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8日,首届海峡两岸科技管理年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雁栖湖校区)举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与服务模式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霍国庆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孙皓、王少永、李捷应邀参加大会并宣读论文。

在17日的大会“区域与产业创新论坛”中,孙皓博士代表课题组宣读学术论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的耦合性研究”,指出历史上的大国崛起的共性特征往往是国家抓住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参与科技革命的机遇。论坛点评人台湾交通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承立平教授认为论文选题符合时代需求、对国家经济战略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在18日的大会“研究生论坛”中,博士研究生王少永、硕士研究生李捷分别代表课题组宣读学术论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演化规律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决定因素分析”。论坛点评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孙玉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顾琴轩教授分别对论文进行点评,认为论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前沿性,有助于进一步理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本次海峡两岸科技管理年会的主题为“创新驱动与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旨在推动两岸产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等多层面的融合发展。会议汇集了百余位海峡两岸的科技、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海峡两岸科技与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

11月20日下午2时30分,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顾逸东院士应武汉分院的邀请做客“小洪山讲坛”,在武汉病毒研究所一号会议室为分院机关和各研究所管理干部以及广大研究生做了一场“空间科技发展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武汉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陈平平主持。

在报告中,顾逸东院士首先回顾了人类空间活动的重大事件以及空间发展的技术和政治背景。上世纪美国和苏联就在空间科技领域上不断竞争,涌现出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加加加林,以及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等重大空间探索活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空间科技的发展回归到科技创新,空间探索与利用的理性追求,国家主导任务和商业进入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随后,顾逸东院士带着大家一起领略了空间科技的魅力,包括二级火箭、我国长征系类运载火箭、激光电视电影经纬仪等空间技术知识。他还列举了卫星导航、遥感、通讯等大家熟悉的例子,指出空间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推动信息时代的发展。顾院士学识渊博,举重若轻地将空间物理、空间天文、太阳系科学、空间地球科学、空间生命科学和空间微重力科学等空间科学分支学科体系进行了梳理,向大家介绍空间科学涉及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人类生存环境等基本和重大基础前沿科学问题,是人类获取新的知识的的重要源泉。他指出,空间科学是取得重大新发现并有可能推动新的科学革命的学科,也是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的强大推力。

针对师生们普遍关注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情况,顾院士专门介绍载人航天的“三步走”发展蓝图和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情况,并展示了发射塔架、宇航员逃生系统、太空拍摄光谱等珍贵图片资料。顾院士特别提到,中国科学院很多研究所在包括空间科学在内的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领域中不断创新,团结协作,提供了人才、理论、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重大基础研究方向和战略高技术达到了国际前列。顾院士的报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深深吸引了在座的听众。讲座最后,顾院士对中科院师生提出了殷切希望:即通过不断创新,努力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的重要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取得重大发现,使我国空间科学整体跨上一个新台阶。

本次报告系中国科学院“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系列报告会之一,同时也是武汉分院管理干部创新能力学习班系列讲座之一。报告会结束后,陈平平代表武汉教育基地向顾逸东院士赠送“小洪山讲坛”第58讲纪念章。顾逸东院士还和在场同学亲切互动,一一解答大家的提问。

顾逸东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航天应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9月出生于江苏淮安。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所副院长,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空间科技与应用领域的总体和专业技术工作。在中国高空科学气球,载人航天应用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1月18日上午,首届海峡海岸科技管理年会研究生专场报告正式开始,本次学术年会主题为“科技管理与创新”,围绕创新理论与实践、区域与产业创新、企业与技术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区域与产业创新分场由13位来自海峡两岸的研究生进行汇报。

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博士生游嘉惠提出餐饮业服务创新模式构面的重要议题。文章探讨了台湾餐饮业服务创新模式构面,以流程创新、行销创新与组织创新,探讨对于产品创新构面影响。文章以TIS3资料库为研究样本来源,以描述统计、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回归分析,进行研究结果的统计检定。结果发现,以流程创新的相关程度及解释变异量最高,其次为行销创新构面,最后为组织创新构面呈现负相关及地解释变异量。在以上的基础上,得出结论:1.强化流程创新的发展,加速企业产品创新的成果;2.适度加入行销服务,以提升创新服务模式品质;3.组织创新视阶段性进行,最后研究建议以针对组织创新构面进行阶段性深度讨论,并加入管理者特质及理念进行探讨,以及透过开放性访谈或补充问卷方式,找寻对于台湾餐饮业的服务创新模式具相当影响性的创新构面加以探讨,是台湾餐饮业的产业服务创新模式更臻完善。

