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苏孟迪】5月22日晚,公益校园就业导师团就业指导活动在中关村园区S102教室开讲。本次公益校园就业导师团就业指导活动请到刘强导师,为同学们做了题为《蜕变,做幸福的职业经理人》讲座。

刘强现任香港嘉鑫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先后工作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有丰富的金融管理经验。刘强本科毕业于北京物资学院,管理专学业;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大,工业金融专业,曾工作于华为,广州证券等知名内资公司,于2002年出国,在新加坡REFCO公司工作,后于2007年回国工作于香港嘉鑫控股有限公司,任职副总裁兼首席交易官。刘强老师有多年内资、外资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从业经历。

讲座中,刘强通过讲述自己的求学、求职经历以及在求学、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向同学们讲述了求职中的经验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幽默风趣中又不失睿智机警。刘强老师认为,选择职业时,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讲座中,刘强老师有些自嘲的说:“我曾经卖过防盗门,推销过纸巾,摆过鞋摊,但最后做好的,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行业。”讲座中,刘强老师还以用人单位的视角,向同学们分享了求职过程中求职者形象、工作素质的重要性。刘强老师指出,在面试过程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是要了解自己的高度,第二在于年轻时努力尝试。刘强老师还和到场的同学近距离交流,回答了不少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疑问。最后,中科院青年就业指导中心刘斌老师向刘强颁发了聘书。

据悉,本次讲座活动由中科院青年就业指导中心主办、凹凸人网协办。校园公益导师团以“公益先行,优势互补,和众之力,推动就业。”为宗旨,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就业指导中心、凹凸人网和盖帮HR俱乐部三方携手共同发起。公益校园就业导师团立足公益性质,通过横向整合中科院系统内讲师资源,纵向吸收外部讲师资源,建成初具规模的公益就业讲师团队,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活动,为在校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目的在于加强他们对于就业形式的客观认识,学习求职的基本技能,认识自我,认识职场,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成熟过渡。

524日,“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28场报告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礼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应邀作题为《核能与核安全》的报告。 

报告中,杜祥琬从核科学的发展进程说起,向大家展示了核科学对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推动力,然后将核能的和平利用与能源结构发展相结合,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告诉大家,核能在能源结构调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靠核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合力才能较早带来稳定的发展。针对历史上3次严重的核事故,杜祥琬则通过生动的实例分析事故背后的原因,介绍各国对于核安全标准的制定,他还表示,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做到安全可控的发展核能完全可以实现。最后,杜祥琬还强调核电发展要避免出现“大跃进”,发展核能是以人为本的美丽的事业并将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同学们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踊跃提问。关注比较多的依然是核能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一位同学问到,假设没有发展核能,世界上也不会这么多有核国家世界也不会有爆发核战的危险,如果投入到其他可再生能源,应该也可以取得很长远的进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杜祥琬回答说:“我很理解地这个问题,但是这把两件事弄混了。 杜祥琬认为,核武器对世界的威胁源于它的不可控和使用目的,然而核科学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一味强调禁止并不现实,而核能是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利用核物质作为能量来源,是一种合理的使用方式。杜祥琬最后还说:“未来的核聚变是归宿,所以未来的能源一定是太阳,一定是核能。 

还有同学问到,我国内陆地区经常出现干旱天气,人口密度也很高,是否适宜建造核电站。杜祥琬说:“内陆核电站要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地震带,一个是水源稳定可供性,现在还没有在内陆建一个,所以现在还来得及论证,一定论证这个地方多少年都可能保证有稳定的可供性,这样才能在这个地方选址。 杜祥琬也表示,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假如经过论证确实没有这样的地区,就不可以修建,但我国的地理还不至于这样悲观。 

另外一位同学还问到了核废料的处理问题,杜祥琬表示虽然这是核能产业链的最下游,但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核废料的处理思路就是将长寿命废料变成短寿命,然后再将短寿命核废料包裹屏蔽,最后放置在专门的地质场所,而且场所一定要跟生物圈长期隔离。杜祥琬还说:“有一种想法,就是用生物学办法,但是现在是不是实际我不知道,有时候小生物可以做很多大事情。能不能在核废料的处置上完全创新的概念,这一点就靠你们了。” 

报告会临近结束,主持人提到了杜院士丰富的求学经历,就代表同学们向杜祥琬请教青年学子应该如何选择他们的专业、未来的职业生涯或者是规划。杜祥琬说:“年轻人要有一些人生的追求、人生的价值,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人生动力是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兴趣、好奇心,再一个轮子是社会的需求、人民的需求、国家的需求。大家最好把两个东西结合起来,如果从事科学的话,兴趣作为动力、社会的回报作为你的结果,但是不是出发点。这是我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杜祥琬院士的报告给大家带来了核能安全利用的科普知识,也使同学们能够更加客观理性的对待核能发展带来的问题。核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在可控条件下使用,核能将是安全的也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清洁能源。发展核能也必须要更好的制定核能发展战略,要非常谨慎的稳扎稳打,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危害整个核能产业的发展。杜院士的报告不仅是一次科普讲座,也给予我们这些青年学子对未来如何规划许多启示。人的一生一定要有追求才会幸福,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在科学上的追求不仅要考虑个人兴趣也要考虑国家需求。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第128场主题报告会由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发表了题为“核能和和安全”的主题演讲。

