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周六,我们不休息”

  • 贾宝余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7-10-31
  • 3592
 
2007年5月2日,西安某口吃俱乐部。十几名“吃友”围坐在会议室一张狭长的桌子旁边,凝神听着《国内外口吃研究成果及动态——口吃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的报告。他们想知道,口吃是否可以治愈,学术界对于口吃问题的研究有什么最新进展。
 
“口吃是一种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以不随意的音节重复、拖长或停顿等节律性异常为特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
 
“口吃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高达1%以上。”
 
西安之行:给“吃友”带去福音
 
潘春卉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生物系遗传学课题组2005级硕士研究生,从事“大脑言语认知机制的初步探讨——口吃的遗传易感性”课题的研究。今年五一,她和同学兰洁两人专程奔赴西安,向在西安矫正口吃的17名“吃友”进行采集血样。采血前,应俱乐部邀请,潘春卉为“吃友”们作上述学术报告。
 
去西安采集血液样本的主意,是由潘春卉提出的,她说,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200个血样,目前在北京采集了40个。“我在口吃俱乐部的论坛发贴寻找口吃志愿者,希望他们能支持我们。西安版的版主随后主动和我们联系,接受采血。”
 
潘春卉和兰洁两个被西安“吃友”们称为“很淑女、很漂亮、很可爱、很礼貌”的“姐姐”,受到口吃俱乐部“吃友”们的欢迎。她们从事的工作,“如果能揭示口吃发生的真正原因,将为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口吃者带来福音”。五一长假结束后,她们回到北京开展后续工作。
 
潘春卉和兰洁都是二年级硕士生,一年的课程学习结束后,她们已经进入实验室开始参与科研了。潘春卉主要作口吃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兰洁作吸毒成瘾的遗传学研究。
 
周六,我们不休息
 
5月13日,周六。笔者走进中科院研究生院教学楼805室,这是一间3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四周的桌子上摆放着电脑等各式仪器,中间隔档的两侧放置着各类实验材料。几个穿着白大褂的研究生,各自侍弄着手中的瓶瓶罐罐,振荡、观察、沉淀、清洗。
 
这里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生物系遗传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主要从遗传学角度寻找致病基因。口吃、白血病、吸毒、艾滋病等患者的遗传学研究是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
 
实验室略显窄小,我们落座在旋转式椅子上,潘春卉聊起她们的实验:“我们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病例对照研究。首先采集口吃者和非口吃者的血液,从血细胞提取DNA,然后进行分析、比对,来确定该基因片断是否与口吃的易感性相关。这个课题是一个原始性的创新尝试。”
 
“周六我们不休息。”潘春卉说。从西安回来后,他们加班加点,从采集到的血样中提取DNA并进行保存。将口吃者的DNA(基因序列)与非口吃者的D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加之对口吃人群的问卷调查的研究,得出口吃现象与遗传的关系。
 
潘春卉对口吃研究的阐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不难看出,这个来自广西的女孩,对当前所从事的研究很感兴趣,也非常投入。
 
社会的期待:让我们做得更深入
 
兰洁的实验告一段落,她走了过来,和我们一起聊起了她在“科研中的成长”。
 
2006年6月18日,兰洁参加了2006中澳科学戒毒新技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对我如何作研究很有启发。”兰洁说,通过参加这次会议,让自己看到了科学的意义所在。在此次会议上,澳大利亚克顿大学药学院教授桑德兰讲述了澳大利亚在戒毒科研方面特别是在纳曲酮长效缓释剂方面的科研成果及推广应用经验。
 
“人们通常认为,吸毒是人品问题、社会问题。其实,不仅仅如此,吸毒更是一个科学问题,从科学的角度看,吸毒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澳大利亚已于2001年制成可缓释3个月的纳曲酮长效缓释剂,经过几年的推广积累,在澳大利亚总共已使用1315例,在国际上使用近万例,没有导致死亡,没有严重副作用,安全性高、疗效确定。这说明,通过科学研究,有助于吸毒者摆脱对毒品的依赖,让他们恢复为健康人。”
 
本科在西安交通大学学化学的兰洁侃侃而谈,阐述她眼中的科学研究。“从基础研究的角度看,科研可以为学科发展添砖加瓦;从社会需求来看,科研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在真正接触到口吃患者后,潘春卉和兰洁都深切感知到,她们的这个研究被广大的“吃友”们深深期待的程度:他们迫切希望能发现真正的致病基因,对他们校正口吃有所帮助,有助于解决自身的问题。
 
“选择这个课题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实际做的时候,感觉社会有这种需求和期待。这样可以推动我们做得更加深入。”潘春卉说。兰洁说:“我们希望结果出来后,能尽快给他们一个答案。”
 
让“好事”更好
 
实验室响起了敲门声。随后,一位背着书包的中年老师走了进来。“老师好!”潘春卉和兰洁站了起来。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潘春卉和兰洁的导师王嵬教授,人类遗传学及分子遗传流行病学专家,曾长期在日、澳等国学习工作。周六,王嵬都要到办公室评阅论文、指导研究生实验工作。
 
“昨天我就看到你们去西安采集血样的报道了。” 王嵬说。五一期间,潘春卉和兰洁去采集血样的事情,西安当地媒体随后作了报道,国内各网络媒体迅速跟进,引起广泛关注。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应该是件“好事”,但王嵬却认为“喜忧参半”。“因为她们俩研究的是口吃,这是个社会上普遍存在、老百姓们比较关注的话题,所以社会媒体作了大量的报道。”导师说,总体上应该说是“好事”,但他担心的是媒体报道会让她们俩“飘飘然”,“她们的研究刚刚起步,我希望她们能静下心来”。
 
和其他导师一样,王嵬一直在给研究生们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师生关系上,他努力在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形成平等、自然的协作关系;科研选题方面,他希望研究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自主选题;科研态度上,他也希望研究生们能静心投入,正确理解社会的期待和关注,“就拿这次来说,社会关注反映了社会对我们的期待,但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工作。”
 
潘春卉和兰洁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志愿者。”潘春卉期望有更多的“吃友”志愿者参与到这个课题的问卷和采血中。“采血仅采一次,4ml,”她举起右手比划着说,“只需一小针管,往返车费报销,电话为010-88257595。”
 
“我们现在主要想的是把现在手头的课题做好,争取早日取得成果。”她们说,将来,她们有读博、工作、出国等多重选择,今天,她们更关注的是手头的工作,“这是一切的基础。”
 
( 作者:贾宝余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10-30 0:54:11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
 
责任编辑:贾宝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