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国科大五十余名同学前往华为公司北京研究所进行参观学习。此次活动由国科大学生会创业实践部牵头主办,主要内容包括参观华为全球网络演进体验中心和路由器自动化测试工厂、办公区体验、华为人力资源人员介绍公司情况、与优秀校友交流等环节。

在上午的参观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华为通过自主创新、研发,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公司的迅猛发展;了解了“云办公”的快捷方便、“床垫”文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等;见识了华为公司庞大的业务范畴:涵盖移动、宽带、IP、光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诸多领域。下午,华为公司北京地区招聘总监和终端服务市场部总监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招聘要求,并耐心解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最后由沈阳计算所的毕业生杨丽娜师姐介绍了他在华为公司工作的体会和感想。

通过此次参观和座谈,同学们对华为公司的文化、工作环境及管理模式有了真实深入的了解。而此次活动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加了同学们对未来就业的认识。

 

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教育信息化“精品数字课程”建设中期检查交流会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国科大副校长王颖教授、教务处处长杜宇国教授和来自全院20个院所及国科大8个院系的“精品数字课程”建设负责人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科大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姚郑教授主持。

院教育信息化项目负责人、国科大副校长王颖教授首先回顾了“数字精品课程”建设进展情况。她强调,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课程建设是重要内容。此次会议旨在稳步推进“数字精品课程”建设,收集问题和意见,交流经验与体会。着眼未来,通过“数字精品课程”建设形成示范,积淀科学院优秀教育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

国科大网络中心主任姚郑教授作了《云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创新探索》的报告,重点介绍了目前新兴的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MOOC)。同时,还就中科院“教育云”对MOOC提供多样化交互平台,为全院职工和学生提供一站式自主在线学习服务等的技术实现作了阐述。

随后,会议采取分组汇报讨论的方式进行。与会代表听取了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大连化物所、金属所、近物所、上海硅酸盐所,成都山地所、新疆生地所和国科大管理学院、科管学院等8个单位共11门“数字精品课程”负责人的课程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并观摩了部分课程视频、音频等制作成果。

在讨论中,与会代表围绕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件制作标准与模式等进行了充分交流,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代表们还就云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创新探索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通过对知识产权保护、教材出版、支持机制、开放范围和经费拨付等问题的讨论形成了共识,从国科大和研究所两个层面,在教育教学体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课件制作和平台完善等方面进一步确定可操作方案,逐步探索实践“精品数字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中国科学院是全中国的科学院,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而非一个小小的单位。它所肩负的科研使命和教学责任,应当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这个品牌与各高校共建。”12月2日,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工作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科大党委书记邓勇会前的一番“有感而发”令在座来自全国39家高校和中科院系统41个研究所的120多位代表印象深刻。

2012年8月29日正式启动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推出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至今已有一年。国科大副校长王颖介绍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10项行动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后,8个合作单位交流了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经验。从丰富精彩的交流内容中我们可喜地看到,中科院各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积极主动地向各高校抛出了“橄榄枝”,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最高圣地和学府的长远目光和社会担当。

早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正式立项以前,中科院各大院所就已经纷纷与国内高校开始了联合培养的合作道路。中科院物理所的代表在其报告演讲中提到,其于2005年就与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一线高校开始共同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9月物理所还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建首个“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而来自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报告人祝素娜则介绍说,半导体所早在2000年就与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每年更是要接待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到研究所参观学习。此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的汇报更是风趣地将985高校比喻为“超市”,将金属所比喻为“专卖店”,形象地介绍了其于2010年和2011年开设的师昌绪材料英才班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硕博贯通实验班项目,为国家和行业输送了大批金属材料以及冶金领域的人才。

或许正是因为中科院对高校教育的积极支持和对人才培养的大胆摸索,2012年教育部正式联合中科院确立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推动中科院与国内高校的开放合作进一步成熟起来,第一年的实践遍地开花,成果显著。

在北京理工大学,有5个专业学院与中科院电子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等7个研究院所签订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协议书,2012年开设的贝时璋菁英班、严济慈英才班、黄昆物理学英才班等将本校与科学院强强联合的团体均已成功招生。双方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不仅明确了责任教授,负责讨论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更是有由双方行政领导和工作人员组成的“管理办公室”负责这些班级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管理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在“协同育人”计划的大背景酝酿下,于2012年4月12日,和中国科学院签订了8所“科教战略联盟”协议。合作的院所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等。更令人赞叹的是,地质大学针对与中科院的合作,建设了专门的李四光学院,中科院研究所专家参与有关课程的科学前沿讲授。而学生毕业实习分别跟各研究所导师或校内导师进行。毫无疑问中国地质大学是协同创新的示范体,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温馨家园。

