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营100名营员和10名领队老师共同参观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中国著名学府。

营员们从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出发,首先参观了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在这里,营员们看到了北京大学窗明几净的学习环境,并对在假期里依然专心致志上自习的北大学子深表敬佩。

从理科教学楼出来一路向北,营员们看到了北大“一塔湖图”四景中最著名的两景——未名湖和博雅塔。漫步在风华多姿的未名湖畔,营员们体味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建筑,陶醉在湖光塔影迷的人景色里,感受着中国学术圣地的科研氛围与知识魅力。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作为一所以文理基础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领略了北京大学的秀丽景色,中科院研究生院分营的营员们在北京大学学一食堂就餐。菜品虽不丰盛,但同学们却吃得十分香甜。

下午,营员们乘车来到素有“大师之园”美誉的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营员们依次参观了清华大学主楼、水木清华、清华大学荷塘、工字厅、二校门等风景名胜。

参观完了清华大学校园,营员们来到新清华学堂,共同聆听了杨振宁先生成才励志报告——《我的中学与大学经历1933-1942》。今年,杨振宁以“学术方式”在清华大学度过了90岁大寿。他出生于安徽合肥,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一起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和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杨振宁先生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报告中,杨振宁先生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并分享了在学习中收获的一些宝贵经验。杨振宁先生分享了父亲教育自己学习英文的经历,他建议营员们在学习英文时,最好每天多次朗诵一段英文,每次十分钟左右。讲座中,杨振宁还提到了父亲为了提升他的文学素养让他学习《孟子》的故事,杨振宁先生至今仍认为父亲的引导让自己受益匪浅。

最后,杨振宁勉励营员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是我们这一辈人最熟悉的声音,也是这种忧患意识,让我们这一辈的大学生发奋努力。今天我们这一辈人已经走进了历史,今天和明天是你们的时代,你们的时代是充满活力的时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你们成长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里,请不要忘记要抓住大时代所给你们每个人的机遇。”

8月6日下午,“2012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营的100名营员和10名领队老师共同参观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全国科学营管理办公室主任徐延豪,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全国科学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晓亮,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北京科学营管理办公室主任周立军出席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营的参观活动。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生部主任李林在计算技术研究所一层报告厅首先为营员们做报告。李林首先向营员们介绍了中国计算技术的发展史,并详细介绍了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及发展方向。李林还向营员们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并勉励有志于强盛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同学们努力拼搏、勤奋创新,将来报考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或前来学习。

计算技术研究所夏时洪研究员做了题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方向》的报告。报告中,夏时洪研究员以上海世博会、怪物史瑞克、阿凡达、体感游戏等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为例子,形象生动地向营员们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向。营员们表示受益匪浅。

随后,营员们在引导志愿者的代领和讲解下,参观了位于计算技术研究所一层的计算技术研究所发展历史的展览。随后,营员们还参观了位于计算技术研究所八层的龙芯实验室,在实验室,同学们看到了中国自行研制的龙芯芯片,并亲自操作了运用龙芯芯片运行的计算机设备。另外,营员们还参观了龙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实验室、会议室,见到了正在辛勤工作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他们的奋斗精神让营员们敬佩不已。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中的彭志博一直对计算机很感兴趣,在参观完计算技术研究所之后,彭志博告诉记者:“我们学校本身很重视计算机教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采用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很有娱乐性,我也很喜欢计算机。今天通过参观计算技术研究所,我深深地感觉到学习计算机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就像刚刚教授所说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并有危机意识,才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强盛作出贡献。”

谈到此次安排营员参观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目的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处处长谭红军告诉记者:“组织营员参观计算技术研究所,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更关键的是让营员们体会科学精神。无论从与国际竞争的角度还是国家安全的角度,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CPU。龙芯团队的精神追求在于科技护国。这次参观既可以让大家了解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让营员们感受研发团队宝贵的精神价值。”

据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我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伴随着计算所的产生发展,计算所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几百名我国最早的计算技术专业人员,在这里工作学习过的院士有二十余位。随着学科与技术发展,从计算所陆续分离出中科院微电子学研究所、计算中心、软件所和网络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以及联想、曙光等高技术企业。五十多年来,计算所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2011年底,计算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取得科技成果735项;共获国家、院、市、部级科技奖励196项。计算所成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

7月20日(周五)下午,总务党总支部组织党员、发展对象及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位于宣武区骡马市大街9号,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及“北京市科普基地”。博物馆展陈面积3300平方米,基本展陈共分三篇十五组,涵盖了从北京最早的电报通信到当代的电报、电话、微波、短波、特种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电信线路、电信网等内容。

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北京电信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代使用的通信设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大家感受了北京电信事业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演变。尤其在红色通信展区,党员同志们认真参观,了解了解放前北平电信工人及地下党员的革命经历,以及与反动当局斗争、迎接新中国的事迹。

通过活动,加深了大家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友谊,激发了党员同志立足本职、踏实奉献,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支撑保障的热情。

8月4日的北京骄阳似火,“2012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关村校区迎来了来自北京、河南、河北、广西4省市10所学校的100名高中生营员。

