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席班(1401班)学生在青年班主任钱超老师、辅导员张相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感受到了一代代数学家们的独特魅力与风采。科学家班主任席南华院士为此特意召开座谈会,解答同学们在大学新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汪寿阳老师也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上午7点整,同学们早早的在校园门口集合上车。每个人的脸上都难掩兴奋的神色,丝毫没有早起的怨言。行车不到一个小时便到达了数学院。同学们激动地下了车,开始了奇妙的数学之旅。

同学们首先来到了数学馆,在学姐的带领下重温了数学院从建立到快速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历程。历史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数学院的前辈先贤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坚持数学研究的精神让同学们感动,这也激励着同学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8点30分左右,同学们来到了数学所图书馆,在冯馆长的带领解说下,浏览了图书馆和华罗庚纪念室。同学们有幸见到了华老的珍贵书籍和手稿,同时认识到了华老为人处世的风格和钻研数学的态度。数学深深吸引着华老,我们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参观完图书馆,席南华院士主办的座谈会在9时30分准时召开,张相老师做了简单开场白。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汪寿阳汪老师讲话,汪老师对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指出凭借国科大的优势,未来同学们一定会做得更加出色。汪老师还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执意精神,不要轻易放弃科学这项伟大的事业。

之后,尹明杰、陈逸凡、粟佳琪、何秋翰四位同学分别表达了此次参观的感想和对数学的认识,并进行了提问。席南华院士认真聆听了四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做出了解答。席院士首先阐明知识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为了给以后的科研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同学们必须重视好本科的基础教育,并且养成创造性的思维。只有依靠扎实基本功,同学们才能凭借活跃的思维驰骋在科学的神秘草原。此外,在学习生活中,大家可以通过对话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在与他们的比较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向他们学习。

参加座谈会的各位研究院老师,都不同程度地向在场的同学们阐释了数学的魅力。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绚烂的分形几何、凄美的心形线无不向大家展示着数学的美感。数学又是简单的,许多复杂的问题通过几个公式或者直观的几何图形就可以解决。每每想到此,同学们都会被数学的魅力所折服。

数学院之旅在中午11点半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现在的我们,在数学院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未来的我们,必将在这里演绎数学的极致。就像高斯所说:“数学是科学之王。”席班的同学定会用数学的神奇与力量创造一番不一样的精彩!

10月12日晚,国科大记者团培训第一课在玉泉路校区开讲。科技日报资深记者李大庆受邀与同学们漫谈科技新闻写作。

李大庆首先简要介绍了传统消息的特点与写法,即导语最为重要的金字塔形消息。接着便抛出吸眼球、短新闻、抓亮点、找角度四条衡量消息好坏的标准。他认为,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短句、短新闻是流行的必然趋势。中规中矩的消息已经不再吸引读者,必须有出彩的亮点才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随后,李记者以科技日报实习生为例,针对如何提高消息写作水平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是大胆写,二是搜集同一事件各家媒体报道作比较。逢活动必参加,参加必写消息练手,总有你想不到的角度,分析比较是提高的唯一“捷径”。

李大庆记者近十年来主要以采访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为主,课上的举例皆为与中科院相关的报道,部分活动甚至是同学们亲身参与的。这不仅拉近同学与新闻的距离,也使同学们更好地领会消息写作的精髓。

培训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原定两个小时的培训课程足足延长了一个小时。同学们纷纷表示今晚的培训课让大家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1010日,中科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学术委员会在理化所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述汤院士,副主任朱道本院士、佟振合院士,学术委员姚建年院士、万立骏院士、张希院士、高松院士、江雷院士、张晓宏研究员、刘新厚研究员、王雪松研究员、吴骊珠研究员参加了会议,理化所所长张丽萍、副所长兼实验室主任汪鹏飞、实验室副主任李嫕、业务处处长鞠维刚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李述汤院士主持。 

张丽萍所长在致辞中感谢各位专家对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一贯的支持和指导,希望专家们能给予更多的建议,使实验室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会上,重点实验室主任汪鹏飞研究员作了实验室2013年度工作进展报告,从实验室概况承担的主要科研任务、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及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汇报,并重点汇报了实验室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随后,张铁锐研究员、陈勇研究员、王鹰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光驱动无机纳米晶组装形成纳米囊泡”、“廉价金属纳米粒子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和硫杂蒽酮类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及器件研究的学术报告。 

听取报告后,与会委员对实验室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实验室的目标更加聚焦,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建议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进一步巩固实验室的特色领域,在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特色,敢于开辟新的方向。与会人员还就具体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张丽萍所长在总结中指出实验室今后应营造更为宽松可行的学术氛围,使青年研究人员更好地发挥自身特长,进一步产出更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10月11日,“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史知识竞赛(http://yszsjs.cas.cn)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吸引海内外各界特别是关心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的科技教育界人士,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和参与网上答题等活动,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推进“率先行动”计划实施,喜迎建院65周年。“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史知识竞赛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担任。

启动仪式上,中科院秘书长、院史知识竞赛指导员委会副主任邓麦村代表白春礼院士致辞。他表示,希望通过开展此次“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史知识竞赛活动,能够促进社会公众和中科院人更好的了解中国科技和中科院的发展历程,吸取中科院成立65年来在治学和管理方面的历史经验及成功原因,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邓麦村强调,希望社会各界通过参与像“院史知识竞赛”这样的活动,深度了解中科院的发展历程,持续深入地支持中科院的未来发展。全体中科院人将以更加开放的积极姿态,以兼收并蓄的广阔胸怀,联合各界力量,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重大创新贡献。

中科院党组原副书记、“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史知识竞赛命题评判委员会主任郭传杰讲话。他讲到,不仅中国的第一根硅单晶、第一台计算机、第一次青藏科考、第一只无外祖父的青蛙、第一枚气象火箭、第一枚生物火箭、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次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第一个水稻全基因图谱等主要由中科院完成,而且首倡12年科技规划、最早提出研究原子弹和人造卫星建议、首倡并筹办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第一个成立研究生院、首倡并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倡并创办中国的高技术企业等也与中科院息息相关。

启动仪式由中科院副秘书长、院史知识竞赛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组织委员会主任谭铁牛主持。资深科技史专家、科学家代表、中科院相关部门和单位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以及公开征集的网友代表共3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之后,举行了“院史知识竞赛”的首场专题报告会。著名科技史专家、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本次命题评判委员会委员樊洪业作了题为《中国科学院人的历史担当》的专题报告。

据悉,本次院史知识竞赛活动包含了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线上活动主要包括10月16日至22日在网上开展的知识竞赛,线下活动涵盖启动仪式、三场专题报告会、决赛暨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