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就有仙,有仙就有庙,人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打大江南北走过,庙宇的设计布局总是惊人地相似。
宝刹总是以山门开始,然后是笑脸迎接香客的弥勒佛和他背面那位不再那么严肃的韦陀先生,之后就是大雄宝殿和偏殿,最后按理说应该是藏经阁,而现在却改成了供奉佛和菩萨的地方。
这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寺庙里可以很容易找到工作人员兜售各种开光了的法器,也可以找到各色的许愿条。运气好的话,卖烤肠的也会出现在其中。佛门本是清净地,如此熙熙攘攘,用敲钟击鼓、引诱大家投硬币求福气的方式来挣钱,是合适的吗?
说来最开始几乎所有的宗教场所都是普通民居。天主教的教堂来自罗马会堂,而藏传佛教的喇嘛们住的地方还和寺庙连为一体。全国的寺庙都几乎是一个模样,而即使以现在的技术可以不用建梯形墙,这种梯形倒成了藏传佛教场所非常重要的特色。和尚们靠着别人的施舍度日,他们尽力为人出生到死亡建立一套仪式体系来保持对民众的吸引。现在,时有媒体披露一些僧人生活奢华,认为他们应该克己复古,其实在《红楼梦》中就记载了僧人们大笔赚外快和大笔消费的事情,即使是要复,也不知该复到什么地方去。
最近到了一个寺里,看着放生池中的喷泉,正要大发牢骚,细细一想,既然寺庙本来就是民居改建的,既然民居里可以有喷泉,寺庙里有又有什么关系呢?山间传来阵阵鼓声,虽说暮鼓晨钟,这么乱击一通自是不合规矩,但是表达一下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也没什么不可。出家人都想着从事一些业务来挣点钱,那些敲着鼓和钟的游客们本也未必有如此信仰,收点钱也无可厚非。现在的寺庙几乎都成了旅游风景区,不少还评上了4A级甚至是5A级,既然定位成了旅游区,虽然不少也还有宗教场所的性质,那大家到旅游区里去休闲一下,让来的游客惬意就好了。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有个地方给大家休息,真真是好的,能有个地方让大家花钱买个安心更是好的。
只是这般浮华,渐渐也不入人眼。山还是那座山,庙还是那座庙。看着寺里一株松树和藤萝相互缠绕长在一起,成了院子里的遮阳棚,遥想当年上师尚在,精心扶持引导着这两株植物和睦相处,心中虽然觉得现在也挺好,还是觉得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