杜祥琬院长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作为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主持研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目标、重点与技术途径等发展战略与实施方案;在有关物理规律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获重要成果;提出并成功主持了综合实验研究,解决了多项单元技术衔接与总体集成的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氧碘化学激光等新型强激光技 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01年后任863计划先进防御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在演讲中,他指出20世纪初叶是核科学技术才一个世纪的历史,是科学技术史的美丽开端。他以波尔的原子模型引入核科学,指出中国的科学家在核科学领域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1964年就提出了无核世界的观点,只有中国才提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目前全世界核能占到所有能源利用的15%,而中国只占到了2%。中国的国家能源结构上需要经历,且必将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结构的10%,到最终的非化石能源占到能源结构的90%,这需要经过接近100的时间。目前中国还处在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

他就历史上经历过的三次核事故来分析核安全,他指出目前的核电站有四重安全保护,核电厂周围的居民每年接受的辐射小于做一次飞机接受的辐射,大概与抽5根香烟受到的影响一样。目前中国有15座机组在运行,有24座机组在建。吸取了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教训,全国核电站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并且进行安全排查,提升安全水平。由此得出了六点结论:核电站不能建在地震带上,核电站的安全标准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天然和人为的事故,保证冷却水的畅通,用过的核燃料需要在水中冷却,对超过设计标准的事故设计应急预案,加强体制和管理。

火红五月,气温日渐升高,夏日气息几乎已经扑面而来和温度一起升高的还有中科院莘莘学子们火热的文化氛围524日下午,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27场报告会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室、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席刘钝研究员刘顿教授,为大家做一场别开生面的名为《漫话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与文化》的讲座。

讲座还未开始,容纳近700人的礼堂便座无虚席,同学们都期盼着讲座的快快开始。一名来自人文学院的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刘顿教授是自然科学史学的大家,以前曾拜读过许多他的著作,例如《文化一二三》、《中国科学和科学革命》等等。今天能听到他的讲座,真的是太荣幸了。”说着,还将她特意带来的刘顿先生的《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一书给我们看。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刘顿教授开始了今天的讲座。他以电影与真实的维多利亚女皇形象对比开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维多利亚时期历史的万花筒。其讲座主要围绕着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取得的自然科学成就、人文科学成就以及英国具有代表性的绅士科学家高尔顿等几方面内容进行,为大家从不同角度折射出19世纪后半叶大英帝国的社会世相。

在讲到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普及时,他说:“在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家的名声很大,他们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重视科学,他们善于把深奥知识普及给人们。他们愿意周末组织一个沙龙,不在乎传统的艺术、诗歌等等,而是请科学家来演变戏法,化学家带着他的试管,物理学家带着一些设备到这里来表演。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组织皇家研究院,皇家研究院的组织就是要把科学向公众普及。”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座许多同学的共鸣,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在讲座中,刘顿教授旁征博引,其幽默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就深深吸引了在座每一位同学,大家从演讲中得到了极大的受益。

讲座之后的现场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举手,期望能与刘顿教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在被问到“如何像维多利亚时期的众多科学家一样,使科学与人文思想并驾齐驱,做一名全面的科学人才”时,刘顿教授眼中闪烁着欣慰,他温和地说:“认识到这点就是最好的开始。现在的学生常常把很多时间耗费在互联网上,但互联网上知识很杂,不利于消化。很多古典的东西还是要读一读,无论是文学、美术还是音乐。你们应该有这个兴趣,有这么一个愿望来做这个事情。”这一精彩的回答对每一个想要成为全面人才的同学都是莫大鼓舞,我们也相信通过这场讲座,会有更多的人将自己的所学相结合,为祖国文化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讲座过后,笔者注意到很多同学都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有的甚至多达七八页。经过采访得知,刘顿教授的本次讲座的内容在研究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科学与文化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进程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次讲座的内容将会为他们以后的学术研究带来重要依据。

在散会离场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还沉浸在刚才的讲座之中,他们对这次讲座进行着热烈的讨论,不少人表示希望将来能再次来到论坛听演讲,大家都对论坛这种形式赞叹有加。虽然与刘顿教授相处的时间有限,但每个人所收到的启迪和教育无限。一如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宗旨中“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新觉醒”所言,科学与人文论坛中各位科学家的演讲将成为每一个听众永远的财富,论坛的价值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党校的培训已经接近尾声,我感到,自己不但在理论水平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理想与信念。

人们常常在问并且也自问,我们为什么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的我动机如下:我热爱着我的祖国,我一直严格要求着自己,我十分憧憬能加入这个具有最先进文化和思想的团体,我自豪如果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同时也会积极主动做出贡献。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的初衷没有丝毫改变,但是它加入了更多的内容:从诞生到现在的九十多年,党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它承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在百姓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刻,它又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它以先进的理论,创新的实践服务人民,使得我们的祖国不断发展。

5月20,我们去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沿着长廊看着这些沉重的过去,它们都曾经出现在我的课本中,然而当我面对如此真实的存在,心中还是抑制不住的颤动,忽然听到一位苍老的声音:“你们都忘了啊,不能忘了啊,小伙子!”我向声音的源头望去,看到一位老者正拍着一名男同学的肩膀,他语重心长的说着话。对,永不忘记!无论是外族的凌辱和杀戮,还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奋勇抵抗,都将在我的心灵深处扎根,不断的提醒我,坚定着我的理想,指引着我前进。