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国科大召开2013年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来自各学院(系)的110余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研讨。国科大副校长苏刚教授、教务处处长杜宇国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李春楠主持。

会上,杜宇国介绍了国科大教学基本情况及相关政策。他从“教师的基本职责与义务”、“我校教学情况及教学资源”、“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并对“如何严控授课质量、避免发生教学事故”等具体问题作了强调。杜宇国指出,国科大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今后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各项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举措。

资环学院姜小光教授、化学院吕海燕副教授、材料学院刘向峰教授、管理学院孙毅老师以及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王斌副研究员分别作了报告,结合个人体会谈了教学经验及心得。

在分组交流环节中,各位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教师发展、学生培养、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谈了个人看法,既有对学校现有方针的理解和体会,又有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外语系彭工教授、物理学院林晓老师、人文学院王大洲教授以及化学学院李保林老师分别代表小组总结发言。

苏刚作了会议总结,他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旨在为近三年内的新进教师提供基本的教学经验培训与指导。为大家作报告的教师代表既有积累多年经验的优秀教师,又有刚刚走上讲台的年青新锐,他们分别从经验介绍、困惑体会等不同角度与大家作了精彩分享。在分组讨论中,老师们充分体现了主人翁精神,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完善及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很多诚恳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讨论中的热点话题,苏刚对学校的相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解读。最后,苏刚强调,要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必须充分结合科学院丰富的科研资源优势,提升师资水平。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两者兼顾,教学相长,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提升教学水准,从而实现国科大整体教学水平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生论坛举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江桂斌院士应邀出席并作了题为“科学思维与学术规范”的专题报告。刘思金、冯兆忠和胡春3位老师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从5个高校和科研院所200余人中遴选出的13名研究生代表围绕“环境污染与健康”主题作了学术报告。由中心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对学术报告进行了点评,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论文奖。   
    江桂斌在总结中鼓励研究生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社会竞争力。他希望以此次论坛为起点,不断地创造机会加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促进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水平的提高。

此次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支持,由研究生部组织,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王亚韡等具体负责,吕一河担任论坛主持。

 

 

12月15日上午,2013年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决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落下帷幕。本次比赛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协会、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时龙莅临现场并致辞。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主任彭工教授、清华大学何福胜教授等11位来自北京市各高校的分会常务理事单位教授莅临大赛并担任评委。此次大赛还请到了外教Tom Kellie和Jeremy Garlick负责提问并且赛后点评。

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已举办五届。本届比赛共有北京市36所院校参加。比赛从选手选拔到比赛的每个细节,都秉持公平竞争的理念和原则,经历了初赛、复赛的严格筛选后,共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4个院校的17名选手站在了决赛的舞台上。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东方世平等3位选手获得特等奖,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热合曼江.吾甫尔等6位选手获得一等奖,中国石油大学的吴丹等8位选手获得二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的刘洋和王晓曦获得最佳人气奖。

大赛开始前,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时龙致辞。他说,这次比赛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虽然非母语,但是在我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事实面前,交流是挡不住的,而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比赛能使本次活动主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希望选手们都能取得好成绩,并预祝大赛圆满成功。

本次比赛以“My Understanding Of Green GDP”为主题,选手们依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题演讲”和“评委问答”环节,14位评委老师从内容、语言和表现等三个方面打分评比。在比赛中,选手们凭借流畅的语言表达、开阔的思维视野,引得现场掌声不断。他们有的专注于问题,就绿色GDP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有的则上升到了另外一种高度,即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提高GDP,展现了现在大学生较高的素质。在“评委问答”环节,两名外教就选手们的演讲内容分别提出一个问题。他们从独特的视角发问,选手们沉着冷静,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的理解问题,他们反应敏捷,巧妙回答,用纯正地道的发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赢得了评委与观众的热烈掌声。在比赛之间穿插的才艺展示,更是赢得了全场持续的欢呼,选手在展现自己渊博知识的同时,充分展示了在其它方面的才华。

最后,两名外教及何福胜等评委对本次比赛做了点评,他们高度评价了选手们的表现和水平,并指出一些不足,并期待他们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比赛结束后,比赛的一等奖选手高欣说:“从小就喜欢英语,学习英语是一个没有压力,而是享受的过程。在这次比赛中,看重的并不是名次,而是喜欢体验这种学业之外的开心交流的过程”。另外一位选手也表示,英语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语言语调都需要接受专业的训练,要将其上升到哲学的思想深度上,在汲取别人的思想观点的同时,深入浅出,形成自己的想法。