台湾护理健康大学健管系的博士生葛孟尧介绍了归类大学技术转移的授权类型。将大学技术在创新及创业上,建立三个分类构面,包含:目标市场的明确程度、技术依附的组织规模及技术深度的知识涵量,这三个构面能有效建立技术授权的八种形态,并将刘江彬、黄俊英提出的十三种授权类型,加上讨论的开放系统授权一类,分别针对这八种类型对应鲜明的案例,并强调理清后能够协助TLO选择授权的模式,能够强化对产权、权利及义务的规范合约,为发展技术转移可参考的重要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的博士生王少永结合产业演化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对英国汽车产业、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回溯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产业的初级阶段,其生命周期因受产业内外不同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表现出“增长——放缓——增长”、“增长——停滞——增长”或“增长——下滑——增长”的震荡期。研究结果还表明产业外部环境、政府扶持、产业创新、产业平台、风险控制以及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培育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演化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通过相互协同共同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主导产业的成功演化和升级。

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吴彦宽进行跨国比较与分析,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来发展产业竞争力“系统性指标”来取代过去传统以来“产值”或“产量”的评比方式。研究选择工具机产业作为审视跨国间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标的。结果发现以整体评分而言,2012年工具机场业竞争力以德国居与领先,特别是在技术层面。其次为日本和韩国,台湾位居第四,虽然与韩国接近,但中国大陆投过政策支持层面反应,亦差距有限,建议分别从投入产业品牌、自制核心零组件、培育关键人才和筹组策略联盟等,分别因应五个构面的挑战,另外,与中国大陆可进一步合作的处,则在于以又有事资源交换、互补,共同扭转工具机产业上,相较于德国和日本的不利态势。

台湾开南大学国际企业学系的博士研究生陈皓云主要研究影响消费者对于笔记型电脑品牌忠诚度的因素,根据国内外影响品牌忠诚度的相关文献,提出七个因素作为研究模型。经由线性机构方程模型探讨这些因素对于笔记型电脑品牌忠诚度的影响。得出结论:(1)资讯揭露对品牌忠诚度有直接正向影响,亦透过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度产生正向影响;(2)转换成本对品牌忠诚度有正向影响;(3)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度有正向影响。

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与智财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叶碧玲认为,区域或城市在创新的过程中,必定拥有可以让每个行动者发挥创造力与创造力价值的“创意系统”存在。文章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研究范畴,经过文献探讨后提出影响创意生态系统法阵的四个关键要素:地域资本、创新氛围、价值创造与创新空间。

台湾开南大学国际企业学系的博士研究生赖力瑜主要探讨了中国大陆的台商对各类型自动化设备的自动化原因与需求分析,给予台湾自动化厂商提出建议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建议。研究主要探讨了位于华东与华南的厂商对自动化原因、自动化需求与自动化采购要素的变异程度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武光采用单案例探索研究方法,以Zynga公司为案例对象,以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动态演化为主线,从企业伦理视角探讨社交网络游戏企业的快经营商业模式。

台湾交通大学科管所的硕士研究生陈宇扬通过文献评论找出何为高值化产业,亦透过中部五县市的高值化厂商个案访谈及专家问卷调查取得高值化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而建立了研究结构,并以中部五县市厂商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研发创新、品牌设计及行销能力对产业高值化有正向影响。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皮丽莉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了我国区域科技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科技资源丰富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利用能力、对待区域科技的态度、经济发达程度、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生产力水平,构成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主因。态度和能力等“软实力”因素作用突出,表明专家型官员和服务型职能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亟待补充或转型的目标,以发挥“软实力”要素在区域科技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捷通过系统的收集资料,得到24省108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汇总后进一步分析整理,发现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为虽有产业集群的名,但产业集群效应并不明显。基于对相关文献综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特征的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型产业,导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得以更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的一是科技创新成本的下降。提出构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作为解决思路,并通过案例对该结论进行实证分析。

