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好友聊天时,提到了前几天到武汉著名历史文物景点红楼(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游玩的事情,有感于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渲染,我一时激动便多描述了一些关于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经过。不成想到,他不仅对此不感兴趣还给正处于兴奋状态的我泼了一盆冷水:你一个搞地球物理的理科生,关注那么多历史事件干什么?一句话呛得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也许,这不是只有我一个人遇到过的尴尬。在很多人的意识里,理工科学生确实和文学、历史扯不上什么关系,他们认为文史知识不但学起来耗时费力,而且对自己的科学研究毫无帮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都很清楚,在高中分文、理班之前,大家学习的课程都是完全一样的,有物理、化学也有政治、历史,即便是步入了大学,政治和历史也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借用黑格尔的一句话——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我们知道了,原来文学和历史知识的存在是合乎道理的,尤其是针对理工科学生。
这里为什么非要强调是理科生呢?众所周知,理科生从事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相比于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文科生来说,他们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虽然文理有别,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理科生了解一些文史知识就不难理解了。要知道,学习文史知识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使自己养成全面思考问题、严谨解决问题的习惯,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科研方面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最重要的是,了解一些文史常识还可以避免你在众人面前贻笑大方。
想必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故事,古人尚且知晓读史、鉴史的道理,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又怎可“落为人后”呢!
读史可以明智。优秀的诗歌可以激起思想的共鸣,积极向上的书刊可以指引前进的旅途,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可以启发对待生活的思考,甚至名人义士的坎坷经历都可以教会读者人生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自杀、投毒等社会问题愈演愈烈、令人堪忧,除了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匮乏外,笔者认为,个人心理素质的失衡以及文化修养的缺失都是应该备受关注的。如若自身多一些正确的价值取向,那么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就越透彻,心态就越端正,在遇到困难时就越能尽快解脱出来。不知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界越是满腹学识的“大牛”,他们就越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也许,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就连他们的文学素养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当然了,科学研究是我们理科生目前从事的最主要工作,你要是以为文史常识对科研工作毫无裨益那就大错特错了。《甘石星经》、《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和《九章算术》等都是我国古代十分珍贵的科学著作,设想一下假如文言文基础很差的话,我们又怎能有效阅读其中的精华,怎能快速汲取前人留下的科学营养?并且,掌握这些优秀的科学文化技术对我们将来选择实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而一个文字功底很差的人,是不太可能将自己的试验方法、原理和流程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的,即使他得到了空前绝后的科研结果,恐怕也是很难让大众理解和接受的。
既然理科学生需要在学习之余汲取一定的文史“给养”,那么同样的道理,文科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也就很有必要了,这样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然,还方便解释很多常见的自然现象,使自己对大自然的态度由恐惧变为敬畏。
正所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吧,汲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识“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