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按目前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是否在几年之后出现培养过剩,不能不引起我们极大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员白世伟认为,中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过快应紧急“刹车”,从而适当控制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白世伟委员说,几年前博士在中国还极为稀少,为了吸引一个博士,各单位竞相在职务、职称、住房补贴、配偶安排、子女就业等方面开出众多优惠条件。但现在,这种局面已完全改观。目前,中国在校博士生已达十二点五万人,硕士研究生超过一百万,数量上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大量尖端人才进入社会,使人才密集型机构如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已渐近饱和。虽然尚未出现博士求职难局面,但社会渴求高端人才的热情开始降温。 白世伟指出,研究生教育发展过快,必然伴生若干问题。为争取有限教育资源,学校之间攀比竞争异常激烈,都想升级为大学、研究型大学。各个院校为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年年派出“精兵强将”到全国寻找审批专家游说攻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隐含了不正之风。研究生规模扩大,也成为学校、教师承受不起的负担。比如,一个教师带几十个研究生,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课题,更需要导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满足不了上述条件,势必降低教学质量,甚至误人子弟! 为此,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暂停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审批,对已有的培养点进行清理,评估培养学生质量,重新核准合理的招生规模,今后对传统学科不再轻易增加培养点,重点解决新兴学科和前沿领域的设点布局。其次,明确限制导师培养学生的数量,对于各方面都非常称职的导师要设最高上限,如所带研究生数量不能超过十人;对没有重大课题和经费支撑,缺乏研究条件的导师量力而行,不应该把带研究生数目作为考核或评比指标,而应把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作为追求目标。 (来源:中新网  2006-03-09 09:48:27)

     【新闻网讯】根据国务院于最近下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精神,为了提高学生党员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学院709支部开展了一次“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创新社会”的交流会,会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人才。我们的将来可能是杰出科学家或者科学技术人才,是国家的顶梁柱,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学习形式包括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先将文件以电子档形式发到各党员邮箱,让他们自己学习,领悟文件精神,这样有利于集中学习时能了解各党员学习情况,并对重点有针对性的学习,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3月3日下午4点,在教学楼N301我支部召开了集中学习及心得交流会。会议由党支部书记舒麒畅、党组织委员黄洲主持。学习资料包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如彭德坤同学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争跑世界科技前沿;宋秀峰同学提出“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而规划的主线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制定分阶段的行动纲领;王志奇同学认为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等等。

    现将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 培养创新性人才,关键在教育。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加强人力资源能力的建设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高等院校要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而作为将来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给祖国,所以,现在要认真学习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同时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正确的态度,此次学习才能收到成效。

    二、 要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冒尖,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我们是刚刚入学的研究生,还没有被一些学术上的负面东西所侵蚀,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做的很好,我们不仅要自己与这些恶劣的学术风气划清界限,同时还要督促周围的同学,为祖国建设公平、进取、和谐的科学研究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自主创新的关键是要有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魄力。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但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国外差距很大。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我们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不缺乏创新的能力,缺乏的是自主自强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魄力。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引进是自主创新的一个步骤和环节,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后来者居上的过程中,更要靠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的一些地方和很多企业引进技术只是为了获得眼前的利益,没有抓住技术引进的实质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个关键。我们要有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魄力,必须摈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摈弃技不如人的自卑心态,摈弃拿来主义的依附心态,真正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树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一争高低的雄心壮志,增强把我国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的魄力,这样,我国就会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与雄厚的创新技术,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讨论结束后,舒麒畅同志做了总结,她提出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应当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冒尖,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我们是刚刚入学的研究生,还没有被一些学术上的负面东西所侵蚀,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做的很好,我们不仅要自己与这些恶劣的学术风气划清界限,同时还要督促周围的同学,为祖国建设公平、进取、和谐的科学研究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发展当自主,创新图自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次交流大会之后,我们必将为科技自主创新营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疑虑,振奋精神,背负起民族的希望,鼓起自主创新的风帆,以不甘落后的骨气,为国争光的志气,敢于竞争的勇气,在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铸造新的丰碑!