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以提高北京市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外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第二语言环境为目的。比赛启迪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相同的问题,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自身思维层次,为大家以后的科研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月16日上午,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纪昌教授荣获该奖并于当日出席颁奖仪式。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中国科协副主席、常委、荣誉委员,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著名科学家代表以及中组部、科技部、人社部、解放军总政干部部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中国科协“八大”代表、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会员代表、解放军科技工作者代表、在京科技工作者代表,以及中国科协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同志等共7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申维辰首先讲话。他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颁发“中国青年科技奖”是中国科协会员日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中国科协推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科学技术是决定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科学家的科技人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赋予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扎实工作、多出创新成果,服务社会、传播科学精神。

颁奖仪式前,全国学会和基层科协组织的3名科技工作者分别作了发言。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介绍了他在组织学会活动和推进学会改革中的经历和体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科协会员、总装一部部长张旗介绍了他在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开展科研攻关的经验和做法,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刘洪定介绍了他开展农技推广和创办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的做法和体会。大会授予99名同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传峰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言。

背景链接:

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组部、人社部、中国科协共同举办,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者不超过100人。该奖项是1987年由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设立的,截至目前共颁发了13届,1297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1个集体获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名单2013年11月29日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经推荐单位推荐和专家提名,中国青年科技奖领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资格审查,公示有效候选人信息,并经中国青年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青年科技奖领导工作委员会审批,共99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

人物简介:

董纪昌,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管理、房地产经济和决策支持系统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投资组合管理、房地产经济分析与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所提出的房地产市场预测方法和预警体系被国内外多家金融企业和房地产企业采用,11篇政策研究报告被中办、国办采用,部分报告还得到了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 一些政策建议被有关政府管理部门采纳。曾获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刘永龄奖特等奖等;出版专著6部(包括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1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5篇,一些方法和理论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好评;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省部级研究项目10项。

【记者团 刘艳伟 孟林】12月14日晚七点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David J. Gross应邀至我校做了题为《基本粒子物理未来展望》的报告。此次报告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教学楼报告厅举行,国际著名华人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中国科学院数学和系统科学研究院杨乐院士、席南华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欧阳钟灿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岳良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等出席。报告会前半部分由丘成桐教授主持,后半部分的专题讨论会由国科大常务副校长吴岳良院士主持。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国科大国际学院的留学生、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研究所的教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以及人大附中等知名中学的高中生共400多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David J. Gross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物理学教授,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在理论物理,尤其是规范场理论、粒子物理和超弦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于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报告会首先由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致辞。丘成桐介绍David J. Gross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盛赞其在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推动世界科学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并向其对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在报告中,David J. Gross首先从标准模型理论(Standard Model)讲起,并形容它“难以置信地成功”。标准模型理论描述了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这三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从该理论提出至今的四十余年间,许多科学家尝试去证明它是不正确、不完善的,但截止目前,近乎所有的实验结果都符合该理论。另外,在今年,该理论中所预测的最后一种粒子Higgs boson被发现,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彼得·希格斯也因此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标准模型理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David J. Gross说基础物理学领域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诸如暗物质、中微子质量、重子不对称性和宇宙加速膨胀等问题。目前对于基础物理学的未来,David J. Gross指出关于超对称粒子能否被验证、暗物质是否能被检测到以及这些研究能否很好地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另外,David J. Gross还介绍了量子场论、超对称理论、弦理论等基础物理学理论和成果,并指出量子场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理学框架。他指出在10-100TEV能量范围内的研究对于基础物理学至关重要。他强调在基础物理学的研究道路上困难在所难免,但是至少“我们在探索”,对基础物理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讲座后,David J. Gross、丘成桐、薛其坤、王贻芳、吴岳良与在场的师生就其他基础物理学中相关问题、教育体制现状以及物理和数学学科交叉进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一些高中生向专家们请教了弦论中的维度以及暗物质测定方法等问题,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在场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本次诺奖获得者特邀报告会,由国科大国际学院、中国科学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清华大学物理学院、浙江大学数学科学中心等机构联合举办。近期会继续推出精彩的系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