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上午10点,我校研究生首次可以从正规途径报考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6日,外语学院通知一出,“考位有限”四个字早已预示着这场报名大战必定如同选课大战一般充满腥风血雨。果然,12日上午9点50分,没有课的同学已经开始磨刀霍霍刷网页,并在群里互通战况。

记者在10点准时登陆,报名在由问卷网完成,而非学校自有系统,无法直接导入学籍信息数据,需要学生自己填写所有信息并上传电子版照片。刚开始没有任何异常,按照顺序填写指定问题,填写研究所、专业等信息时,都需要在众多选项中选择,而不能直接输入,浪费了不少时间。最后提交时,系统显示错误,返回重新登录,此时已显示“目前该表单已结束”。

下午两点,马石庄书记在百度贴吧上发布了题为“研究生6级没有报上名的,打13911052864”的帖子,得到众多同学的热烈跟帖。马书记在回复中表示,正在为同学们协调此事,请同学们按要求将个人信息发至他的手机,也希望刷分的同学可以谦让一些,让没有过六级的同学优先报名考试。而发送短信的同学们都得到了“收到,稍安勿躁,马石庄”这样的回复。

许多同学在贴吧里为马石庄书记点赞,留言道:“有这样的书记是我们学生的福,任何事情都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高高在上想办法怎么限制学生。他一直是学生的亲书记!”“马书记如此亲民,为诸位同学解决燃眉之急,真是诸位同学之福啊,不吝点赞!”另外还有一些同学反映了填写专业时没有生态学这一选项等问题,马石庄书记又及时回复各位同学:“首先,感谢你们发来短信,使得我们了解了六级考试的的需求量。两个小时内,接到200多条短信;经过教务部、学生处和本科部研究,需要依据考场资源,依据高低年级、京内京外分级逐步放开,学校也会与主管部门洽商,增加考场等等;教务部门很快会发出通知,请大家稍安勿躁,谢谢!”

玉泉路校区考位有限,粥多僧少已是既成事实。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能使各方满意?此事的后续发展,国科大记者团将继续跟踪报道。


 

苦等了一个多月,国科大支教社社长吴若飞终于大年初一收到了泽旺卓玛从远在3800公里之外的西藏昌都发来的微信:感谢你们组织捐助衣物并自费寄发,很多衣物都崭新如初,还有部分带有商标。对于偏远地区的群众而言,这是最好的过年礼物,也是一份温暖人心的关爱,这下群众过年有新衣服穿了!

巧的是,2015年的农历春节和藏历新年是同一天。照片里,拿到衣物的藏族同胞们对着镜头笑着,这对于支教社社员以及所有献上爱心的同学来说,无疑也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泽旺卓玛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名研二的学生,目前既是西藏昌都八宿县拉根乡瓦莱村的驻藏村官,又是国科大支教社的志愿者。去年11月,她向国科大支教社本部发来了“求救信号”:昌都地区许多藏族同胞没有厚实的过冬衣物。就在吴若飞记下联系方式,准备筹划募捐活动之际,他得知了北京市团委开始今年“温暖衣冬”活动的消息。于是,支教社立即报名参加——这也是国科大首次参加该活动。

了解相关情况后,支教社社员们立即行动了起来——张贴宣传海报、在朋友圈里刷屏、顶着北风在食堂门口摆摊、在宿舍楼下放置募捐箱。他们觉得,要尽快收集冬衣,送到西藏昌都去。

元旦前两天,支教社终于收足了活动要求的100件冬衣。根据规定,他们记录每一件衣服的信息并折叠整理。3天后,社员们借了小推车,将衣物拉到最近的邮局自费邮寄。

泽旺卓玛说,100件“温暖冬衣”部分已经发放给了村民,剩下的会送到尼姑庵,送给贫苦的尼姑。

据悉,“温暖衣冬”活动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等九家单位联合发起,旨在“为最需要的人送去温暖”,由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返乡转赠给北京或外地最需要的人。

窗前那座高高的房子,

剥夺了所有的月光。

三楼窗户 刺眼的灯,

照进二楼 房间的窗台,

无法入睡的思绪,

在黑色的墙上,

编织语言的轮廓。

 

我伸出手,

在光线里 停留,拖过。

拖过,像笔划过纸页,

悄无声息,

在白色的墙上 刻下

怀念的痕。

 

我突然想 捏皱这些纸页,

它窥探了我太多的情绪,

将它 一点一点地撕掉,

捧在手心。

 

将月光捧在手心,

我怀念您的此刻,

月光如水,

我的房间淹在水里,

像动荡的船,

失去了避风的港湾。

停留在故乡的光阴里,阳光里总与记忆撞了个满怀。伴着一点一点流淌的光阴,有时候也发觉自己像夕阳下的白发老人,在记忆里深入浅出,嘴角溢出了青春年少。不经意抬头看天,云淡淡依赖着蓝天,南方的的天已逃离冬天的困意,脚下的土地还也渐渐从冬寒中苏醒过来。