台湾开南大学国际企业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萧思根结合总体经济环境分析、产业五力分析、市场SWOT分析、市场STP、行销策略(4P)及市场需求(4C)等研究方法了解中国大陆美容保养品市场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富邦人寿总经理博士研究生吕吉昌通过文献综述找出何为高值化产业,并透过中部五县市的高值化厂商个案访谈及专家问卷调查取得高值化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而建立本研究架构,并以中部五县市厂商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研发创新、品牌设计及行销能力对产业高值化有正向影响。

在场的师生对于同学们的报告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生命周期问题、区域创意系统问题。参会的研究生认为这种学术交流和探讨对于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扩展研究视野有很大的帮助,研究生分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11月18日上午,首届海峡两岸科技管理学术年会研究生报告专场正式开始,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为“科技管理与创新”,围绕创新理论与实践、产业与区域创新、企业与科技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企业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生专场由12位来自海峡两岸的研究生进行汇报。

台湾清华大学科技管理所博士研究生吴肜泰回顾了并购研究的理论研究,如:资源依赖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资源基础理论、制度和代理理论等。通过分析嵌入的文献,嵌入主要是通过结构、认知、政策和文化进行影响企业,分析技术嵌入对结构、认知、政策和文化的影响推导出研究的三个假设:技术相似性、技术互补性和技术集聚性对并购的作用。整合专利分类和专利引用的数据,选择美国生物制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国家经济研究局数据库获得了208家企业的数据,实证结果得出的管理启示是:管理者应更加关注目标企业的技术资源,并要检查潜在资产内嵌在周围环境的情况。

台湾政治大学科管所博士研究生庄皓钧从公司治理观点出发,探讨最终控制者拥有所有权、控制权及经营权对集团企业子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股权、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程度及最终控制者的经营对集团企业子公司创新绩效均有正向影响,然而家族企业却较非家族企业不创新,且当集团为家族所控制时,其对所有权、控制权及经营权对创新绩效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此外,家族企业虽然创新数目相对非家族企业低,其从事探索性创新的比例却较非家族企业高,研究结果同时呈现出家族企业规避风险及具备长期发展视野的特性。

台湾交通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林冠仲运用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探讨医疗云产业发展。研究模式就国家竞争优势所演绎产业环境与技术系统的八大构面,得出产业创新系统需求要素,进而进行创新密集服务平台运作时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以医疗云产业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实证结果显示:医疗云产业定位将走向专属服务与流程创新,其目前所需的产业创新系统需求为技术系统构面的技术接受能力,未来则需强化产业创新系统中产业环境构面的生产要素与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程度,技术系统构面的知识的本质与扩散机制、技术接受能力、多元化创新机制。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彭雪蓉以江浙沪地区的167家制造企业为样本,从网络嵌入视角考察了社会网络绿色化(包括商业网络绿色化、政治网络绿色化、公众网络绿色化)对生态创新的影响以及高管环保意识的权变作用。实证结果发现:第一,社会网络绿色化对生态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更进一步,商业网络绿色化对生态管理创新、生态工艺创新和生态产品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治网络绿色化对生态管理创新和生态工艺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公众网络绿色化对生态工艺创新和生态产品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高管环保意识对社会网络绿色化与生态创新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台湾政大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博士生金雅兰采用个案研究法,以王品集团餐饮服务业企业进入深入的个案研究,研究显示有关服务创新驱动因素与投入程度、服务厂商类型方面对于服务创新管理与模式形成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服务创新驱动因素为自变量,探讨对服务创新管理、弄湿的影响。王品集团初期创业时,先由外部到内部聚焦增加其核心能力,创业过程中进行内部创业、多品牌策略,向外扩展规模,从外向内重新扩展外部伙伴合作的机会与获取新服务来源等过程发展服务创新。

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吴健鑫汇报中认为目前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文献研究较多,在讨论到厂商间的关系时,多半是以彼此合作的策略联盟为主。然而,并非在所有的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厂商皆为彼此合作的关系,亦有可能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台湾中部地区的工具机产业亦有此现象存在。即使厂商间运用策略联盟来合作进行研究创新,基于市场的共同性与资源的相似性,亦有竞争的关系。研究针对区域创新系统下厂商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行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博士后李晓翔认为组织冗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组织冗余作用于创新的内在机理尚未得到充分探讨和检验,二者关系仍处于一个黑箱状态;关于中小企业组织冗余对创新影响的研究较少;情境不同,组织冗余的作用会有所区别。通过对组织冗余→跨界搜索→产品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以及环境特征(竞争性、异质性和动荡性)的调节效应分析,选择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论得出的启示如下:沉淀冗余有利于中小企业产品创新,非沉淀冗余并非如此;不同的跨界搜索对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不同,在组织冗余和产品创新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也有所区别;跨界搜索的效果受制于具体环境。

