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协办,主题为“新型大国关系与媒体角色”的2014“中美对话”论坛10月5日至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在两天的论坛中,与会者就媒体与国家形象构建、媒体与国家治理、媒体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跨文化传播、新闻人才培养以及媒体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演讲。
成思危在论坛上指出,中美两国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分歧,增进了解、增同减异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成思危表示,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的福祉,也关乎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与发展。必须承认,中美两国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分歧,增进了解、增同减异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
他指出,民间交往是两国关系的基础,而媒体是两国民众增进了解的重要渠道。因此,中美媒体之间的交流对于两国关系而言至关重要。他强调,两国媒体在报道对方国家时必须秉持客观、全面的原则,报道时不能戴着有色眼镜。他还表示,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媒体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媒体在竞争中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坚持传递真实、全面的信息。
简历是职场大门的敲门砖。为了使同学们在求职中获得更多的面试机会,提高求职成功率,10月10日,理化所研究生会在求职季举办简历制作及修改培训班,邀请简历制作及修改专家李子珑女士为求职者指点迷津。
李子珑女士首先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前排同学用半分钟在几十份简历中挑出两个模拟简历。她对经典简历案例进行了点评,指出好的简历的格式、内容和特点。她强调:“一份优秀的简历一定是真实的,内容是丰满的,并且富有自己的独特性”。她教大家如何去评判一份简历的好坏:写完后应该拿给同学看,然后问对方三个问题,我做过什么事?我是怎么做的?我有什么突出特点?如果对方都能答出来就说明简历的效果达到了。简历应当让面试官清楚你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是否与他们的职位匹配。
李子珑女士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求职经验,告诉大家“求职过程中应该不局限自己的专业,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她还结合学员的求职故事,讲述一个生物学硕博,用一个月时间转到投资分析行业的事例,让在场很多求职者豁然开朗。
培训会吸引了众多从各个研究所赶来学习的学生。在提问咨询环节,同学们针对求职中遇到的困惑提出相关问题,李子珑女士一一予以解答。
通过此次简历制作培训,使同学们提高了简历制作水平,为今后的求职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七届“中国战略管理学者论坛”暨AIB中国分会2014年年会于2014年10月10、11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本届战略管理学者论坛汇集了国内外战略管理学者164人,本届论坛将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就战略管理领域中前沿性理论与观点进行了学术讨论与交流。科技管理学院霍国庆教授、肖建华副教授等师生一行9人参加了本届学者论坛。
论坛分为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两个部分。上海太太乐(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荣耀中、天津财经大学校长李维安、华南理工大学商学院蓝海林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的范黎波教授进行了主题发言。
科技管理学院论文《高技术中小企业高管激励、股权配置与战略调整——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被选中并做分论坛汇报。
本次论坛主题鲜明,交流自由,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郁,是战略管理领域一次难得的经验交流、知识分享的学术盛会。我院师生在论坛上聆听和学习了很多宝贵经验和建议。
10月12日上午,国科大本科生1410“孙班”科学家班主任孙凝晖老师在青年班主任齐洪钢老师的陪同下,专程来到玉泉路校区亲切看望学生。孙老师走访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入学以来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上午9点,孙凝晖老师首先来到了一公寓男生宿舍。落座后,孙老师先亲切地和大家唠起了家常。当了解到有南方来的同学后,孙老师关切地说:“南方的同学要多补充水分,多添几件衣服。”听到了孙老师和蔼的话语,同学们如沐春风,从前的拘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情,家一样的温情。谈话中,孙老师又询问了同学们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同学们做到“莫怕难、莫怕累、努力学、敢登攀”。在随后的交流过程中,孙老师针对同学们反映的数学难、听不懂的问题,提出了分组讨论,集思广益的办法,“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学们齐心协力,就能撼天动地,解决几个数学问题不成问题”。孙老师还谈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挖掘兴趣、培养兴趣、发展兴趣”。他说到“有了兴趣,才能在科学的大海上扬帆远航,愈行愈远”。听了孙老师的话,同学们对于未来的科研工作也增添了更多的思考与期待。
随后,孙老师在齐老师和班委同学的带领下又参观了二公寓女生宿舍,他首先表扬了女生宿舍的整洁、干净、一尘不染。孙老师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启发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在孙老师耐心而循循善诱地讲解下,同学们都受益匪浅。
参观结束后,孙老师与同学们合影留念,挥手告别。一上午的时间里,虽然孙老师讲的不多,但他的话却深深的印在了同学们的心上。老师的话犹如明灯,将引导同学们在科学的大道上策马奔腾。
10月14日19时,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四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阶一6教室准时开讲,国家一级演奏员张大森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国科大学子讲授中国民族管弦乐。人文学院陈碧荷老师主持本场讲座。
开场,张大森老师向同学们解读了这次讲座的标题“简说中国民族管弦乐”,张老师讲到中国民族管弦乐只能简谈不能深说,因为它还未形成学科,而且从称谓上讲还有待考订。张老师又举例:如在中国大陆它叫中国民族管弦乐,而在中国台湾则叫国乐,在香港叫中乐,在新加坡叫华乐,并且这几种叫法都有其合理性,都能被人理解。接下来,张大森老师从中国有没有民族管弦乐的传统、中国民族管弦乐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如何欣赏中国民族管弦乐等方面一一为同学们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在谈及中国民族管弦乐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时,张老师指出,中国民族管弦乐其实是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受西方音乐的影响才逐渐形成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于上海萌发,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在抗日战争时期正式诞生,在文革期间,其发展受到抑制,直到今天,中国民族管弦乐仍未成熟,还处于探索和成长的过程。之后,张老师又让同学们聆听了《月儿高》、《二泉映月》以及用中国民族管弦乐器演奏的《小夜曲》,全场都沉浸在优雅的音乐中,时而犹处山林深涧,时而如临小桥流水。
最后,张大森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他说道:“我年轻时崇尚技术,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音乐表现的是内涵、是情绪,是对自然的感受,你的人生越丰富、越坎坷,你积累的就越多”。本次讲座在张大森老师对音乐的完美诠释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介绍:
张大森,琵琶、柳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国家一级演奏员,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发展顾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授予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1960年参加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师从中国当代杰出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以及琵琶专家俞良模。录制有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柳琴曲《幽燕春早》;首演双柳琴协奏曲《春天随想曲》。编撰有《柳琴海外考级教材》。创作有琵琶与乐队《塞上曲》、古筝与乐队《小河淌水》、民族管弦乐《苏堤散步》、弹拨乐合奏《欢快的边寨》、《赶会》、室内乐《怀乡情》等。改编了大量中外名曲,如《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喜讯到边寨》、《坎地德序曲》、《拉德斯基进行曲》、组曲等。其作品均为中国唱片总公司、日本东芝MEI、香港BMG、荷兰宝丽金、台湾福茂唱片公司所收录,并为海内外众多职业民族音乐表演团体所采用。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本科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