作进行了讲解,一是中央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二是有关党的基本知识;三是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职责;四是我院党建工作基本情况和问题;五是全面提高我院党建科学化水平。
对于中央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何岩指出,十八大对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并从理想信念、党的作风、干部人事等八个方面对党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何岩强调了我院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责任、任务,全面介绍了我院党建工作的现状,运用详实的资料着重分析了我院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党委作用的发挥尚需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仍需建设;基层党支部缺乏活力和凝聚力;一些党员的党员意识薄弱;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入党积极性不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不够明显;基层党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增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统战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职代会工作的认识有待提高。
针对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何岩认为,要全面提高我院党建科学化水平应做好六项主要工作:一是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牢牢把握党建工作正确方向;二是坚持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切实抓好制度贯彻落实;三是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着力提高党建工作实效;四是着力推进“三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五是着力推进“三支队伍”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六是着力推进三个方面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院人事局局长李和风主持报告会。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遥望头顶灿烂的星空,银晶闪烁,群星璀璨,总能引起我们许多遐想和思索。宇宙,浩瀚无际,广阔无垠,它将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今天,我们有幸听到了武向平院士精彩的讲座,一起探索宇宙未卜的命运。
讲座以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拉开序幕,展示了天文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赋予了繁星与宇宙巨大的美感,构成了一幅幅曼妙绝伦的画卷。天文学家以惊人的聪明才智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设计了各种奇妙的方法和仪器,在寻找地外文明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科学家们一边寻找组成生命的空间分子,一边向宇宙中发出来自地球的呼唤,向宇宙中传播满含热情与善意的邀请。人类发挥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孜孜以求地寻找着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黑洞、白洞、蓝移、红移这些名词无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宇宙之浩瀚,空间之邃缈,让人如痴如醉,也是自古以来人们观察宇宙,探索宇宙的动力源泉。而世世代代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的不懈努力,让广阔辽远的九天寰宇揭下了“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神秘面纱。
从远古以来,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从未停止。古代人夜观天象,创造了嫦娥奔月、大闹天宫的美丽传说。明代人万户想通过火箭升入太空,虽然悲壮也不失为大勇之举。近代以来,随着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望远镜的发明,使人类能够站在科学的角度认识宇宙的起源、运行和演化。特别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促进了航天器的产生,圆了人类几千年的飞天梦,让我们能够在更高层次和更近距离上研究宇宙的来世今生。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宇宙物质结构的研究、对地外文明的不懈探索……每一次天文学上的重大发现,都会引起人们新的兴趣与激情。为了我们在宇宙中不再孤独,我们不断向宇宙中发送传递友谊的信号,期许地外文明的珍贵回音。那些看不见的暗物质,也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天文学家们沉迷其中,试图从中获取支配宇宙运行的规律。人类竭尽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用科学的眼光赋予宇宙和繁星以艺术的美感,在科学的探索中获得美的享受。“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一定还将对宇宙做出更加深刻而广博的探索。“笑傲还须后来人”,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将永远奋力前进,不会停止。
主讲人简介:
武向平,天体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天文台宇宙学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国家天文台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宇宙学的研究,研究课题包括引力透镜效应、星系团物理及其宇宙学应用、宇宙大尺度结构、暗物质等,领导了在新疆天山进行的“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科学实验项目。在利用引力透镜效应研究宇宙各尺度暗物质分布和演化以及星系团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宇宙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国际刊物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一部评述性论著。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等奖项;并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中青年专项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所领导的研究项目“利用引力透镜效应研究宇宙中的物质分布”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入选“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年轻人”,被科技部评为野外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201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目前,主要精力投入“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项目的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首批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由高鸿钧院士负责组织。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第一学年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
10月14日晚,由科技管理学院举办的创新与战略论坛在礼堂二楼报告厅举行第34场报告会,邀请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骕教授做题为“从诺贝尔奖看我国创新需要反思的几个问题”的报告,论坛由科技管理学院院长霍国庆教授主持。
雷家骕首先从今年诺贝奖得主的研究经历入手,提出了“基于科学的创新”和“基于技术的产业创新”的概念,并重点讨论了“为何要关注基于科学的创新及其产业?”“怎样研究基于科学的创新?”“日本为什么值得中国借鉴?”“大学的研究开发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远近?”等四个问题,最后指出未来我国科技的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讨论互动环节,听众又围绕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两弹一星”研究的创新机制,国人的思维模式与科技管理体系的关系,以及大陆、台湾与美国科技体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交流。
霍国庆最后总结指出,诺贝尔奖对国人来说,是许多人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对于国科大的研究生来说,应该关心诺贝尔奖,但不要太在意这个奖,做出真正对能够促进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科技贡献,是一个科研人员的最高社会荣誉。
10月16日晚,武向平院士应邀为我校学生主讲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第四场。玉泉路校区礼堂中座无虚席,其中甚至有白发苍苍的老人。19时,讲座正式开始,武向平院士向同学们介绍了“宇宙未卜的命运”。
武向平院士一开讲就给同学们吃了一剂定心丸,直言这场讲座小学三年级的同学都可以听懂。接下来,武院士用一张《来自星星的你》的海报图引入了话题,令同学们明白这部戏只是高度假设下的浪漫剧,所谓的“白洞”和“虫洞”都是假想存在的。这一别开生面的开头立刻让同学们大感兴趣,而这也是他的目的所在。他说,做科普就是要让一些复杂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科学家还有一个责任就是科普,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科学家正在做的事情。
这次讲座的确通俗易懂,充满趣味,不仅传播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冷寂未来的预测等知识,还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最后,武向平院士列举了许多尚待探索的未解之谜,激励同学们为之努力,创造新的辉煌。
作为一名院士,武向平老师却从未有过高人一等的架子,并且坚持站着回答学生们的问题。不得不说,这种精神对一名德高望重的教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武教授的亲切也同样赢得了同学们的回应,因此在讲座结束后,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冲上讲台,与武教授来一场近距离的心灵对话。
主讲人简介:
武向平,天体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天文台宇宙学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国家天文台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宇宙学的研究,研究课题包括引力透镜效应、星系团物理及其宇宙学应用、宇宙大尺度结构、暗物质等,领导了在新疆天山进行的“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科学实验项目。在利用引力透镜效应研究宇宙各尺度暗物质分布和演化以及星系团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宇宙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国际刊物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一部评述性论著。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等奖项;并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中青年专项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所领导的研究项目“利用引力透镜效应研究宇宙中的物质分布”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入选“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年轻人”,被科技部评为野外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201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目前,主要精力投入“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项目的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首批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由高鸿钧院士负责组织。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第一学年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