     【新闻网讯 张进英 刘迎春】3月12日晚7:00,资源与环境学院学术部主办的名为“GIS社区”的首次GIS专业论坛,在玉泉路园区开讲。40余名同学齐聚一堂,共同开展了GIS社区的第一次活动。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它既是应用领域广泛的工程技术,又是跨越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科学。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正迅猛地由实验室走向社会,走向人们的生活。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互联网服务领域、信息服务领域以及应用服务领域,都需要大量地理信息系统(GIS)人才,而中科院研究生院正是培养地理信息系统人才的沃土,在众多同学的呼吁和资环学生会的组织下,GIS社区蓬勃开展开来。

    GIS社区,是玉泉路园区的首个学生自己的学术专业论坛,它以学术交流为目的,以科苑星空BBS论坛和定期开讲为平台,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也加强了相近专业以及兴趣爱好一致的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于活跃校园学术气氛及校园学术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资环学院从第一次主办GIS社区中吸收到很多有意义的反馈建议,以后的活动还将邀请有实力的教授、研究员做技术指导,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有兴趣的同学加入到GIS的学习交流以及技术创新行列。

    成立GIS社区的目的在于挖掘同学们中的人力资源,共享同学们自身的现有知识,沟通大家对GIS理论与应用软件的看法,探讨相关课业问题以及一些计算机维护常识等。此次活动资环学院的同学做了大量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吸引了资源与环境学院与地球科学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同学。

    首次的GIS社区活动由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孙朝阳同学主讲,他从时间和技术的角度从远至近、由浅入深的介绍了ESRI公司的产品发展历程、各类软件间的关系及最新的ARCGIS9.X软件的构成、优势和未来发展走向。其准确的表达和充分的准备令同学们信服,每结束一个阶段,大家就围绕着他主讲的内容进行提问,互动效果非常良好。孙朝阳讲完之后,同学们又就如何处理海量数据、地图投影、数据的批量处理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活动最后,许多同学还就如何更好的开展以后的活动提出了不少的好意见。GIS社区是资环学院本学期系列学术社区的开端,同学们参加GIS社区的热情和积极态度让资环学院更有信心继续开展如RS(遥感)社区等活动。

【新闻网讯 记者李峥】“我主要是希望能够提高科技报道方面的技巧”,“我想学习如何用我们的笔把科学事件通俗的展现出来”,“我是一个新手,主要就是为了向各位取取经”……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目前科技新闻从业者在报道过程中的困惑和障碍,这正是“东亚科技记者研修班”开班仪式上的一幕。 3月13日,“全球化时代的科学传播”东亚科技记者研修班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拉开序幕。此次活动由英国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携手共同主办,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驻华大使馆和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其与人们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科技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成为新闻报道中一个重要分支。当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小行星撞地球到近年来的基因皇后、水变油等事件频繁透过媒体为人们知晓时,应该承认,科技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正面临考验。 此次为期四天的研修班为帮助科技新闻从业者提高报道技能以及与科技对话的能力,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科学》(Science)杂志新闻编辑、《自然》(Nature)杂志前任编辑、《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资深专栏记者、以及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主要记者担任教员,对来自中国、蒙古、朝鲜的青年科技记者、编辑进行培训和授课,旨在提升科技新闻从业者对科学事件的判断力。同时,此次活动也增进了记者与科学界的对话,建立起了沟通公众与科学的桥梁。 在13日上午9时的开班仪式上,研究生院副院长叶中华、中国科协科普部城市处处长刘亚东、中科院科普办公室主任丁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文化委员会代表分别致开幕辞,共祝研修班顺利召开。

【新闻网讯 李佳】3月11日上午8点30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业余党校在玉泉路园区礼堂举办了本学期第一次党课活动。近600名入党积极分子聆听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沈颖研究员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焕玉研究员的精彩报告。研究生业余党校校长、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远泽清主持报告。 首先,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沈颖研究员做了题为《让我们划起双奖》的报告,他谈到自己在研究生院求学的经历,以及将女儿送到研究生院学习的情景,让同学们倍感亲切,骤然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接着,沈颖研究员就“三观”问题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个人的经历和人生领悟做了详尽的阐述。阐述过程中,他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而又妙趣横生,同学们深受启发,会场气氛也异常活跃,台下掌声不断。沈颖研究员的报告,帮助同学们重新认识了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最后强调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他鼓励青年学子,注重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和政治理论等各项知识的学习,塑造适应未来发展的全面人才。 随后,高能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焕玉研究员给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高能所的改革发展情况,主要介绍了那里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如正负离子对撞机等先进技术的研发情况。他的报告,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成为未来建设人才的信念。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在高能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高能所特别是正负离子对撞机。 这次党课活动,内容新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大家一致反映受到了思想教育,获得了宝贵的人生启迪,尤其是切身感受了科学的魅力。(学生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