早上7:30,“2012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营”的志愿者们已经开始了营员报到的筹备工作。志愿者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志愿者前往北京站和北京西站迎接营员们的到来,另一部分在中科院中关村园区E座和F座之间帮助营员办理报到手续。本次夏令营共有15名中科院学生和3名老师担任志愿服务工作,他们主要负责本次夏令营的服务工作,从火车站接站,到陪同营员们参观,都是志愿者们的责任范围。

来自河北唐山一中高二年级的李蔚然同学是第一个前来报到的营员。他的母亲陪同他一起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报到。李蔚然告诉记者:“这次能够有机会参加高校科学营多亏了老师的推荐。刚来中科院,我觉得这里很大,校园环境也很美,我希望能够在这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记者随一名营员一起亲历了报到过程。营员首先在签到处签到,随后在紧挨着签到处的桌子上领取临时饭卡和宿舍钥匙。之后,工作人员亲切地将营服和夏令营资料交给营员,并指导营员签署安全协议,一式两份。记者看了一眼表,每位营员的报到过程仅用了不到三分钟。

下午2:30到3:00,报到处迎来了营员报到的“小高峰”,但报到现场仍然秩序井然。报到处负责办理各项手续的老师和志愿者们按照办理顺序排成一排,最大化的节省了营员的报到时间,减少了营员们办理各项手续的路程。截至下午3:15,已有89名营员完成了报到手续。

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一的张永满是本次夏令营志愿者。考虑到营员初到,对环境道路不熟悉,中科院研究生院分营的主办方还专门为营员报到安排了一名“营员引导志愿者”,引导帮助营员办理入住手续。张永满负责的就是这项工作。一整天,从报到处到宿舍楼的路,他已经记不清走了多少遍。每当有三五个同学办完了报到手续,张永满就会带他们“走一趟”。每当走到宿舍楼下的时候,他又会把宿舍使用的注意事项告诉给初来乍到的营员们。张永满很乐于做自己的这份志愿工作,他说:“看到这些年轻的营员充满活力的笑脸,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高中生活。”

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体贴,换来的是营员们满意的笑容。来自承德实验中学的几名同学对记者说:“中科院环境很好,师哥师姐们的服务也很耐心,我们特别感谢志愿者们,从报到到入住的整个流程都是志愿者们在帮忙,希望将来能够有到这里学习的机会。”

据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营活动,以“科学之旅——这边风景独好”为主题,将充分利用中科院科技资源,采取主题参观、主题讲座与主题讨论三位一体的方式,精心安排活动内容。通过紧凑而充实的科学之旅,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位同学感受到自然科学的神奇,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为科学营的同学精心营造一道道亮丽的科学风景线,有系统、有意识的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探索精神与民族荣誉感。

 

7月10号,T55次列车,从繁华的北京,来到了位于关中平原的杨凌。

 

一路向西,繁华淡去。同行十几人,欢声笑语将车厢塞满,离别的情绪暂时甩在身后。无聊中,拨弄着同学的吉它,却引来了资深爱好者,于是,美妙的弦声成了深夜归程的一剂暖心药。

 

终于,早上8点钟,到达了未来两年的驻地。还是复试时的模样,还是熟悉的地标,还是分不清南北。同门提前约好来接的同学,未曾谋面,于是发短信告知:我穿一身长裙。最后一个出站时,果真看到一个高高的男生用焦急的目光搜索着长裙,一时,奔波的疲惫被这贴心专注的小伙融化了。

 

原来,快乐可以如此简单的获得。

 

临行时寄来的行李已经被转运到仓库,大家顾不得休息、吃饭,便开始分配宿舍,搬运行李。与舍友一起,将床位和家具摆放到双方都喜欢的位置,沐浴着满屋的阳光和黄土高原吹来的风,沉沉地睡了过去。

 

回所第二天,大部分同学就被安排出野外。我因为暂时休整,留在所里。一时间,没了人来人往,没了欢声笑语,没了繁华便利,只剩下满心的不知所措与惆怅失落。

 

心灵与肉体的双重疲倦。

 

一个人,跑去一条巷子配钥匙,整片天空就是一幅水墨画,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拐了两条路,找到一家店铺,他正在另一个店面忙活着,等他弄完,我打了声招呼,他一瘸一拐挪了过来。他开始娴熟地操作着,我搬了旁边的凳子坐下来,说:这天像是要下雨了。他抬头看看天,操着浓重的方言反问我:要下雨了?一会,他停下手中的活,大手用力一挥,对着前方吼了一声:收!似乎是这声提气了,他竟然开始唱起来。

 

好有气势的嗓子!他可是身有残疾的!

 

我看着他,一脸专注。这样的活计,干的人越来越少。我总认为,这种小生意的存在,都是为了服务百姓。看似不起眼,生活却缺不得。当大家都在追大名逐大利时,是否还能考虑到他们的存在?

 

我拿着配好的钥匙,向他道谢,他满脸笑容,一个劲地点头说着慢走慢走。这样的细节,我看着,心生清澈。

 

路上,风还在吹,我又抬头,乌云已经渐渐散去,有一角天空透出来,特别蓝。我忍不住停下奔走的脚步,看着看着,嘴角不由地翘起。

 

生活,总会在不经意间送给你心动的力量,我们,甚至连声感激都来不及说。

 

继续前行,一对母女,也在仰头望去。心中,饮甘露般的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