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微电子技术正迈向纳米尺度,在制作方法和引进新的器件功能方面将会有革命性的突破。在信息技术、数字处理和储存等关键技术的推新和突飞猛进的同时,急需走在前列的是寻找新功能材料和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在纳米尺度下,电子及其磁自旋的量子特性在控制材料特征和器件响应方面起主导作用。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些新的发现为技术革新铺平了道路,如巨磁阻现象在纳米结构的金属膜中被发现导致了磁数据储存器的技术革命等。7月22日下午,在中关村教学园区S201教室,王建青教授作了题为“纳米电子线路中加入的隐自由度:自旋电子行为”的报告,这是“李政道讲座”系列报告中的第九场报告。这场报告对于同学们及时了解自旋电子学这门新的学科、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有极大的帮助。   王教授首先介绍纳米结构中的巨磁阻现象,这是由纳米尺度的磁结构引起的,是由带自旋的电子在通过界面时所经历的自旋相关散射在纳米尺度下的反映。在有外加磁场的情况下,散射强度和界面附近的局域磁状态有密切关联。巨磁阻和局域磁状态随条件的改变是直接相关的。随后,王教授介绍另一类功能结构,磁隧道结。这两类功能结构材料的共同特性是对磁场的敏感度,这一特性使得下一代计算机的关键元件——永久性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发展成为可能。王教授最后介绍了一些新的研究结果,如在三五族半导体里发现的自旋输运和超常自旋寿命等,这些新结果的发现为下一代功能纳米电子器件(如量子计算、记忆或贮存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王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列举了大量的实验结果,同学们感觉收获很大。   王建青教授,曾就读于国防科技大学,是CUSPEA第一届成员,1981年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攻读。目前就职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敦)。 (物理科学学院 周玉琴供稿)

  7月21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召开了“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暨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基地研讨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北京军区、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微软(中国)公司、北京梦龙科技公司等单位领导出席了研讨会。中科院陈希孺院士、计雷教授、徐伟宣教授等项目管理专家到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项目管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会场,盛况空前。   研讨会由研究生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钧教授主持,研究生院吕晓澎副院长到会代表研究生院与北京军区、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中创软件公司等12个单位现场签署了“项目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建意向书。   会上,聘请中国建筑业协会项目管理委员会吴涛秘书长等9位知名专家为项目管理客座教授,来自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11个单位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被聘为“校企共建项目管理应用型人才基地”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   我国著名的数理统计学家、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陈希孺院士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表讲话。他指出,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者共同构成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广泛整合教学专家、行业专家理论和实践经验,系统规划教学体系、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教学模式甚至教学管理等,这才能保证办精品、出人才。   为了保证研究生院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研究生院吕晓澎副院长提出了六点要求,她强调:学院要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改革求发展”,牢牢树立因需而变的理念,树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是教育发展动力的理念,树立符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求的高质量是教育永恒生命线的理念,始终坚持教育创新的伟大精神,不断投身到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去。   具体负责工程硕士培养的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钧教授指出:“我国的项目管理发源自中科院,科学院系统在国家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定位和专业资源方面多年来的丰富积累,决定了我们将更着重于培养项目管理领军人才。”他介绍了项目管理学科现状和发展布局,研究生院将奉行“教学、研究、应用三结合”的办学模式,组建管理技术研究中心、行业专家导师团、校企共建项目管理培养基地等,以应用为导向,全面改革教学体系,大力建设“有中科院特色的”项目管理教育体系。   项目管理是当今最受重视的管理思潮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加剧,项目管理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国内最早开展项目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近年来积累了开展高品质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教学、应用”三结合办学模式,“研究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三结合”师资模式和面向学员应用的独特的案例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情景教学等,已有的项目管理研究生班是业内最获好评的品牌教育项目之一。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正式举办项目管理工程硕士,中科院研究生院被推举为华北区招集单位。目前,中科院研究生院项目管理基本形成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国际证书培训、周末公开课堂等多层次教学体系。中科院研究生院将继续走突出中科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研讨会上,普华春天科技有限公司捐赠了著名的P3项目管理专业学习软件以支持中科院研究生院项目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远程与继续继教育学院供稿)