浅浅光阴落在一个清晨,窗外淡淡花季的幽香里燕语呢喃,饮一盏清茶,携一卷诗意,伴着微微荡漾的阳光,朝阳悄悄地透过窗子。抬头看云,淡淡的是花季的淡妆,一如淡淡的花香,凝神静气,不如去水边或山上,看看生我养我的村庄,看看旧时光。

带一卷眷念,揣一帘幽梦,我走出了方方正正的空间,站在久违的泥土里,思绪在清澈的风中扎根。这个平凡的村子,是生长在美丽的田野上,村边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溪,从远处的大山走来,溪水清幽得很,踏着清亮的歌声。正午的阳光带着继续暖意直泻而下,田野上露出耕土的地方似乎有些绿意,草色遥看近却无,小溪的两岸各种树木也藏不住内心的萌动,绿意在初春时节微微地探出了头。因为春天气息太淡的缘故,郊野的路上少有人走,往日车鸡犬相闻的喧嚣被过年忙碌的气氛压住,还没有恢复过来,还夹杂着冬末春初的苦涩和希望。

我找了个溪边的洗衣石,摆脱鞋子的束缚,清除纷披如潮的杂念,心无旁鹜地欣赏故乡的初春。让溪水从心头流过,冲淡狂热和浮躁,洗净无绪和铅华。在多少驻足于大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时日里,记忆里的这点清幽多情似故人。这一幕幕的乡村即景是一本画卷,更是一卷诗书,足以让我看到海枯石烂,品到天荒地老。

我找了个半山腰的鹅黄色草地,旁边是寂静的山林,时而和衣而卧,看云看天,将故乡的全貌读到灵魂深处,随性随意,等太阳落到了树梢上,心静如水,没有江南的游子和北国的思妇,只伴行云和流水,让心沉入寂静的安然的蓝空之中,用心读,那一行行流动的白云。

等月上柳梢,饮一杯清露,沐浴清风明月,将心情折叠起来,别管身处哪里,信步往回走。在乡间小路上,脚下是青石板,抬头是几点星光,前方是家门前的灯光,如心一样柔婉,水墨画般的月色从面前赤裸裸来,赤裸裸走,不留下任何情愫。春意生于大地,浮在枝头,藏在心扉,时光深处,清幽漫步。

 

当问题来了,热情的人们纷纷表明立场,但是践行或者反驳是另一个问题。stand up or speak up,that is another question.

早在几十年前吸烟有害健康的观点就被广泛的提出,人们纷纷表明立场,stand up or speak up,有些人站起来积极戒烟,并劝导自己的家人朋友戒烟。但是还有人质疑说这些说法的动机认为这种说法是电子香烟品牌的推销手段,想要宣传传统香烟的坏处,借以推广电子香烟产品。他们声称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吸烟的害处,甚至一些科研人员对此研究,证明烟里的尼古丁能帮助压制脑中控制神经递质释放量的感受蛋白,可以缓解帕金森氏病和图雷特氏综合症,无视吸烟造成的成瘾性和呼吸系统疾病。就是在这些反对的声音阻挠之下每年有几十万人因为轻视吸烟带来的坏处而丧命。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作为代价,那些阻挠的声音终于渐渐消减。

无论怎样的观点都会遇到否定,无论什么样的声音总会遇到反驳,反驳分为两种,一种是谩骂、以人废言、批评对方的态度和语气。这种方式并不直接驳斥发言的内容,而是攻击发言者的人格而否定其发言。认真地反驳观点太难,把对方搞臭则很容易。这种方式的反驳经常被街头的无赖使用的,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反驳别人的观点,只是情绪宣泄诋毁别人的人格。这种方法简单粗暴,但是不得不承认它们有时候确实有效。另一种是反对,即提出异议,用论据和推理来支撑自己的异议,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内容并指出这段文字的谬误,并解释这为什么是错的,一针见血的针对原文主旨和大意论述其谬误。而在使用这种反驳方式的人又少有心平气和,辩风干净扎实,对事不对人的。

而如今,当空气污染的问题变得愈加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一个有勇气的媒体人站出来,柴静带着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出现在公众的焦点之下。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公众当今的中国空气污染情况,以及对雾霾的治理刻不容缓的重要性。但是反驳的声音再一次出现了,有人说柴静是资深烟民所以导致她女儿在未出生就有肿瘤,跟雾霾没有关系。还有人说这个纪录片是非专业人员所做,其中数据有造假的成分。

我们无法去阻止那些反对的声音,但是我们不可以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坐视不管,我们不可以让我们的亲人朋友因为轻视空气污染而受到伤害,我们不可以在几十年之后用自己身边鲜活的生命去消减这些反对的声音。我们要stand up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环境保护,减少机动车辆的行驶,用步行代替开车,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车辆尾气排放,从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