理论物理所与武汉大学在今年初也联合创办“彭桓武班”。彭桓武先生是理论物理所第一任所长,是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国家功勋奖章获得者。取名“彭桓武班”旨在让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彭桓武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立志成为热爱理论物理科学研究的高层次精英人才。

国科大管理学院与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举办的“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是全国唯一一所文科院校与中科院联合举办的项目。“菁英班”以成思危先生提出的“四维人才知识结构”为指导思想,从专业的深度、基础知识的广度、哲学的高度和远见进行人才培养,培养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四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生科院与中科大在2012年7月共同召开“贝时璋班”研讨会。“贝时璋班” 专门设计探究性、研讨班课程,和各种学生科研项目的设置,例如,由三方专家共同开设的《生命科学前沿》课程,每次课程均设置课内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了本科生的培养,研究生的合作项目在已有的深厚基础上更加繁荣:2013年,参与“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的研究所由2012年的22个单位增加到32个,高校由2012年的17所增加到了24所。联合培养招生规模也增加到420名。

王颖总结说:“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基本出发点,是把中科院强大的智力优势和科技资源引入到人才培养活动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没有现成的模板,没有成熟的经验,需要我们共同来尝试和探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探路者。”探路一年,成效良好,收获与经验颇丰,更受到了各高等院校、各研究所和广大学生的欢迎。这次交流会也让各界加深了对该计划的认识,了解丰富的案例和细节,也对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前景更加充满了希望。

12月2日,自全国39家高校和中科院系统41个研究所的120多位代表齐聚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对“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本次交流会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科大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邓勇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主持会议。上午的会议中,国科大副校长王颖介绍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10项行动计划在一年中的实施进展情况。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8个高校和研究所的合作单位代表,交流了工作经验。

下午,参加会议的高校和研究所分成5个小组,在国际会议中心的各个会议室中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中,各小组的成员首先对“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目前开展的情况进行了汇报,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交流经验。然后,大家针对计划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对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提出建议。

在第一组的小组讨论中,深圳大学的孙忠梅老师提到:“高水平的教学要以高水平的科研作为支撑”,通过合作,高校的本科生教育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而研究所则开辟了一条选拔、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的新途径。有科研单位的代表指出,“菁英培养”培养成本很高,不能单纯只为了一时的生源,应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看待该计划。2009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开设了 “华罗庚”班,研究所花费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四年后,第一届华罗庚班里只有4名学生留在了研究所,大部分都选择了出国深造。对此,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邵欣老师表示,研究所不介意这群学生最终是否留下来,但希望这群学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邵欣说,“虽然他们最后不一定推免到我们这里,但我们希望他们以后无论在哪,无论有多大的成就,这其中都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在第三组的小组讨论中,有多个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反映,由于教育部的招生名额限制,在执行计划时,时常面临博士生招生指标不足的情况,大家提出,是否可以针对联合培养计划,单独分配博士生招生名额,并且针对该计划分配相应的研究生推免名额。而该计划实施时,教育部并没有拨付相关的经费,这也给计划的顺利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西安交通大学的代表对于联合培养的模式则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指出,当前我国协同育人的计划从机制上应当事先可持续化地合作。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些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合作模式。比如说美国,不少国家实验室建在有一定实力的大学旁边,由大学对实验室进行管理,而实验室的研究员可以在学校兼职,大学的教授也可以在实验室兼职,这使得科研所和大学的联系变得十分紧密,而互动也会十分频繁,这样从机制上,能够鼓励促进两者的合作。

下午四时,总结汇报在国际会议中心大报告厅展开。报告过后,刘桔对总结中提出的问题及意见进行了回答。她在回答中指出,人才的培养从更高层次讲,是为了服务于国家。以后国家将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因此在专项资金方面,拨款会越来越少。在高校的本科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本,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而对于计划的实施,各单位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交流会让大家认识到,“合作单位不应计较一时一事的利益得失,不要只看到眼前,拘泥于小节,而要着眼未来,看到长远”。事实上,这不仅是对这项“科教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期望,亦是对所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期望,甚至,还应当是每一个从事科研、教育事业的人应有的气度。

 

12月2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工作交流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会议期间,在国科大党委书记邓勇、副校长马石庄的陪同下,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以及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实地参观了雁栖湖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教学、生活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