  2004年7月21日,中国科学院首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青岛市闭幕。   在大会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作题为《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构筑育人精神家园》的专题报告。郭传杰指出,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文化是育人的重要手段,文化育人是我们共同的任务。郭书记还强调构建有利于科技青年成人成才的文化家园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何岩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国科学院召开的首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重要会议。路甬祥院长和白春礼副院长的重要讲话,对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进一步加强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何岩强调,我们要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提上重要议程、作为大事来抓。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具体措施。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的领导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上海教育基地、自动化所、大气所、海洋所和计算所等单位作了典型经验交流。会议还邀请了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作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术讲座。 (党委宣传部供稿)

  7月22日上午8:30,植物所200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在实验楼报告厅举行。主席台上鲜花绽放,会场到处充满着收获的欢笑声。毕业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    韩兴国所长、种康副所长、匡廷云院士、科研计财处洪亮处长、人教处李云峰处长、综合办张运海主任,麻密研究员和田世平研究员,以及2004年毕业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参加了典礼。毕业典礼由学位委员会主席、副所长种康主持。   韩兴国所长在讲话中对毕业生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他对植物所2004年毕业的28位博士研究生和8位硕士研究生在植物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鼓励大家不管是留在所内继续工作还是走向社会,都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要注意塑造自我,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匡廷云院士代表老一辈科学家和全体导师,谆谆告诫即将奔赴各自工作岗位的年轻学子们记住毕业只是一个起点,走向社会后还要继续学习,要利用好的学习条件和好的资源,保持学习上进的心态,发扬在植物所学习时艰苦、努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程业明同学代表2004年毕业生作了发言。他在发言中首先代表所有毕业生同学向关心帮助、辛勤培育他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对三年的学习生活进行了认真回顾,对未来进行了美好的展望,并表达了在工作岗位上立志成才的决心。   学位委员会主席、种康副所长作了总结发言,他向圆满完成学业的毕业生们表示热烈祝贺,对大家为植物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大家在毕业后继续为植物所的发展作贡献。要有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感,继续保持对科学进步的追求。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在欢快有序的气氛中,韩兴国所长为毕业生们颁发毕业证书。导师和毕业生身着导师服和学位服合影留念, (植物所人教处研究生部供稿)

  2004年7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在中国科学院首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强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构筑育人精神家园。   郭传杰指出,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教育的根本职责体现在不仅为被教育者提供不断变动的知识地图和发展知识的本领,还要为被教育者提供在知识海洋中胜利航行的指南针。对于研究生而言,不仅要学会做学问,而且要学会做人;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要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   郭传杰指出,文化是育人的重要手段。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最终大体都可归为文化育人。学生正是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感悟而“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进而达到全面发展。从文化的作用方式上看,在文化的氛围中塑造、熏陶,更适合知识青年群体的思想、个性特点,更能充分发挥思想引导和培育功能。实践证明,文化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因此,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使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成为育人的精神家园,有效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研究院所和大学应有文化自觉,不仅要努力成为科学求真的殿堂和服务国家目标的基地,而且要努力成为文化的圣坛;不仅要传承优秀文化,而且要努力创造先进文化,为科技青年的全面发展营造文化环境。   郭传杰强调构建有利于科技青年成人成才的文化家园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将全国优秀的科学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共谋国家科技发展。一代一代优秀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在这块阵地上辛勤耕耘,创新开拓,默默奉献,形成了“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和“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研究院所同样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文化积累,中国科技大学也形成了“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校训,研究生院也在努力实践路甬祥院长倡导的“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这种传统和文化是激励前行的重要力量和精神支撑。在当前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努力实现创新跨越和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不仅事关科学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也至关重要。   郭传杰认为,文化育人是我们共同的任务。全院上下要切实增进对文化育人重要性及其规律的认识,深入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共同担负起文化育人的重任。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此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始终。其二,文化育人,人人有责。其三,要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   郭传杰总结,中国科学院的院创新文化是是唯物、辨证的科学世界观,是服务国家战略、不断科技创新的价值观,是科学的精神和伦理道德,同时,也是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生态环境,是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创新活力的精神氛围。因此,创新文化也应该是我院培育高级科技创新人才、造就杰出科学家的土壤和良好的育人文化家园。创新文化体系建设是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外部物化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三个层次构成。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道德风气等,是创新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校、所的传统、精神,就是校、所的文化积淀;校训、所训,是展示组织形象、理念的文化名片;校风、所风,是绵延组织生命的文化基因。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育人文化的核心内容。 (党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