台湾政大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博士生朱禹齐在汇报中讲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国家和组织的竞争优势非常重要,知识产权系统有助于保护创新投入,研究主要提供了法律和政策工具对于技术转化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作用。选择了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探索技术转移的模板,研究结果可以为大学、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遇到此类问题提供经验。

台湾政大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博士生凌汉璋认为在规划竞赛时,作品呈现方式和其他竞赛设计元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对竞赛绩效的影响。组织举办竞赛活动可从更广阔的领域中获取创意,又可降低早期研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成本。竞赛设计的各种元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牵扯的,并以竞赛作品的呈现方式为透镜,贯穿竞赛守门机制,分析第十四届全球自行车设计比赛中,作品呈现方式和竞赛设计其他元素间的互动关系。

浙江大学经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妍对海正、先声和贝达进行了多案例研究,分析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追赶路径,以提升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董阳基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中观研究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选择J大学“撤稿事件”作为研究案例,提取其中的论文合著网络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测度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关系网络。结合案例,开展定性分析,对熟人关系、组织内社会规范等因素予以挖掘,从而形成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网络形成及演变过程。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王佳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驱动力,并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政策引导力的缺位和错位对目前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的动力机制模型,并以天津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案例研究。

在场的师生对于同学们的报告都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比如吴肜泰研究中的并购是指竞争性还是合作性的并购,庄皓钧研究中家族所有权、控制权及经营权之间的平衡等问题,参会的研究生认为这种学术交流和探讨对于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扩展研究视野有很大的帮助,研究生分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11月18日上午,创新理论与实践主题研究生专场报告在国际会议中心第10会议室举行。会议分为上下半场举行,由来自海峡两岸7所院校,12名研究生参加。会议主要围绕企业、行业、技术、人才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台湾政大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游铭仁博士就创新获利策略对于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进行细致的讲述。厂商在进行创新时会采用特定的创新获利策略,这些创新获利策略是由不同的专占机制所组合(Portfolio of Appropriation Mechanisms)而成。此研究主要探讨厂商创新获利策略与合作创新的关系。论文以台湾第三次创新调查与台湾经济新报的电子工业厂商为的研究对象,透过潜在类别模型分析后发现,厂商的专占机制组合基本上可以区分消极导向、先进者导向、积极导向,以及知识产权导向四种类型,且厂商合作创新对象的范畴与合作对象的选择,仰赖于不同专占机制所构成的专占机制组合类型而定。本报告对目前我们理解企业的创新过程和行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探索。用机制去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但蒋秀珍教授的认为值得进一步探索对于专占机制组合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企业转战机制组合选择对于企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西安交大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郭英远就现有的科技法规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认为目前的法规认可国有科研事业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而以财政部36号令等为代表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规定国有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需经过行政部门审批,使得科技法规与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对国有科研事业单位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权限规定存在争议,导致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因此,突破当前我国国有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体制障碍的当务之急,就是统一科技法规与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对国有科研事业单位转化科技成果的市场主体地位的认识,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赋予国有科研事业单位对科技成果的自主定价权与分配权。此议题是一个现实的热点,目前国家和教育部要建立的大学现代制度和高校法人机制之间的关系?高校的资源的使用有很多包括国有资产里面,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国有资产?这些可能都是比较现实棘手的问题。

台湾的黄钰婷和高鸿翔两位博士生就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国际新创领导事业的催生因素进行了汇报,分别采用了个案分析和多案例分析的方法,两博士生无论是理论的推理还是案例的描述都较为详实细致,体现了一定的学术功底。

台湾政大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博士生林殿琪以车用动力电池为例,通过长期专利资料的社会网络分析,得出技术范式转移对创新系统演化的作用。研究发现产业变革不同阶段有不同技术知识网络态样。当产业面临变革技术典范移转之际,技术演化之决定因素是选择而非变异,厂商要从既有的旧产业技术典范知识框架中决定未来技术取向、发展技术选择经验,对组织而言须在技术知识取得机制上具备动态调整的学习能力,跨产业上游原料技术知识拥有者若能识别出产业变革中之技术机会,可转化为新兴市场之寡占性优势,中游则依据路径相依的学习机制快速经由技术交融与知识累积,皆可成为产业创新系统之获利者与系统稳定者。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硕士研究生鲍玉芳就大学评价这个社会热点问题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点评老师王大洲教授认为大学评价是见仁见智。大学排名不能不在乎,这个话题值得从学术层次上进行研究。指出现有排名的弱点和不足,通过某种制度安排去检验这种制度评价应该是一个好的办法。

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林茂雄就创新扩散驱动因子分阶段效应进行了相关研究汇报,研究依据创新扩散理论及参考过去宽带研究发现,将创新扩散依采用者特性分三阶段并挑选包括社经因素、采用成本、采用效益、信息及不确定性及产业环境等5大面向7项驱动因子,以OECD国家宽带发展为对象,进行分段Panel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收入及教育水平对越前期的扩散越有显著正向效应;使用效益对越后期扩散越有显著正向效应;使用成本(价格)对越后期的扩散越有显著负向效应等,表示不同驱动因子确实在各阶段之影响程度确实有不同,故政府推动创新扩散政策时,应依各扩散阶段之关键驱动因子推动最适合之政策,以有效运用资源,促进创新的扩散。这个研究议题确实很重要的,但要考虑到分析的因素是否全面?文章采用的是国际数据,因此对全国际企业可能是合理的,但不一定适合大陆的环境。

台湾清华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曾詠青博士生,以“师出有名:如何做好政策行銷”为题,为大家深情并茂介绍了九项政策营销的策略工具,包括:「逻辑论证」、「问题建构」、「议题设定」、「前瞻」、「技术蓝图」、「情境规划」、「比喻」、「说故事」、「身体语言」。作者认为这些工具在概念的分析上有其独特性,但在实务的应用上又有其彼此的相关性。这些工具对政策的解读很有启发。对我们大家平时的行为也很有借鉴价值。

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与智财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徐嘉黛以桃园县文昌国中为例,分析了教育制度下如何进行劣势创新。剖析创新发展历程与创新者需要注意的事项。生动详实的案例分析给大家留下的深刻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燕就自己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素质特征的一些初探成果与大家进行了分享。研究借鉴传记分析法的思想对定性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经过统计求证,探讨了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具有共性的素质特征,具体表现为深厚广博的知识素养;团队领导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兼具其他综合能力的全面能力结构;爱国奉献,用于挑战自我的价值取向;勤奋刻苦,诚实正直,严谨务实和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高成就动机,价值实现需求、理想信念和兴趣的内在驱动。点评老师张元杰建议可以扩大样本量来提升结论的可信度,也可以针对不同领域的领军人才素质上的差异进行探索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曹鏐就科研机构的组织智商与情商这个新颖的题目向大家做了精彩的汇报。论文得到了张元杰教授的高度好评,认为对于硕士生来说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文献做的相当扎实的,今后可以发展量表,来衡量科技组织单位并进行评价。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研究生胡京波以SF民机转包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航空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特征、原因和影响。通过对该企业的观察研究,发现以民机转包生产商为核心企业的航空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零部件转包生产、大部件制造和风险合作式研制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组成要素的创新挑战也有不同,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上游组件供应商挑战均从低→中→高、客户挑战从低→中→中、但下游互补方挑战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生态系统创新挑战对航空复杂产品核心企业创新的影响轨迹也日趋显现,即在外部组件挑战和互补件挑战两个维度构成的四象限图中其影响轨迹由Ⅰ象限直接过渡至Ⅳ象限;客户-组件供应商间紧密性是影响航空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回答了以民机转包生产商为核心企业的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三个基本命题,深入分析了核心企业和生态系统其他要素具体相互关系的历史和实质,并得出生态系统上下游要素的挑战大小及其在核心产品的相对位置对核心企业创新的影响规律,为完善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指导航空企业实践具有深远意义。这是一篇质量很高的论文,得到了点评老师的一致赞赏。

台湾与大陆同学的研究各有特色,台湾同学更善于对具体研究问题深入探究,而大陆学生则较多比较偏向宏观的方向性探索,两岸研究生通过这次交流机会,应该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相信今后一定会为两岸的科技管理领域研究做出更有价值的研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